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年,李宁掉队”,这是行业在2024年对于李宁的总结。
作为国内的知名体育品牌,叱咤行业多年的李宁,已经逐渐被屈居身后的安踏所超越,业绩表现也显得低迷,“如何破局”成为其当务之急。
此时,出人意料的是,原本稳稳握在安踏手中的“香饽饽”——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这一优质资源,被李宁抢得。
1月15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李宁公司获得2025年至2028年中国体育代表团体育服装合作企业征集项目。
这一事态发展不仅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也让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李宁与安踏的发展态势对比之上。
安踏与COC在2009年6月达成合作,此后十年,安踏加速发展,并在2012年超过李宁营收。但在此之前,COC得合作方一直是李宁,双方合作长达12年。彼时安踏从李宁手中夺走的“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如今角色调换、攻守异位,安踏成了被“突袭”的一方。
但安踏是被迫下位,还是主动让位,就耐人寻味了。
掉队的李宁,
发生了什么?
辉煌之后,走下坡路是必然,但问题在于,李宁为何逐渐掉队?失去COC合作的影响力固然是一方面因素,却并非全部。
自2012年李宁营收落后安踏近10亿元,此后李宁的营收再没有赶超安踏。但这期间,李宁也并不是毫无作为。
让我们将时间拉回到李宁被安踏超越的那段时期。2012至2014年,国产运动鞋服行业经历了一场大洗牌,李宁公司在这期间累计亏损高达30亿元,被安踏成功弯道超车,不仅丧失了中低端市场份额,更是痛失行业龙头宝座。
2014年年底,金珍君黯然退场,李宁则深陷多事之秋,不仅业绩表现不佳,还经历中层大规模离职,门店锐减至近5600家。这种背景下,李宁重回公司掌舵。其回归后,首先将公司口号由“让改变发生”改回“一切皆有可能”。
随着李宁的回归,2015年李宁业绩回升扭亏为盈。
财报表现得到有效改善,很快李宁也押中了国风热潮。2018年,凭借国潮概念,李宁火到海外,成功亮相纽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成为第一家出现在国际时装周的中国运动品牌。也是这一年,其规模迈过百亿门槛。
之后几年李宁确实吃到甜头,业绩股价都大幅提升,国潮概念更是风靡全国上下。
然而,好景不长,当国潮热潮逐渐减退,李宁却未能在此期间稳固高端市场地位,尤其对市场趋势的不敏感,使得产品“高定价”与消费环境中的“性价比风潮”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消费者的诸多质疑。本以为能借此奋起直追安踏的李宁,却再一次“慢下来”——2020年,其业绩增速再度放缓。
2021年,因H&M新疆棉事件的发酵,国风潮再度掀起了一波强劲的热度,李宁的业绩也顺势恢复了增长态势。然而,与此同时,网上却开始涌现出对李宁价格过高的质疑声浪,“国潮产品凭什么定价如此之高?”“国潮就不能推出一些价格更亲民的产品吗?”
不仅如此,疫情之后,消费者的消费情绪逐渐回归理性,而李宁却未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微妙变化,导致之后几年,其业绩疲软之势未见好转,高端化战略也举步维艰。
尤其最近几年,李宁的产品价格一直在上涨,比如跑鞋超轻15系列、16系列、20系列,其上新价分别为499元、539元、599元,但这样的“高端化”消费者并不买账,并直言:“支持国货都支持不起了,一件李宁外套上千块。”
随之而来的,是公司存货的持续攀升。从2020年到2024年上半年,李宁的库存金额从13.46亿元一路攀升至23.13亿元,若按照此趋势发展,其2024年全年的存货金额极有可能创下历史新高。
为缓解库存压力,李宁主动开启了降价模式,“折上4折”“不止3折”的优惠活动频繁推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李宁的库存压力仍在不断攀升,而这直接导致了其现金流动性收紧。
要知道,2024年上半年,李宁的净利润仅为19.52亿元,经营现金流为19.03亿元,在此背景下,投入8亿元的合作权益费,确实是一场颇具风险的“豪赌”了。
破局之路,
需要更多“赢面”
(@小B)
扫码二维码
商务合作微信
(@小M)
扫码二维码
媒体合作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