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彼得罗扎沃茨克的目击细节
我们之前大致描述了在彼得罗扎沃茨克所观测到现象的特征,在此我们仅补充更精确的数据来呈现该现象发展的细节情况。
首先是目击者В.门科娃所提供的细节。他将物体的状态分成了三个阶段:
物体在悬停前阶段的缓慢移动;其光线结构已经清晰可见,“光线”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这一阶段持续了大约3分钟。 悬停;持续时间约为5分钟;光线结构朝向地球。 物体悬停后的离去;速度比接近时快得多;持续时间为1.5分钟;能清楚地看到有尾巴或拖尾拖在离去的物体后面。
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夜间治安警察队队长A.安特罗波娃描述了物体两种形态,他的目击时间大约在凌晨4点:
发光外壳的形成。 物体悬停后离去;在离去的“星星”后面拖着三条淡蓝色的发光带。
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夜间治安警察队巡逻车司机A.叶戈罗娃则提供了现象发展以及物体移动的场景:
一个点状物体从东北偏北方向移动过来,在停止瞬间迅速变大,从比星星稍大一点的尺寸变成月亮大小或稍小一点。之后在核心周围形成了外壳;外壳的轴线沿着物体运动方向伸展;外壳在地平线上方的高度为15-20°;在外壳内部形成了一个明亮的白色球状物体,它从外壳中出来,朝着远离观测者的方向移动;在离去的物体后面形成了由三条光带组成的拖尾。
他的目击时间为4点至5点初。
电车调度无线电机械师Е.В.穆什塔科夫当时正在货运站附近的塔台上工作。他看到这个物体的时间大约为凌晨4点。他说当时这个物体正朝着他移动,可以看到该物体呈明亮的银黄色圆形。在持续了几分钟的移动中,物体的角尺寸不断增大。然后它停了下来,悬停30-45秒,在停止瞬间,从物体上分离出了三朵发光的云。随后这些云迅速扩散,占据了多达三分之一的可见地平线范围,在悬停之后,当物体远离观测者时,出现了三条火光般的光线,然后它消失在了山顶上方的云层中,整个过程中没有声音。
在物体离去时,似乎在发光云的右侧出现了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暗红色模糊光斑,这个光斑能被观测到很长时间(可与В.Г. 沃罗比约夫在波德波罗日耶的观测情况对比)。
奥涅加拖拉机厂彩印车间轧钢工人П.П.弗拉索夫及其同事В.Ф.雷先科也在大约凌晨4点看到了这个物体。他们称物体呈圆形光斑状,光斑周围能看到光线状或条纹状结构。这一特征也被其他目击者所证实。不过这两人说他们“看到了类似爆炸的情况,出现了一朵云或者烟雾,在我们看来是这样的,随后球体尺寸立刻变小了一点,并以一个锐角朝反方向飞去,在尺寸不断变小的过程中,最后消失在了相邻车间的屋顶后面”。
另外还需提到的一个目击者是В.Ф.帕夫连科(“彼得罗扎沃茨克机械制造” 生产联合体的高级工程师)。他在恩格斯街和列宁大街附近近距离看到了物体,并听到了物体发出的嗡嗡声。而大约在同一地点、同样是近距离,“北方森林维修” 管理局秘书T.季霍诺娃也看到了类似物体,不过据她观察,物体在移动时没有发出声音。
第三阶段的目击细节
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在第三阶段,这个现象可以被定义为物体(或多个物体)飞过之后出现的长时间、稳定的余晖现象。一些目击者的补充证词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塔林,卡普利湾一个码头的看守员A.穆尔尼科夫在东北地平线处看到一个椭圆形的半圆环,角尺寸为10 - 15°,这个半圆环大约在凌晨4点被发现,一直到太阳快升起的时候仍能被看到。最后,它在日出前消失了。
