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忆魔都光影故事(6):洋味道:舌尖上的变革

旅行   2024-09-06 10:00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生活在上海的你,对这个美丽的都市存有什么样的记忆?是高耸入云的大楼,还是挤挤挨挨的弄堂?是穿梭不息的鸣笛,还是梧桐树上的鸟叫?这个城市在短短数十年间的变化,你经历几何?爱上海,就去了解她。本系列《图忆魔都光影故事》,帮你翻出久存心中的美好,晒一个日光浴,那是童年的味道。
1
我和你是吵不离的小伙伴

(点击上述文字回看)

作者:孔祥薇 蔡柔柔 任国强


2
一去不返的弄堂老手艺

(点击上述文字回看)

作者:孔祥薇 蔡柔柔 任国强


3
八十年代灶披间,一家烧菜满楼香

(点击上述文字回看)

作者:任国强 孔祥薇 蔡柔柔


4
上海大动迁:带着结婚照进新家

(点击上述文字回看)

作者:孔祥薇 蔡柔柔 任国强


5
建到一半的东方明珠,你见过吗?

(点击上述文字回看)

作者:蔡柔柔 任国强


6
洋味道:舌尖上的变革

作者:蔡柔柔 任国强


上世纪90年代初,去吃顿肯德基、麦当劳成了不少人赶时髦的梦想。“走,阿拉今早吃肯德基!伐要再吃‘四大金刚’了!”大人对着自家孩子兴奋地说。孩子们欢呼雀跃,“耶!等了一个月又可以去肯德基啦!”


麦当劳的门口,常常有很多孩子在麦当劳叔叔的塑像前排队,等着和麦当劳叔叔合照,他们不停地伸出小脑袋张望,小脚不停地跑来跑去,嘴里不停地说着“怎么还没轮到我”。等了十几分钟,终于轮到自己拍照了,大人把孩子抱到麦当劳叔叔的怀里,原本吵闹的孩子瞬间安静下来,配合着大人的镜头摆出各种有趣的姿势。


摄影 任国强


点单闹笑话:“给我一只肯德基”


当时,论只卖的小绍兴白斩鸡在上海最有名,当时人们买鸡也仅局限于“买几只鸡”的概念。中国人比较讲究吃,肯德基的炸鸡又是当时人们没吃过的烧法。1989年,在外滩的东风饭店(即今天华尔道夫酒店)里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那时人们都好奇肯德基卖的炸鸡是什么样的,于是就有很多人排队买,那时还闹了个笑话,大家点单时说,“给我来一只肯德基”,但肯德基的鸡不是按“只”卖的。


那个年代,西餐对于多数普通市民来说,还很少见,吃一顿肯德基也远不是今天那么随心所欲的事。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三四十元,在肯德基吃一块吮指原味鸡要2.5元,够得上一家三口吃顿饱餐了。但人们还是会每个月攒点钱,带孩子去吃一顿。


摄于1992年 摄影 任国强


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餐厅为了吸引顾客,每隔段时间都会推出几个优惠套餐,套餐里有饮料和炸鸡,有的还会有汉堡。买餐厅指定的套餐,还能获得一份由餐厅提供的小玩具一份,有时是小汽车模型,有时是小人偶。而由父母带着来享受一番“西式大餐”的孩子们可以兴奋上好几天。


1996年“肯德基爷爷”在上海与小朋友们过生日 摄影 任国强


那时肯德基、麦当劳的生意很好,店里几乎没空位子坐,常常有在店里点了食物,坐在门口台阶上吃的人。每到节假日,店里一整天都坐满了人,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得排队一小时,才能点上餐。


1992年暑假,一位父亲陪孩子吃肯德基,店堂里坐不下,他们就在店外吃 摄影 任国强


之后,越来越多的“洋食品”进入上海,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变多了,对吃的概念也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传统食品,还有进口食品,每天的早餐也不再只是曾经几代人吃了一辈子的 “四大金刚”了。


流行热潮:“吃冰淇淋就吃和路雪”


1993年,和路雪正式进入中国。和路雪进沪后对上海本土雪糕企业的冲击力很大,它当时把零售终端从大商场、超市转移到小超市和小卖部,并且打出冰柜、太阳伞免费送的旗号吸引个体店主加入,没过多久印着和路雪鲜明“Wall’s”标志的冰柜、流动售卖车就遍布大街小巷,和路雪一下子就进入了公众视野,并在当时掀起一股“吃冰淇淋就吃和路雪”的狂潮。


1993年深秋,外滩和路雪售货员推着小车上岗 摄影 任国强


1996年,哈根达斯登陆中国大陆,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首家冰淇淋甜品屋,并极力营造高雅情调。“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成为当年风靡一时的广告语。哈根达斯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的追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只追求基本的温饱,而更看重所谓“小资”的生活情调。


1996年,哈根达斯登陆中国大陆 摄影 任国强


休闲娱乐新场所:“周末步行街”


尽管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但在那个年代人们还不富裕,一罐可乐就要2.5元,够普通家庭的一家三口吃顿饭了。直到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起来。塑料瓶装的可乐和散装可乐此时粉墨登场,软饮料市场也开始井喷似爆发。雪碧、七喜、芬达之类的新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1995年7月起在南京路(外滩至西藏路段)试行周末步行街 摄影 任国强


1995年7月起,上海开始在南京路(外滩至西藏路段)试行“周末步行街”,每到周末,南京路一带的道路就被全部封锁,不允许车辆驶入,只允许行人进入。这为当时的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场所。


1996年夏天中央商场沙市一路露天茶座。摄影 任国强


为适应新社会的需求,沿街商店纷纷调整布局,在黄金位置开设露天茶座,供应茶水当中卖得最好的还是可乐、芬达等软饮料。当时商铺外会有卖饮料的机器,店员会用塑料杯接,一杯一杯地卖,这种比瓶装的饮料便宜些。当时买一杯可乐还可得到奖券一张,集满25张就可以换冰爽杯一只,这对普通市民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998年南京东路大人们给孩子买可乐喝 摄影 任国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洋品牌进入中国,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遍布各国的美食佳肴,人们足不出“沪”便能品尝到各国各地的饕餮盛宴和特色小吃。这舌尖上的变革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最精彩的体验之一。



下一集再见!


来源:“周到上海”APP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