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谓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继续发展可能成为糖尿病足,中医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佳关系密切。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最多见,如自肢端开始的发凉或灼热、麻木、蚁走感、疼痛等,早期感觉过敏,后期感觉减退、消失。可以伴有运动障碍如腱反射减弱、肌萎缩,营养障碍如皮肤干燥、少汗、甲营养不良等。这群以肢体麻木为首的症状在中医属于血痹、脚气(又称缓风、脚弱)等范畴。
早在《金匮要略》就有论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仲景将血痹与虚劳合为一篇,知血痹的基础是虚证;名为血痹,知其虚在血脉。古代医家早有“麻木属虚”的概括。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论》对唐以前脚气治法的总结比较全面,其对于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强调早治、注意调摄的描述,均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类似。
脚气病以干(不肿)、湿(肿)分属不同邪气所主,即:湿脚气,水气胜;干脚气,风气胜。随着病情的发展,脚气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局限于周围神经病变(据文献描述,脚气入腹的表现实际上反映着心、肾衰竭的特点,很可能继发于自主神经病变),很容易与今天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联系起来。
我在临床以脚肿与否作为主要判别,不肿则按血痹治,肿按湿脚气治。
1.按血痹治疗
从该病的顽固和发展趋势看,用仲景治疗血痹之经典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会显得病重药轻。我在临床上,无论治疗方案所涉及的证型多复杂,均离不开补阳还五汤方义,其原因是必须保证益气养血与活血并重。
生黄芪30g、陈皮9g、鸡血藤30g、当归12g、川芎12g(或川牛膝12g)、赤白芍各15g、桃仁9g、红花9g、地龙12g、土鳖虫9g。
畏寒肢冷,可依次选加仙灵脾、葫芦巴、桂枝15g、吴茱萸3~6g、附片12g;肢冷重症可暂加细辛3g散寒。
伴疼痛,属热证者,赤白芍改为白芍30g,加炙甘草9g、徐长卿15g;属寒证者,加桂枝15g、制川草乌各9g(先煎1小时)、细辛3g。
麻木不仁,加桑枝15g、木瓜9g,重用黄芪至45g。
有灼热感,且伴有阴虚,去当归,加玄参15g、丹皮12g。
症状重者,加强破血行瘀止痛,仍仿补阳还五汤方义组基础方:
生黄芪45g、陈皮9g、鸡血藤30g、当归12g、川芎12g、赤白芍各 15g、桃仁9g、红花9g、水蛭9g、制乳没各9g。
若见黄腻苔,先主清热化湿,暂去黄芪、陈皮、当归、白芍,加苍术12g、黄柏9g、川牛膝12g、木瓜9g、生薏苡仁30g。或先暂用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仁)与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合方为基础方。
2.按湿脚气治疗
凡肢端肿胀者,按湿脚气治之。常用鸡鸣散加减为基础方:
槟榔12g(大便黏滞者可用至15g或更多)、木瓜9g、吴茱萸3~6g、生姜6~9g、苏叶9g、桑枝15g、生薏苡仁30g、羌独活各9~12g。
3.用药心得
古代治疗脚气的方剂繁多,其中如局方四斤丸(木瓜、牛膝、天麻、灰蓉各1斤,以酒制备,取出焙干后,再入炮附子、炙虎骨各二两,药酒为丸)、四妙散、鸡鸣散(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生姜、桔梗、紫苏茎叶)等现在仍受重视,而且应用广泛。
古方中常用的药物,如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苏叶、牛膝、薏苡仁、附子、川乌、羌活、防风、黄芪、当归等,反映了古代治疗脚气重视湿、寒、风外邪,并强调脚气为壅疾,不可大补,也不可峻泻。
“治风先治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补气非黄芪不可,黄芪有推举气运之力,其他补气药物不能取代。一般需配伍陈皮9g,尤其脾胃功能较弱者。
土鳖虫咸寒,用于瘀血顽症,逐瘀消、接骨续筋效果均佳,但却并不峻烈,古代用治干血劳、产后瘀阻、乳汁不下等,其性质温良可知;古本草多谓有毒,其实无毒,有些地区烹之为菜肴。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故不宜久用,3剂以后见效与否均停用。用量宜轻,限制在3g,少则无效,多则担风险。
水蛭,现代研究认为其抗凝血物质为唾液中所含的水蛭素,水蛭素稍遇高温即遭破坏,因此很多人认为水蛭不宜入煎剂。其实并非如此,新药制剂与临床用药多用汤剂(水煮提取或水煮醇提),也有可靠的临床资料证明其抗凝的效果。
中药药理研究类似的结论很多,即使其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却忽视了中药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不能因其中一种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研究结果而武断地肯定一味中药的功效是在某一成分。