在列宁格勒,目击者巴克曼在大约凌晨5点时看到在天空东北区域、靠近地平线的地方,出现了类似“微型黎明”的景象,一小片天空区域闪烁着相当明亮的白色光,带有淡红色和淡绿色色调。就在这一发光现象出现后不久,在其上方高处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圈,10分钟后,在这个光圈的下部出现了一条发光弧,这一情况持续了40-50分钟。在大约6点时,当地平线处的发光现象开始减弱、光圈开始急剧变淡时,目击者注意到,在大光圈的弧线上似乎有“被某种光映照的”云层在延伸。
另一名目击者С.В.谢尔盖耶夫称,在普尔科沃机场上空,在地平线上能观测到“卷云被清晰照亮的情况,就如同日出日落时一样,其中有三朵小云彩被照得更亮、更明显”,根据В.И. 罗季奥诺夫的观测,在物体朝东北偏北方向飞过5-7分钟后,在地平线上的云层中出现了一个红色光斑(这与Е.В.穆什塔科夫在彼得罗扎沃茨克以及В.Г.沃罗比约夫在波德波罗日耶所观测到的景象相符,只是在那些地方红色光斑出现得更早——在物体接近地平线的时候),光斑逐渐变成一片亮光,随后呈现出飞机尾迹反转的形状,这一现象在日出时消失了。
第三阶段的辉光景观
据Б.Н.布拉戈列夫称,当时的景象如下:“大约在5点00分,靠近地面的整个北部地平线区域的天空开始先是染上柔和的粉红色,然后变成鲜艳的红色,逐渐过渡到血红色、红褐色,最后变成浅橙色。在这一发光现象出现后,能观测到一些更亮、仿佛透明的‘道路’状环线,就像喷气式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由发动机排出气体凝结而成的清晰‘尾迹’。太阳升起时,所有观测到的这些现象都消失了”。
地质学家Г.А.克拉夫佐夫在瓦尔代村看到了这个物体。他在写给《消息报》的信中写道:
在被白色薄霭笼罩的天空西北区域,我看到了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我当时以为是透过烟雾看到了月亮)。在这个“光源”两侧对称地分布着两个淡白色-粉红色相交的圆环,类似彩虹,第三个圆环位于“光源”上方。
不过克拉夫佐夫的报告中未提及观测时间,但从上下文判断,这一现象发生在黎明前,也就是该现象很可能属于第三阶段。
雷达探测数据
尽管有消息说飞过赫尔辛基上空的发光物体被机场雷达探测到了,但这一消息未得到芬兰报刊的证实。1977年9月20日的《伊塔萨诺马特报》刊载了对赫尔辛基万塔机场负责人阿里·哈米亚莱宁的采访,他坚称在机场上空观测到的物体未被机场雷达探测到。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列宁格勒的普尔科沃机场以及彼得罗扎沃茨克的佩斯基机场。
然而来自彼得罗扎沃茨克卡累利阿水文气象观测站气象雷达的数据似乎显示了这个物体的存在。该雷达是用于研究云层的,它没有跟踪系统以及基于多普勒效应来确定物体速度的系统,屏幕上回波标记的大小与物体的线性尺寸之间的关联也未确定,云层对观测到的其他性质物体图像造成的扭曲情况也不清楚,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这次事件所留下的物理证据,也就是那些在玻璃上的洞。
物理证据
苏联内务部全苏科学研究所对从彼得罗扎沃茨克运来的带有孔洞的窗户玻璃进行了研究。此前,苏联科学院卡累利阿分院地质研究所的物理工程师В.В.科瓦列夫斯基对这些玻璃也进行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孔洞的形成与高温作用有关”。
孔洞的基本情况
根据一些相关资料,这些受损窗户分布如下:
十月大街70号,94室(位于5楼的А.М.利涅夫斯卡娅的公寓,孔洞朝向奥涅加湖方向,发现时间为1977年10月6日7点30分,形成时间为1977年10月5日夜间至6日凌晨)。 红色街34号,74室(位于4楼的利亚皮尼赫的公寓,孔洞朝向列宁大街方向,其形成时间确切情况不明——可能是1977年8月24日或9月24日)。 摩尔曼斯克街46号(楼梯间入口1号上方玻璃上的孔洞,朝向奥涅加湖方向,其形成时间未知)。 普希金街,师范学院大楼(在该大楼窗户玻璃上发现4个孔洞:29号教室的、二楼走廊夏季窗框上的、二楼楼梯间窗户——外层和内层玻璃上的;所有孔洞都朝向奥涅加湖相反方向,其形成时间未知)。 捷尔任斯基街12号:3室(位于一楼的К.О.阿霍的公寓),6室(位于二楼的А.Т.伊万诺娃的公寓),12室(位于四楼的О.И.诺瓦克的公寓),13室(位于四楼的В.Е.伊万诺娃的公寓)。捷尔任斯基街12号所有玻璃的损坏处都朝向奥涅加湖方向,发现时间为1978年1月1日早晨。据受害者称,形成时间为1978年1月1日夜间,因为就在那天夜里街上发生了某种爆炸。
