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岐山县一处工地施工中,工人们挖出了几件瓷器和两块生锈的铁疙瘩。没想到最后,考古学家却忽略了瓷器,对那两块铁疙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到底这两块铁疙瘩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能让它成为国宝级的珍贵文物。您想了解事情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陕西省宝鸡岐山县,农民们在修水库挖土时,挖到了几件瓷器。在瓷器旁边,还找到两块已经锈得不成样子的铁疙瘩。埋在地里的瓷器,很可能是文物啊。县里就将这一情况上报,并请来了考古学家。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考古学家却对那两块铁疙瘩兴趣很大。他们详细询问了两块铁疙瘩的埋藏和挖掘的情况,并精心地将铁疙瘩包好,带回去做进一步研究。
经过鉴定,这两块不起眼的铁疙瘩竟然是宋朝的物品。其中小的一块大体呈圆柱形,细节部分因为年代久远,锈蚀较重,只能断定应该是一个手柄。最有价值的是较大的那块,大的一块为长方形,长11.4厘米,宽6.7厘米。经过考古学家精心的清理,铁疙瘩上两个楷书大字“汗赭”清晰地显赫出来。原来,这可不是普通的铁疙瘩,而是传说中的古代的烙马印。
在古代,人们的最好的出行工具就是马。出行要骑,上班要骑,打仗要骑。马多了,样子又差不多。为了区别那匹是自家的马,这匹是别人家的马,不至于去趟饭馆,出了门就骑错了马,古人们发明了烙马印。用铁做一个大的印章,印章上刻有自己专属的文字或图案。使用时,用火烧到一定的温度,通常烙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于是,一匹马就有了自己专属的标记,相当于今天的汽车牌照。
《唐六典》卷十一中也有:“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乘者,以凤字印印右髆”。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可见我国古代使用烙马印的传统还很长,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有。而且,各朝各代都一直在使用烙马印,基本没有间断过。但不知为何,烙马印遗世的量却很少。已知的有两方,一是战国时期的“日庚都萃车马”印,一是汉代的“灵丘骑马”印。
这件烙马印却更加的珍贵,就因为印章的内容。从文字的古义上讲,赭,就是红色的意思,汗赭,直指古代神秘的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学名叫阿哈尔捷金马,原产于土库曼斯坦。因为这种马的多为枣红或栗色,出汗时局部颜色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被称为“汗血马”。汗血马体型漂亮,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据说一天只需饮一次水,就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因此,在我国古代,一直是人们深爱的坐骑,并被冠以“宝马”的名字。遗憾的是,我国是不出产汗血宝马的。所以从古至今,我国的汗血宝马其实一直都需要进口。
也许正是因为本土不能出产的原因,我国古代的汗血宝马基本上只存在于文献记载和传说故事中。今天,与我国古代汗血宝马有关的文物极其稀少。这件汗赭烙马印的出土,鲜明、准确地印证了我国古代关于汗血宝马的历史。
因为历史的厚重,所以烙马印才珍贵,因为它曾经和汗血宝马有过最亲密的接触,故此,烙马印能成为国宝,也就是名至实归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