二、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最令人恐惧的病变,因其他病变是隐于患者体内的,而糖尿病足的痛苦和不可收拾的外观是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所以往往患者出现下肢神经感觉异常,就自然地联想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即糖尿病肢端坏疽,临床表现以肢端麻木、疼痛、发凉、溃疡、坏疽为特点。是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综合病因形成的。故对该病变的控制需要长期治疗、临时处理、内治、外治及护理缺一不可,而且中西医必须互相配合。
内服中药治疗有中医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疗效,也比较系统化,对西医治疗是一种补充,但其应用及探索,并不能取代发挥中西医优势的综合治疗。
溃疡总与感染有关,溃疡面有脓性或稀薄的分泌物,恶臭是其特点。以缺血为主因者,疼痛剧烈,活动可缓解,下垂可缓解,静息尤其卧位疼痛加重,故夜间痛剧不得眠,常需下地活动可暂缓一时。完全符合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
以神经受损、变性为主因者,其周围组织可萎缩,但常无明显疼痛。一旦发生溃疡则很难遏止,由于血管阻塞,口服甚至静脉用药有时对感染全无反应,因此外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坏疽以干、湿分治
坏疽提示局部动脉阻塞,分干性和湿性两种。干性坏疽无臭味,浅层组织干枯、质脆。失活的组织和存活的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湿性坏疽可有恶臭味,坏死组织崩解、化脓,因合并感染所致。
综上所述,有恶臭的分泌物为感染存在;疼痛是局部缺血;萎缩是神经受损。同时存在三种情况,则各种病因均存在而显现,当以控制感染为当务之急,以避免蔓延全身血液的中毒症状,即使截肢也应当机立断(往往受损组织已早无功能)而血管、神经病变是应当长期治疗的。
中医治疗首抓主症,并衡量标本先后。
有分泌物者,以四妙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减为基础方:
苍术15g、黄柏12g、苦参12g、土茯苓30g、忍冬藤30g、玄参15g、赤芍15g、生甘草9g、水蛭9g。
生黄芪30~45g、鸡血藤30g、当归15g、丹参15g、制乳没各9g、徐长卿20g、白芍30g、炙甘草6g、白芷9g
生黄芪30g、党参15g、肉桂6g、炙甘草6g、鸡血藤30g、当归12g、赤白芍各15g、川牛膝12g。
干性坏疽多属阳气虚微,阴寒痹阻,从中医脱骨疸治法,以阳和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为基础方:
熟地15g、砂仁3g、鹿角胶12g、生黄芪30g、当归15g、炙麻黄9g、白芥子6g、桂枝15g、水蛭9g、白芷9g。
2.基本方与配伍方
为方便“优势病种—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课题的临床观察工作,我以固定“套餐方”的形式在科内设计了如下基本方供参考。
(1)养血通络,散寒祛湿方:生黄芪、鸡血藤、当归、红花、水蛭、附片、桂枝、仙灵脾、葫芦巴、吴茱萸。
(2)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方:忍冬藤、苦参、黄柏、苍术、土茯苓、川牛膝、玄参、穿山甲、炙蜂房、生甘草。
(3)祛风通络,散寒制热方(用于寒热夹杂证):白芍、当归、桂枝、炙麻黄、防己、制川草乌、生甘草、忍冬藤、玄参、生苡仁。
疼痛难忍者,选配如下小方:
A.温经止痛方(配伍用):制川草乌、细辛、当归、生甘草。
B.清热止痛方(配伍用):羚羊角粉、秦皮、海桐皮:炙蜂房。
C.通络止痛方(配伍用):制乳没、当归、玄胡、穿山甲、白芷。
D.镇痛方(配伍用):白芍、徐长卿、蜈蚣、全虫。
E.排脓方(配伍用):土茯苓、白芷、穿山甲、败酱草、苦参。
此外,《青囊秘诀·脚疽论》载“顾步汤”选药颇合法度,与四妙勇安汤方义近似,唯更以参、芪鼓动血脉,可供参考:牛膝(一两)、黄芪(一两)、石斛(一两)、当归(一两)、金银花(三两)、人参(三钱)。
谓此方用金银花以解毒,非用牛膝、石斛,则不能直达于脚趾;非用人参、归、芪,亦不能使气血流通以散毒也。
非针灸专业,如何快速临床实践针灸?
出生中医世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刘蔚翔博士,
带你20天学会针灸治疗常见病!
限时秒杀中!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版权申明
整理/文缄 排版/文缄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摘选自《学用经方体会录》,由文缄整理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 阅读原文 进入链接
▼ 十万稿酬 等你来拿
分享,在看,点赞,三连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