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文化   2025-02-06 19:56   北京  


夜读·开卷有益

莫言这个人有趣,听他说话也有趣。


莫言说:“一个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真实面貌,才可能说真话,办实事,做好人。”


在散文精选集《不被大风吹倒》中,读者朋友们能看到这位文学巨匠亲切、可爱又好玩的一面,他的文字有一种把生活拉近了放大的能力。


这本书收录了莫言讲述人生经历、写作经验、人生感悟的40篇散文,犹如一位邻家长辈,用质朴的话语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期望带给年轻朋友们一些启发和鼓舞。


不被大风吹倒


有年轻的朋友问我,如果遇到人生中的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我无法告诉你们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是一本书和一个人。


“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地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


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而且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是我爷爷。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的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


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


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



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我觉得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胜利了。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总之我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它直达人的心灵的作用的时候。



我的父亲


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蒙师是我们邻村的范二先生。


我听祖母说过父亲因调皮被范二先生用戒尺打肿手掌的事。祖母说父亲将《三字经》改编成“人之初,性不善,烟袋锅子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撑死这个老浑蛋”。


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威严的父亲竟然也是从一个顽皮少年演变过来的。


在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


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来。


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我听姑姑说她们年轻时,姐妺们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地说:“这个小牛犊!”


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儿成绩还不好说。

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


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


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


学医不成,父亲心中肯定对我失望,但他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期间看了一场文艺演出,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美差,是因为叔叔在棉花加工厂当会计,这当然也是父亲的推动。


我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后,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月发了工资我交给母亲,交多交少,母亲也不过问。


现在想起来,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期间,家里穷成那样子,母亲生了病都不买药,炕席破了都舍不得换,我却贪慕虚荣买新衣新鞋,花钱到理发铺里理大分头,与工友凑份子喝酒……挥霍钱财,真是罪过。


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来,父亲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


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


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发挥了作用。


父亲经历过很多事,对近百年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他自身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从来不说,我也不敢直接去问他。只是在家里来客,三杯酒后,借着酒兴,父亲才会打开话匣子,谈一些历史人物、陈年旧事。


我知道这是父亲有意识地讲给我听的,我努力地记着,客人走后就赶快找笔把这些宝贵的素材记下来。


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


所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居成为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


当有人慷慨地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


当然,也许会有人就我父亲这两句话做出诸如“世故”甚至是“乡愿”的解读,怎么解读是别人的事,反正我是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了。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喧嚣与真实


一个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真实面貌,才可能说真话,办实事,做好人。


要保持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除了要跟自己的家人打交道之外,还要跟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学生在学校跟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员工在家里面跟自己的家人打交道,在外也要跟公司的老板和同行打交道,这样的现实就迫使每一个人有几副面孔。无论多么坦诚朴实的人,在舞台上和卧室里都是不一样的,在公众面前和在家人面前,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地以本来的面貌见人。


“喧嚣与真实”,这个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社会生活总体上看是喧嚣的,喧嚣是热闹的,热闹是热情,是闹,是热火朝天,也是敲锣打鼓,是载歌载舞,是一呼百应,是众声喧哗,是望风捕影,是添油加醋,是浓妆艳抹,是游行集会,是大吃大喝,是猜拳行令,是信口开河,是吸引眼球,是真假难辨,是莫衷一是,是鸡一嘴鸭一嘴,是拉帮结伙……确实是众声喧哗。


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本来面貌。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一个社会不喧嚣。当然了,我们冷静地想一想,从多个角度来考量一下,喧嚣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喧嚣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因为原始社会里是不喧嚣的,我们去参观半坡遗址的时候,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场面,那肯定是不喧嚣的,一喧嚣把洪水猛兽引来了就有生命危险。回想漫长的封建社会,那个时候也是不喧嚣的。


但是我们想象最近几十年来,是很喧嚣的,改革开放前几年比较安静,但是最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喧嚣,这种喧嚣有的是有声的,是在大街上吵架,或者是拳脚相加,有时候是无声的,是在网络上互相对骂。我想,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必须客观冷静地对待,既不能说它不好,也不能说它很好,所以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也有正反两个方面。


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应该习惯喧嚣,我们要具备习惯喧嚣跟发现正能量的能力,我们也要具备从喧嚣中发现丑恶的清醒。要清醒地认识到,喧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而使我们的社会真正能够保持稳定进步的是真实,因为工人不能只喧嚣不做工,农民不能只喧嚣不种地,教师不能只喧嚣不讲课,学生不能只喧嚣不上课。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实事求是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否则只喧嚣没饭吃。

