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大的乐子,被00后玩明白了

文化   2025-02-03 11:56   北京  

作者:槽值小妹

来源:槽值(ID:caozhi123)


“远赴人间惊鸿宴,沙河大集吃板面。”


不知从何时起,身边的北漂朋友们都会在周末的清晨,心照不宣地奔赴昌平区,只为逛一逛传说中的沙河大集。


仿佛只有在这儿买几斤老乡现烤的红薯,喝一碗野摊羊汤,再挤出一身汗,才算是体会到了放假的真谛,触摸到了生活的肌理。


图/《一城一味》


能让年轻人宁愿牺牲休息日的宝贵光阴,也要花上两三小时的车程奔赴,沙河大集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甚至不止沙河大集,过去的一年里,无数年轻人用行动重新定义赶集这件事:


像赶赴生活的乌托邦,又似回归阔别已久的精神故乡。


众所周知,凡雪王现身的地方,没有不火的/微博@闪电新闻


赶上逢年过节,赶集成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city walk。


没有在珍贵勿扰的假期里,奔赴过一次说走就走的大集,就不算真正懂了生活。



赶大集的风,吹到了北京


“工作日早八我叫苦连天,放假了赶集我五点就起。”


几乎每个地方的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中情集,而对于北京上班族而言,沙河大集排第二,没有其他集能排第一。


每到周末的清晨,沙河大集方圆几公里的堵车盛况丝毫不逊于山姆、盒马外的阵仗。


虽然氛围不同于逛面包市集的chill,也没有咖啡市集的悠闲情趣。


但并不影响来自北京不同区县的年轻人们,如潮水般涌进这个方圆百余亩的大集。


过去,无数年轻人感叹“没有什么比周末更宝贵”,有出门的工夫不如好好睡个懒觉;


现在,从不懂大集到理解大集,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很多人最初被它吸引的原因并不复杂:实惠,便宜。


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5块钱买16根香蕉”“大车厘子50元3斤”分享,无不让人心向往之。


“100元拿下沙河大集”“在沙河大集吃遍全国美食”的关键词,更不断冲击着年轻人的心。


图/小红书


“自从爱上赶集之后,每个月立省一两千,轻松打开周末休闲新思路。”


几个月前的特种兵,4天玩遍3个城市,5天疯狂打卡6个省;


如今的特种兵,5点早起,6点吃遍大集,几个小时便能抢购N斤农副产品、若干年货。


图/小红书@nothing ii,已获得授权


尤其吃多了流水的预制菜和外卖后,路边摊上现做现卖的小吃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这个号称最能体会北京烟火气的沙河大集里,每种产品都带着大自然原始的气息。图/小红书@momo,已获授权


因为价格够实惠、品类足够多,无论城市格子间里紧绷的打工一族,还是小心维持着精致优雅人设的职场丽人……


到了大集里都能卸下所有防备,全身心享受赶集带来的轻松与快乐,随时发现新惊喜。


图/小红书@梦梦,已获得授权


此时日常在意的诸多热量、糖分、蛋白质等关键词被放到一旁,没有人再提起。


农家自晒地瓜干、柿饼和山楂片,吃的就是个朴素天然,给吃腻公司方圆五公里内外卖的上班族一点原汁原味的冲击。


图/小红书@nothing ii,已获得授权


堆成山的蔬菜水果,虽然没有超市陈列架上的精致美丽,但散发出的鲜艳甜美气息很难不让人上头。


图/小红书@梦梦,已获得授权


此情此景,加上生鲜区域内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行军床上的袜子山,摊位上错别字连篇的叫卖招牌……


触手可及的生活气息,不期而遇的邂逅,都让远道而来的顾客感到分外诙谐亲切。


图/小红书@鱼饼,已获得授权


平日忙着工作学习的年轻人,感受过大集的快乐后,整个人气质都不一样了。


“穿搭再随性不羁,看在别人眼里反应大多是‘他这样一定有他的道理’;即使头没梳、脸没洗,也不会有人对蓬头垢面的你多看一眼。”


“姑姑”李若彤给人提供了赶集穿搭灵感/抖音@李若彤


图/抖音@李若彤


赶集过程中不必再纠结自己是i人还是e人,甚至还能自动切换形态——


文能在人前大胆砍价,武能自然提出“尝尝再买”“抹个零或饶我两根香菜”。


平时出门一百块预算都要精打细算的持家能手,在大集摊位前也能放心逛吃。


一个不小心遇到超出价格上心理预期的货品,也可以毫无负担地抛下一句“算了小贵”转身就走。


图/@鱼饼,已获授权


对于这一场沙河大集热,不懂的人往往感到困惑:一个大集,有什么好扎堆的?