捷尔任斯基街12号
根据带有受损玻璃的房间在当地的位置以及这些损坏处的朝向,再结合已知的形成时间,可以得出这些损坏并非同时形成的结论。下表是玻璃损坏的特征:
摩尔曼斯克街,46号,1号入口
根据损坏特征,所有被研究的玻璃可分为以下几类:
外层玻璃上有圆形或近乎圆形、直径达100毫米、边缘清晰且无径向裂纹向外延伸的损坏; 外层玻璃上有形状不太规则、尺寸较小且有明显坑洼状的损坏; 外层玻璃上有呈破洞状的损坏,即面积相对较大、边缘不成同类型几何形状的孔洞; 与外层玻璃上圆形孔洞相对的内层玻璃,上面有喷溅物(在И.Г.彼得罗夫斯卡娅的综述中有3例)或有孔洞(在综述中有2例,其中一例中内层玻璃上有一块与所钻孔洞相对应的“圆形”玻璃碎片脱落); 在窗框之间收集到的玻璃碎片(仅在1例中——捷尔任斯基街12号,13室)。
师范学院楼梯窗孔洞
在所有案例中,均未发现造成损坏的物体或此类物体留下的痕迹,只有捷尔任斯基街12号的两间公寓是部分例外情况。在13室有一个阳台,阳台栏杆上有积雪,在积雪上与玻璃损坏处相对的位置发现了一个痕迹——“擦痕”。据气象部门的数据,降雪始于12月30日18时,止于1月1日18时,在此期间,12月30日夜间降水量为1毫米,12月31日白天降水量为1毫米,12月31日夜间至1月1日降水量为3毫米(大致每1毫米降水量对应1厘米厚的积雪)。将这些数据与“擦痕”的尺寸进行对比,或许可以对留下痕迹的物体以及痕迹形成时间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目前只能确定其形成时间在12月30日18时至1月1日早晨这个时间段内。在3室对面的街道上长着一棵椴树,在这棵树上与穿过一楼两块玻璃孔洞的直线相交处,有2处新鲜的切口(或断枝),缺失的树枝部分未被发现,不过,这些痕迹的存在及其位置使人认为它们与玻璃损坏存在因果关系。
特征
送来研究的带有损坏的玻璃具有以下特征:
在捷尔任斯基街12号13室窗户窗框之间发现的玻璃碎片,是厚度为2毫米、尺寸和形状各异的窗户玻璃碎片,部分碎片呈锐角三角形或扇形,沿断裂线能相互拼接。从拼接情况来看,损坏的中心区域是一个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状、直径约5毫米的圆形孔洞。玻璃的一侧,孔洞周围环绕着一条宽25毫米的连续鳞片状裂纹带,呈现出明显的坑洼状。孔洞周围有许多长度为17毫米的细小径向裂纹,其末端位于玻璃内部,较大的径向裂纹延伸至碎片边缘(其断裂线沿着同心裂纹分布)。由此可以得出,这种损坏是此前在玻璃还位于13室窗户窗框内时就已形成的。然而,将所研究的损坏情况与该照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形状、尺寸、裂纹位置及其他特征方面存在差异,这种不一致情况可以用玻璃包装时地址标注错误来解释。
在师范学院走廊窗户
师范学院楼梯间窗户玻璃损坏出现在厚度为2毫米的玻璃上,呈直径为69-71毫米的近乎圆形的孔洞状,孔洞边缘比较平整。在玻璃的一个平面上,孔洞边缘周围区域覆盖着呈不连续带状的鳞片状裂纹,致使孔洞有轻微的坑洼状,且朝着玻璃平面方向有扩展,并在边缘处伴有表面裂纹。在孔洞的一侧有两条同心裂纹,其中一条的两端都与孔洞边缘相接,另一条裂纹只有一端与孔洞边缘相连。
在师范学院走廊窗户上厚度为4毫米的玻璃中,损坏处看起来像一个边缘不平整、形状近乎圆形的孔洞,其直径为29-33毫米。玻璃的一侧,孔洞周围环绕着一条宽7-14毫米的连续鳞片状裂纹带,孔洞的坑洼状明显,朝着玻璃表面方向扩展,且边缘周围伴有裂纹。整块玻璃被径向裂纹分割成三大块碎片,这些碎片沿裂纹可相互拼接,不存在同心裂纹。