关于真实,我想也是更加重要的社会基础,真实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本来面貌,也是事实的本来面貌。有时候喧嚣会掩盖真实,或者说是会掩盖真相,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


我讲四个故事,来证明我这个论点。


第一个故事大概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的一个闯关东的邻居回来了,他在村子里面扬言发了大财,说他去深山老林里面挖到了一棵人参,卖了几万元人民币,从村子东头吹到西头,又从西头吹到东头。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请他吃饭,因为大家对有钱人和有经历的人还是很尊敬的。


我们家当然也不能免俗,我们把他请来,坐在炕头上吃饭。他穿了一件在当时的农民眼里很漂亮的黑呢子短大衣,即便坐在热炕头上满头是汗,他也不脱下这件大衣。我奶奶发现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便用手指将虱子捏下来,于是他的喧嚣就被虱子给击破了,因为一个真正有钱的人是不会生虱子的,过去人讲说“穷生虱子富生疖子”,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发财,尽管他穿着呢子短大衣,但是他的内衣很破烂。


又过了不久,这个人的表弟也回来了,也穿了一件同样的呢子短大衣。我奶奶说,你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那件很像。他说我表哥就是借了我的。事实又一次击破了前面那个人喧嚣的谎言。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检察日报工作期间,曾经了解和接触了一些贪官的案件。其中某地有一个贪官,他平常穿着朴素,上下班骑自行车,给人一种非常廉洁的外观印象。他每次开会都要大张旗鼓、义正词严地抨击贪污腐败。


过了不久,检察院从他床下面搜出了几百万元人民币。所以真实就把这个贪官关于廉洁、关于反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事实胜于雄辩。


第三个就是我的亲身经历。2011年我在故乡写作,有一次到集上闲逛,一个卖桃子的人认出了我,说,你怎么还要来买桃呢?他点着我们市委书记的名字说,让某某某给你送一车不就行了吗,你不是当官的吗?我说,我不是当官的。他马上说,那是得花钱买。我买了他五斤桃子。我说桃子甜吗?他说太甜了,新品种。我说你给我给够秤,他说放心。


结果回家一称,桃子只有三斤多一点儿,他亏了我将近两斤秤。桃子又酸又涩。真实又一次把卖桃人的嚣给击破了。

第四个故事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就是不久前的中考,我有一个亲戚,经常见,每次见他,他都义愤填膺地痛骂腐败,咬牙切齿,怒发冲冠。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我们县最好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五分,他就找到我了,说,就差了五分,你找一找人,让他去。我说现在谁还敢,反腐败的呼声如此高。他说我不怕花钱,我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这不是腐败吗?你不是痛恨腐败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我的孩子要上学了。这个真实也把亲戚反对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


我对这四个故事的主人公没有任何讥讽嘲弄的意思,我也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假如我是我的那位亲戚,我的孩子今年中考差了几分,上不了重点中学,也许我也要想办法去找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大家在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家庭问题的时候,都是正派、刚强、廉洁的人,而一旦我们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尤其是涉及了孩子的事情,我们的腰立刻就软了,我们的原则立刻就不存在了,我想这有人性的弱点,也有社会的缺陷。


我讲这四个故事没有讥讽意义,而是要通过这四个故事来反省,让每个人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在面对社会喧嚣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想一想喧嚣背后的那一面。


我是一个写小说的,说得好听点儿是一个小说家。在小说家的眼里,喧嚣与真实都是文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写喧嚣,但是我认为,应该把更多的笔墨用到描写真实上。当然了,小说家笔下的真实,跟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是有区别的,是不一样的,它也可能是夸张的,也可能是变形的,也可能是魔幻的,但是我想夸张、变形和魔幻实际上是为了更加突出真实的存在和真实的力度。


总而言之,面对当今既喧嚣又真实、万象纷纭的社会,一个作家应该坚持这样几个原则,或者说几个方法,来面对社会现实。


首先,我们要冷静地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过去说,要研究一个人,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要察言观色,观察会让你获得外部的大量信息。然后,我们要运用逻辑来进行分析,我们要考量现实,我们也要回顾历史,我们还要展望未来。最后,通过分析得到判断,然后在这样的观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展开我们的描写,给读者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在散文精选集《不被大风吹倒》中,莫言围绕“不被大风吹倒”的主题,40年来第一次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他总能用一个小故事,讲透我们半辈子都不一定能明白的道理。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