但起早赶来的人知道,想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里,找到一个聚集热闹的气氛、亲民的价格、便宜大碗的美食的地方有多难得。


来这里放松一下忙碌了一周的神经,或许注定成为这届年轻人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人生是旷野,早市也是


小时候总盼着快长大,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不看价钱随意采购零食。


等真长大了,却喜欢和大爷大妈们一起,在人声嘈杂的菜市场里讨价还价。


“边走边看,边逛边吃”,这届年轻人早就爱上了逛早市和菜市场。


中青报社调中心调查显示,88.2%的受访青年觉得赶大集让自己的生活更接地气了。


刚刚过去的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集合菜市场,从年初火到了年尾。


到年底更是不能缺少


在东北,用黏豆包和糖葫芦治愈了无数南方朋友的菜市场,一朝被“攻占”,喊出“以一己之力挑战全国物价”的口号。


一大碗酸菜白肉血肠只要10块钱,倘若你肯斥巨资30元,便能在这里吃上一顿大席。


而在许多大城市,这可能是叠满优惠券才能吃到的一份快餐的价格。


图/微博@长春点哥


在新疆,远道而来聚集到集市的人们,算是切实感受了一把什么叫“上午过春天,中午过夏天,下午过秋天”


身在其中,扑面而来的画面生动鲜活,翻腾着白沫的羊杂碎,扎满各式花纹的馕饼,鲜亮甜蜜的瓜果,牧人牵着羊羔待价而沽……


还有上好的羊毛织就,集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等技艺于一体的新疆地毯,无不吸引着旅游特种兵们的到来。


图/小红书


在豆瓣,16万爱上赶集、逛菜市场的“人间烟火客”聚集在一起,分享着关于赶集的心得。


而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只要你想要,总能找到适合你的风格——


北方的集市,擅长提供满满一桌碳水盛宴,结合“4元一个,10元3个”“不好吃不要钱”的热情叫卖,将购物体验提升到极致。


在这里,轻松实现“不看价钱,随意采购”的梦想。


图/小红书@梦梦,已获得授权


南方的市场,则往往围绕着“致力于打造菜场界的海底捞”主题展开。


服务周到,剥皮、去核、切丝、剁馅任你选……誓要将这块熙熙攘攘的人间繁华处,打造成都市青年的精神家园。


云南赶集,遍地没见过的特产,北方人来这里就是一个边看边学的大动作/掌上春城


在大众点评平台上搜索“菜市场”的用户中,20~35岁的年轻用户占比超过70%,超六成都是女性用户。


图/@HH,已获授权


在重度逛菜市场爱好者@爱海儿 看来:


赶集,看似只是在花钱购物,实际却是在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深度精神按摩。


只要愿意,你可以去三蹦子上拣选山药,在一堆蔬果中随意挑选,在卡车的后斗里寻找带肚脐的橘子。


越到节日感觉越强烈


诗和远方或许太过难捉摸,菜市场里的温度却能触手可及。


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菜市场寻找,就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和体验。



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格子间、出租屋、陌生城市里生活久了的年轻人集体冲向大集,不仅为找回鲜活的线下生活,也为找回儿时的感觉,更是对“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购物方式的怀念。


图/@怀旧小鱼,已获授权


而一直以来,集市形式和意义都相对简单。


因为要满足周边居民日常采购需求,因此也保留下了当地人生活的细枝末节,充满了质朴的人情味。


图/@小明国国王,已获授权


但另一方面,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在网购的熏陶下,渐渐向超市和线上靠拢。


对大集的阈值在一开始就被拉得太高,来了以后才发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难以避免。


社交平台上,赶集话题爆火的另一面,线上更方便,大集价格不够透明、担心被宰等问题也使赶集的乐趣打了折扣。


“伤心总是难免的”/小红书


但至少现在看来,对于年轻人而言,赶集带来的情绪价值仍在吸引着他们加入其中。


喜欢逛菜市场的汪曾祺先生,曾在《食道旧寻》写道:


“去哪个地方都要去那里的菜市场转转。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偶尔赶赶集,至少可以全身心回归一会儿生活,看看人间烟火,便已经“值回票价”。


要是能买得好,还买得便宜,那就再划算不过了。


你赶过大集吗?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5年第4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