捷尔任斯基街12号3室窗户孔洞
在捷尔任斯基街12号3室窗户上厚度为3毫米的玻璃中形成的两处损坏,在将该玻璃的两大块和两小块碎片进行拼接时,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中一处呈近乎规则的圆形孔洞状,直径为40-45毫米,孔洞边缘相对平整。玻璃的一侧,沿着孔洞边缘可观察到表面鳞片状裂纹,形成一条宽6-13毫米的连续带状,在玻璃的另一侧也有同样的裂纹,集中在尺寸为14×20毫米的区域内,孔洞有轻微坑洼状,朝着玻璃表面方向扩展,且孔洞周围有带状裂纹。另一处损坏形状不规则,接近水滴状,其整体尺寸为70×145毫米,带有圆形边缘的碎片直径约为75毫米,该碎片边缘相对平整。玻璃的一侧,沿着边缘可观察到宽度达4毫米的表面鳞片状裂纹,孔洞有轻微坑洼状,朝着表面方向扩展且伴有裂纹。这两处损坏之间有裂纹相连,原本位于它们之间的玻璃碎片缺失了,两处损坏中心之间的距离约为265毫米。
捷尔任斯基街12号3室窗户孔洞
捷尔任斯基街12号12室窗户玻璃碎片无法确定损坏处的准确形状,不过大致可以推测其形状为直径25-30毫米、边缘伸入孔洞内部的近乎圆形的孔洞。在包装上标有该地址的四块碎片中,三块厚度为2毫米,一块厚度为3毫米,因此这块碎片属于另一块玻璃。从厚度为2毫米的碎片边缘形状来看,孔洞呈坑洼状,其周围有径向和同心裂纹,沿其中一条径向裂纹和一条同心裂纹,两块碎片可相互拼接,第三块碎片与它们的整体断裂线不一致。
师范学院楼梯间入口处大门内层玻璃(厚度为4毫米)的损坏呈边缘不封闭、相对平整的圆形孔洞状(孔洞位于玻璃边缘处),孔洞直径为70-80毫米。在玻璃的一个平面上,沿着孔洞边缘有呈间断带状、宽度达7毫米的鳞片状表面裂纹,孔洞有轻微坑洼状,朝着玻璃表面方向扩展,且边缘周围伴有裂纹。
在十月大街70号94室窗户孔洞
在十月大街70号94室窗户窗框之间发现了两块厚度为3毫米的玻璃碎片,其中一块形状近乎规则圆形,但缺少一小段圆弧,其直径为72-79毫米,缺失圆弧段的弦长为71毫米,另一块碎片呈横向截断的半月形,长度为63毫米,最大宽度为21毫米,在碎片中间部分的玻璃内部有一条同心裂纹,两块碎片沿同心裂纹和径向裂纹的断裂线可相互拼接。在玻璃的一个平面上,沿着两块碎片边缘的不同区域突出有薄的鳞片状薄片,薄片边缘不平整、呈锯齿状,在另一平面上,碎片外边缘有表面鳞片状裂纹,碎片外边缘断裂面与玻璃平面呈5-10°的倾斜角,因此碎片略呈圆锥形。
在对上述所有玻璃碎片以及损坏边缘处的断裂面微观起伏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沿径向裂纹的断裂面上,扇形的不平整处宽的一端朝着有坑洼和表面裂纹的玻璃平面方向,而沿同心裂纹的断裂面上,相应微观起伏特征的方向则相反。
可疑外来物质的排除
调查人员在现场对可疑外来物质进行了检测。
在捷尔任斯基街12号12室窗户内层玻璃框架上发现了喷溅物。通过用МБС-2型立体显微镜观察发现,喷溅物由白色和淡黄色、透明、形状和尺寸各异的颗粒组成,颗粒的外观、多样的形状(锐角多面体、针状、片状等)是具有非晶态(无定形)结构颗粒的典型特征,其硬度、透明度表明,喷溅物显然是极微小的玻璃碎片。为确定喷溅物颗粒的元素组成,研究人员对颗粒进行了光谱分析。最终确定样品的成分质量与窗户玻璃样品相符,可以认定喷溅物颗粒属于窗户玻璃。
捷尔任斯基街12号12室窗户内层玻璃框架上的喷溅物
调查人员还对两根椴树树枝的断裂面采集了样本,并从远离断裂处的树枝表面刮取了样本。通过定性分析,在取自两根树枝断裂面的样本中,均未发现不属于树木本身元素组成特征的元素(镁离子、铝离子、硅离子、亚铁离子、钛离子、微量铜离子、钡离子、微量锰离子),也未检测到任何一种基本元素在断裂面上有含量升高的情况。因此,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两根椴树树枝断裂面表面不存在任何外来金属。
玻璃孔洞的分析原理
