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两千年前的汉代,应该是个宽袍广袖,满口之乎者也的时代,离现代社会很远,基本上是一个缺乏教育的时期,但事实上,汉代也有幼儿园,也有启蒙用的识字课本。下面,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汉代的启蒙识字课本——《仓颉篇》的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仓颉篇》的出土,要从四川渠县城坝遗址说起。四川渠县的城坝地处渠江右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从秦朝起,就一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从2014年起,考古学家历时5年,对城坝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和发掘。目前,已清理出墓葬,水井,灰坑,城门等各类遗迹400多处,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基本构建了这个遗址自战国晚期开始,直到魏晋时期的年代序列。城坝遗址成为目前西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晋县城遗址之一。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汉代的简牍最为珍贵,它的出土过程也颇具故事性。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珍贵的简牍的出土完全是偶然的。当年,它们似乎是被哪个粗心人不小心遗落在地上的。在渠江边,考古学家捡到了十余枚,在一处水井里,捞出来两枚。就这样东凑西凑,一共凑了15枚。这些穿越了千年的简牍上面写有近200字,这次发现的汉简在四川地区十分罕见,是继青川战国木牍,老官山汉墓医简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极大地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缺失,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
简牍内容很多,既有写着"河平二年","竞宁元年"等纪年的官方文书,也有写有"年六十九","妻年六十二老"等类似户口本的记载。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最早的用于识字的"教科书"《仓颉篇》。
说起《仓颉篇》可大有来头,它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一部启蒙识字课本。在《仓颉篇》之前,曾经还有一本启蒙识字课本,叫《史籀篇》,是西周宣王时期太史籀编作。但这部书只在出现在史料的记载中,至今,没有出土过任何的实物证据。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统一推行小篆字体,实行"书同文"的文字改革。于是,让李斯作了《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毌敬作《博学篇》。三人的作品共3篇,20章,合称为"秦三仓"。到了汉朝,闾里术师将这三篇合成一篇,并且将60字断为一章,编成55章,一共3300字,称为《仓颉篇》。至此,《仓颉篇》才正式成为一本适用于幼儿的启蒙识字课本,并世代传承下来。
说《仓颉篇》是史上最成功的幼儿启蒙识字课本,可绝非徒有虚名。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整篇统一以四字为一句,而且每句都有韵可寻。多为劝学,发奋,立志等正能量的内容,而且编得浅显易懂,读起来又很容易上口,极适合无基础的幼儿初学汉字时用。小编想一想当年,《仓颉篇》这篇识字课本,一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北宋灭亡之时,据传,最后一部完整版的《仓颉篇》便毁于战火。至今,虽然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但目前仅第一章和第五章比较完整。现存的成句或不成句的内容还不足200句。即使按最初的汉代版本825句来计算,我们已知的还不到全篇的四分这一。不知道,我们还有没有机会,一睹《仓颉篇》全本的风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