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网红」小吃,正在被抛弃

文化   2025-01-30 19:57   北京  

转载自: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

作者:汽水


部分上海市民前段时间忙着排队:


缅怀一家名叫正豪大大的鸡排店。


2024年底,源自中国台湾的正豪大大鸡排突然发文宣布,将陆续关闭在大陆的所有门店。



这家伴随无数90后走过学生时代的鸡排店,正式退出大陆。


为了吃上一口复古的大鸡排,上海市民把新世界B1的正豪大大鸡排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盐酥鸡、大鸡排、花枝丸……价目表上熟悉的油炸小食,勾起了不少上海人学生时代的回忆。


但捧着刚刚出炉、比脸还大的鸡排,一口咬下去,忆往昔的网友们却变了脸色:


面衣厚、鸡肉柴,哪里还有记忆中的好味?



鸡排,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宣布闭店后,上海的正豪大大鸡排店迎来了回光返照。


不少上海年轻人特意到大陆最后一家正豪大大鸡排,想给逝去的回忆做一场“临终关怀”。


但纪念打卡之路却并不顺畅。


正豪大大鸡排店窝在新世界地下一层的角落,又小又偏,蓝色广告灯牌早已不再明亮。


菜单上商品栏上贴着一个个“售罄”的白色贴纸,根本无法应对这几年一遇的罕见人气。



慕名而来的食客们,纷纷把和正豪大大鸡排的最后一次约会感悟写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


有人从看到它的那一眼开始就回到了久远的过去,坦言阔别学生时代后,自己已有整整十年没吃了。


还有人在付账时被账单吓了一跳,直呼遇到了“鸡排刺客”。


仅仅两块鸡排,居然要卖48元。


就算没被价格背刺,也有人感慨自己被味道“背刺”。


鸡排面衣厚到卡嗓子,既干巴又油腻,并没有记忆中的多汁好吃。


尺寸比脸大——昔日正豪大大鸡排最显著的特点,如今也成了缺憾。


习惯了优雅进食的都市男女们,根本无法适应“脸大的鸡排却不提供切块服务”的做法。原计划趁着闭店之前来场怀旧之旅,谁承想根本无法下嘴。


这些直呼背刺的差评,解释着正豪大大鸡排退出大陆的原因。


但就在十五年前,豪大大鸡排(正豪大大鸡排改名前)还是风靡一时的网红小食,一度红到“税务局都去查账”。



据报道,当时赴台的大陆旅行团,90%都会打卡豪大大鸡排。


以至于士林夜市的豪大大鸡排店总是大排长龙,火爆程度堪比旅行景点。


意气风发的豪大大鸡排颇有野心,在欧美、日韩新加坡等地注册商标的同时,也在努力进入中国大陆和港澳市场。


但当他们来到大陆,才惊讶地发现:


山寨版“豪大大鸡排”早就在大陆遍地走。


于是,豪大大鸡排只好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了一个“正”字,强调自己的正品地位。


2012年,正豪大大鸡排在上海开出自己的第一家门店,打出的招牌十分醒目:


鸡排界LV。



创始人王庆隆亲自坐镇后厨,半天不到就卖出1800片。


面对大排长龙的食客,有媒体这样评价:


形似抢购iPhone。



不过,再怎么对标LV和iPhone,正豪大大鸡排都是一家鸡排店。


通常开在商场负一楼,瞄准的是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


彼时,看着台综长大的白领都很好奇:常常出现在综艺里的炸鸡排究竟是什么味道?


虽说15元的价格在当时不算便宜,但冲着它一个顶俩的大小,把它作为偶尔一顿的奖励完全可以接受。


再加上乐队“顶楼的马戏团”创作了一首魔性的广告歌曲《义务为豪大大鸡排所作个广告歌》,洗脑程度和陈奕迅唱的麦当劳广告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歌词,魔性又洗脑


豪大大鸡排恰到好处的沪语读音让其变为古早的文化迷因之一,歌曲更是跻身上海“四大市歌”


学生们现身说法“整个班上的人都会唱”,戏称这首广告歌为“申城民谣”和“沪语金曲”。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学校广播站偷偷放这首歌,而被广播站开除。



正豪大大鸡排风光的那些年,欢声笑语中便被消费者们覆上了青春的烙印。


正豪大大鸡排在大陆的发展,也因为俘获年轻人而迅速扩张。


进入大陆的第一年,正豪大大鸡排便定下了在上海豪华商圈内开15家店的目标。


事实证明,它确实比想象的还争气,几年后便形成百店规模,年销售额曾超过1亿元。


在大陆深耕多年,正豪大大鸡排在国内鸡排行业榜单里向来占据前列。咨询机构所评的《2021年中国鸡排连锁品牌10强榜单》中,正豪大大鸡排获得第一,偶有掉队也从来没有跌出过前十。


但短短几年,小吃餐饮却风云剧变。


昔日的鸡排一霸正豪大大鸡排,忽然就干不下去了。



正豪大大鸡排,时代弃儿?