在所研究的玻璃上观察到的损坏特征(其外形、尺寸、坑洼状、径向及同心裂纹的分布、孔洞边缘及沿这些裂纹的断裂面微观起伏形态)是窗户玻璃因受到表面积有限的物体剧烈机械作用(撞击)而受损的典型特征。此类特征通常在所有玻璃被击穿的案例中都会出现,并且在犯罪学文献中也有描述(文献来源清单附后)。在此情况下,损坏的尺寸和形状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及其组合情况:撞击玻璃物体的尺寸和形状、其质量和速度、与玻璃表面的夹角、玻璃的面积及其厚度、玻璃在窗框内的固定方式和质量、玻璃的物理性质(主要是内部应力,既包括制造玻璃时产生的残余应力,也包括因安装在窗框内时各边固定不均匀、相对于窗框支撑平面或凹槽呈非线性而产生的应力)。
一般来说,此类损坏形成的规律如下:玻璃内部应力越小,在被圆形物体击穿时就越容易形成更规则的圆形孔洞,这是由玻璃的各向同性状态所决定的,反之,玻璃内部应力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玻璃上就越有可能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损坏,受到不规则形状物体撞击时也会产生类似结果。当用圆形坚硬物体(钢珠、铅弹)撞击玻璃时,若物体质量为几克且速度较低(50米/秒),玻璃上通常会形成穿透性的圆形损坏(孔洞),其直径小于物体直径,且玻璃背面会形成坑洼,这些孔洞仅仅是由于飞行物体将能量传递给玻璃的小面积表面而形成的,物体本身会从玻璃上弹开,不会穿过孔洞,此类孔洞周围的径向和同心裂纹通常要么很小,要么不存在。
当物体速度更高(约70-100米/秒)时,形成穿孔的同时会伴随着径向和同心裂纹的产生,常常还会因这些裂纹而产生碎片脱落的情况,由此会形成直径较大的圆形孔洞,其直径由最外层同心裂纹的半径决定,而且物体本身通常也会弹开,来不及进入穿孔内。在这些情况下,在对应穿孔的第二层玻璃上通常会留下微小玻璃颗粒喷溅形成的痕迹,有时,被击穿玻璃的较大颗粒会在第二层玻璃上形成直径小于第一层玻璃上孔洞的穿孔。
在物体撞击玻璃的速度和质量较小且其运动方向接近垂直等特定组合条件下,撞击区域玻璃的弹性振动和对称弯曲会导致形成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同心裂纹和穿孔,玻璃沿此类裂纹破裂时会伴随相应形状碎片的脱落。当物体速度更高(每秒数百米)时,例如对于枪弹这类物体来说,所形成的穿孔通常具有直径较小、形状规则呈圆形、径向裂纹对称、坑洼较陡、穿孔边缘玻璃破碎且位于其飞行线路后方等特征。
当受到质量足够大(几十克和几百克)的物体以不同速度撞击时,通常会在玻璃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穿孔,甚至是大面积的破洞,此时窗框内的所有玻璃都会被击穿,而物体本身通常会位于被击穿玻璃的平面之后。
结论
在所研究的案例中,根据И.Г.彼得罗夫斯卡娅综述中的资料,在外层玻璃出现穿孔状损坏的情况下,内层玻璃保持完好,这使得可以排除受到大质量物体撞击的可能性,并推测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能的情况是,玻璃受到了质量较小且速度相对较低的物体撞击,而且损坏形状的形成是由于玻璃内部应力所致,这一推测与同一建筑物的其他玻璃甚至是相同窗户(捷尔任斯基街12号)上存在的由质量小、速度低的物体形成的圆形孔洞状损坏情况完全相符。
根据损坏形成的规律,造成损坏的物体本身只有在内外层玻璃都被击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发现,根据综述资料,此类情况仅有两例:十月大街70号,94室以及普希金街——师范学院楼梯间。在这些案例中未发现物体,可能是因为对事故现场检查不够仔细所致。
从所研究损坏的特征来看,造成这些损坏的物体是小型的固体,形状为球形或接近球形,飞行速度可达100米/秒。
(全文完)
公众号回复“彼得罗扎”可阅读该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