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有一方怪模样的抄手砚,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结冰

文化   2024-11-17 08:35   辽宁  

纪晓岚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官员,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收藏爱好者,在他众多的藏品中,就有一方很特别的砚台,这方砚台,让后人都感到十分新奇,因为它的样子真的是太别致了,下面竟然是空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古怪的造型呢?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人书写和绘画都离不开的工具,因为砚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墨汁的质量,所以一方好砚,就受到文人墨客们的追捧,尤其是四大名砚(洮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更是文人们志在必得的宝贝。可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文人们砚台,大多数都是精美端正,堂堂大气,但纪晓岚却有一方怪砚,让看到的人,都会说一声:这砚台的形状也太“另类”了。

纪晓岚的怪砚是一方端砚。从砚台上的铭文可知,该端砚一开始的主人是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几经转手,便成为了纪晓岚的收藏。这方端砚最让专家们感到疑惑的是,它的底部是掏空的,为什么要这样干?难道工匠们在制作它的时候喝酒了?最后,专家们还是请教了一位著名的制砚大师,才破解了砚台如此之怪的难题!

原来,这种的砚台起源于宋代,而且还有个特殊的名字,叫做抄手砚,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用手掌插到砚台底部,然后能将它端起来(如果直接用手去拿的话,那么砚台上的墨就会沾一手的)的意思。最重要的是,砚台掏空的部分,还有一个最核心的功能——加热!

因为在古代,人们书写和绘画用的墨和现代的墨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的墨是用煤烟灰制作的,并且还加入了凝胶,因此这种的墨就是块状的固体,所以也就有了“磨墨”一词。文人在使用的时候,就取墨块加清水润湿,并进行反复的研磨,直到形成一种乳液状的墨汁,而不像我们现在用的化学墨汁,直接就是液态的。

接下来,问题出现了,在寒冷的冬天,古人的墨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磨好的墨,不久就会再次凝结成冰,所以就要一边写字一边研磨。尤其是冬天,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就需要不停的研磨。因此,有钱人家就会找个小书童,来替自己干磨墨的活儿,而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读书人来说,这就是个大麻烦。但到了到宋代,出现了抄手砚,这些“结冰”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宋代的工匠是如何处理抄手砚的?他们将砚台的底部掏空(空格高度在8-12厘米),然后在砚台底下的空格中,点燃半根蜡烛,烛火可以给墨加热,所以这样一来,砚池中的墨汁就不会因为寒冷而凝固。由此可见,古代匠人的思想,还真的是天马行空,脑洞大开。

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墨的成分改变,逐渐克服了容易凝结的问题,所以人们也就不再制造“抄手砚”了,再到如今,各种化学墨汁的不断问世,基本上省去了磨墨的麻烦,砚台也就开始“下课”,而走进博物馆,成了仅供观赏的文物……

小编总是觉得,虽然科技改变生活,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有些事情则是无法取代的,那就是砚台的另外一个功能——文人墨客们挥毫泼墨,酣畅淋漓的情怀。只要这份情怀在,砚台就不会消失,而砚文化,也会一辈辈地传承下去!


历史解密坊
历史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改变我们生活。让历史的营养,滋润我们心灵;让历史的得失,匡正我们的脚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