最先对正豪大大鸡排形成冲击的,是一条食品安全新闻。


2013年,媒体曝光南京街头某家来自台湾的大鸡排是合成肉。



新闻称,该品牌用肉胶和肉精粘连碎肉制成大鸡排。


这些用于合成的碎肉多来自病死鸡,内含的大量抗生素会加重肾脏负担,而肉胶本身所含重金属量超标,可谓是毒上加毒。



彼时,南京的鸡排店多以尺寸大为卖点。


虽然媒体并没有点名,但同时占到“尺寸大”和“台湾品牌”两点的正豪大大鸡排还是成为受负面新闻影响最严重的品牌。


食品不安全的印象一旦种下,便很难逆转。


虽然正豪大大鸡排官方澄清自己的大鸡排都是使用鸡肉制成的,但这根本无法安抚心存疑虑的食客。


“得多少年的鸡,才能长出比脸还大的鸡胸和鸡腿肉?”


因为没人见过天然的巨型鸡排,所以大鸡排使用科技与狠活的概率大大提升。


纵使有媒体采访专家,并向大众科普食品级肉胶的概念,还表示鸡肉含过多抗生素会伤肝肾的说法也并不科学,但普通食客的耐心是有限的。


比起认真研判大鸡排是否有毒,放弃食用是更安全且高效的选择。



更何况,正豪大大鸡排身上的“虱子”并不只在食品安全领域,还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盗版。


学生党们在吃鸡排时或多或少都困惑过:


谁才是真正的豪大大鸡排?



千禧年之后,几乎所有的街头鸡排店都宣传自己来自中国台湾。


在正豪大大鸡排进入上海前,已经有两家卖着“豪大大(香)鸡排”的店开启连锁,规模均超过百家。


对普通食客来说,搞懂谁是正版谁是盗版成本虽然不高,却也没有必要。


毕竟只是鸡排而已,差距能有多大。


但正豪大大鸡排创始人却花了近十年时间和百来万人民币去打商标官司,正是在他打官司的这十年里,一个比盗版更凶猛的竞争对手出现了:


正新鸡排。


2017年,正新鸡排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万店连锁的品牌。



《极限挑战》最火的那几年,黄渤代言的正新鸡排一夜间就开遍了大街小巷。


10元买鸡排还送饮料,撬动了所有年龄层的客户群。


在正新鸡排极速扩张的这十年,正豪大大鸡排却在一直涨价。


从开店之初的15元,一路涨价至2024年的25元。



毕竟在绝对的低价面前,味道的差异显得微乎其微。


比起鸡排界的LV,鸡排行业的拼多多显然更受欢迎。


仅仅在鸡排这个赛道,正豪大大鸡排就被正新鸡排打了个措手不及。


更别提炸鸡这个品类,短短十年间就经历了传统中式炸鸡、韩式炸鸡、日式炸鸡轮番崛起和多方恶战。


炸鸡赛道,实在是太过拥挤了


如果说正豪大大鸡排这个古早网红在互联网上还留有什么余韵,恐怕是那个困扰全球华人的上古争议:


它究竟是读“豪大大”鸡排还是“豪大”大鸡排。



谁还在人民广场吃炸鸡?


盘点正豪大大鸡排的兴衰史,不难发现:


它的兴衰与台湾影视娱乐业在大陆的兴衰始终同步。


消费者与其说是在吃鸡排,不如说在消费一种文化。


从《流星花园》到《恶作剧之吻》,经典台偶塑造了年轻人对浪漫爱的想象,而《康熙来了》等热门台综则引领着时尚流行的风向。


这些台剧和台综中提到的小吃,自然也牵动着观众的好奇心。


盐酥鸡、花枝丸、鸡排等知名台湾小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占领了观众的心房。



很长一段时间里,正豪大大鸡排代表着常常出现在荧屏中的时髦生活。


吃到明星同款鸡排,就好像一定程度上等于过上了他们的同款生活。


捧着正豪大大鸡排的食客们,智能手机里也播放着《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互联网并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鸡排和智能手机都是如此时髦的新式消费。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台式流行文化的滤镜慢慢褪色。


过去十几年间,大女主们取代便利贴女孩,中式土味霸总优化了江直树和单均昊。



《康熙来了》停播,诸多台湾知名艺人也纷纷北上捞金……


饮食潮流的更迭背后,是文化潮流的交替。


流行文化在变,流行文化的载体也在更新。


如今的青年男女,早已不再从电视机中寻找最新的生活方式,人们打卡的是互联网的热门景点和热门餐饮。


炸鸡再也不是明星口中美味但不敢吃的罪恶小食,它变成养生青年要避开的健康陷阱。


互联网的普及,让昔日明星们遵守的健康准则“平民化”。


正豪大大鸡排过去引以为傲的大尺寸和其油炸食物的美味诱惑,如今都变成了令人闻之色变的致命弱点。


都市白领们即便偶尔放纵,也会因为健身教练和健康博主的叮嘱,尽量绕开油炸食品。


比起炸鸡汉堡,互联网潮流健康餐饮的优等生更像沙拉和酸奶。


更别提,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美食文化本就博大精深,选择何其多样。



本文转载自【凤凰WEEKLY】

点击关注,阅读更多文章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