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官网
心理所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语言障碍的共同脑神经机制
作者:毕鸿燕研究组
发展性语言障碍对个体学业成就、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发展性口吃(persistent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和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语言障碍,也是科学界、教育界和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语言障碍类型。口吃是一种典型的口语产生障碍,其特征是口语音节的不自主重复和延长,特别是在语言的衔接过程中,而阅读障碍则是一种典型的书面语言加工障碍,其特征是尽管智力正常,且享有正常的教育条件,但仍然难以发展出熟练的阅读和书写技能。
大量脑成像研究从脑功能与脑结构的角度揭示了口吃与阅读障碍相关的多个脑区异常,为揭示两种发展性语言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尽管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种障碍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独立研究,但一些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结果都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脑神经机制。
为探究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毕鸿燕研究组开展了一项研究,采用系统综述与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从1986年1月至2023年3月针对口吃和阅读障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与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研究,最终对符合分析要求的118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这两种语言障碍的共同脑机制。
大脑功能方面的结果显示,存在这两种语言障碍之一的患者都在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顶下小叶等脑区表现出激活减弱。进一步区分儿童与成人发现,儿童在左侧颞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中回及左侧额下回出现激活减弱,而成人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扣带回出现过度激活(如图1)。这表明,左侧颞-顶区与额叶语言功能区激活不足可能是语言障碍共同缺陷机制,而右侧运动与执行控制区过度激活可能反映了语言障碍共同代偿机制。
图1. 口吃和阅读障碍共同的功能异常
大脑结构方面的结果显示,仅儿童左侧额下回灰质体积减少(如图2)。这表明,左侧额下回结构异常可能是儿童语言障碍共同的结构基础。
图2. 口吃和阅读障碍共同的结构异常(仅儿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口吃和阅读障碍共同脑区的功能意义,研究人员采用meta-analytic connectivity modeling(MACM)方法研究了共享脑区的大脑功能连接模式。结果发现,左侧脑岛与共享脑区都存在功能连接,提示左侧脑岛和左侧颞顶叶区之间功能连接的中断可能是发展性语言障碍的重要神经回路。
该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揭示了口语与书面语两种典型语言障碍共享的脑功能和脑结构异常,支持了跨语言类型和跨语言模态存在共享神经标记物的观点,为理解发展性语言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语言障碍的跨诊断(transdiagnostic)技术提供了脑神经层面的依据。
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ZD0200500)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5222027)的支持。
文章已在线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心理所硕士生任欢和博士生李意真(已毕业)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心理所杨炀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Huan Ren, Yizhen Li, Hongyan Bi, & Yang Yang* (in press). The shared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d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 a meta-analysis of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MRI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24, 100519. https://doi.org/10.1016/j.ijchp.2024.100519
心理所研究发现青少年女性体型知觉与求瘦渴望密切相关
作者:王葵
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对于瘦的身材有着偏执的追求,同时常常会高估自己的身体尺寸。因此,在此类患者群体中,求瘦意愿和体型知觉的准确度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王葵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我国许多青少年女性都渴望变瘦,无论其实际体重状态如何。强烈的求瘦意愿是进食障碍的风险因子之一,因此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存在求瘦意愿的青少年女性,是否也伴随着体型知觉偏差;如果存在的话,这种偏差是否和进食障碍症状也存在关联。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王葵博士及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求瘦意愿的青少年女性对身体尺寸估计的准确程度,以及对身体尺寸估计准确程度与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
研究分别招募了48对具有求瘦意愿青少年女性(研究一)、44对不具有求瘦意愿的青少年女性(研究二)和43对具有求瘦意愿的青少年女性(研究三),年龄范围为15-20岁。每个研究中,被试的求瘦意愿使用王葵团队开发的基于中国青少年体重指数的身材评定量表(C-BMI-FRS)测量。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评估自己和实验同伴三个部位的身体尺寸:手臂、腰部和大腿。在研究三中,还使用64项的进食障碍量表(EDI)测量被试的进食障碍症状。
在身体尺寸估计任务中,被试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被试先观察自己的和同伴的手臂、腰部和大腿的尺寸,随后背对同伴,通过将一根180cm的绳子围成三个圆圈来分别表示手臂、腰部和大腿的周长。被试首先估计自己身体三个身体部位的周长,其次再估计实验同伴三个身体部位的周长。研究助理测量被试围成的圆圈周长并进行记录。实验完毕后,由实验助理测量每个被试三个部位周长的真实值。
结果发现,在研究一中,具有求瘦意愿的女生不仅高估了自己三个部位的周长,同时还高估了实验同伴身体部位的周长。研究结束四个月后,再次邀请被试前来参加同样的实验,发现被试对自己身体部位的高估倾向仍具有稳定性。在研究二中,不具有求瘦意愿的女生正确地估计了自己的手臂、腰部和大腿的尺寸;在研究三中,具有求瘦意愿的女生同研究一一样,高估了自己和同伴身体各个部位的周长,并且高估的程度和进食障碍症状有关。
总体而言,研究发现,在具有求瘦意愿的普通青少年女性中也可能出现体型知觉偏差,即具有求瘦意愿的女生往往会高估自己身体部位的尺寸。这种高估会让她们“觉得”胖,从而可能加剧求瘦意愿,并且可能触发和进食障碍相关的不健康的体重控制行为。而求瘦意愿会影响体型知觉偏差,且二者在进食障碍症状的发展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这提示我们,需要关注青少年女性的求瘦意愿,并及时加以干预。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心理所硕士刘爽爽(已毕业)和同等学历硕士于超然(已毕业)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心理所王葵博士为通讯作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斯普林斯校区(University of Colorado, Colorado Springs)的Heather L. Littleton博士为论文合作者。
论文信息:
Liu, S., Yu, C., Wang, K., & Littleton, H. L. (2024). Body size estimation is influenced by actual-ideal body size discrepancy: A series of studie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girls.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007/s00787-024-02615-3
相关研究:
1. Liu, S., Ma, J., Fan, Z, Yu, C., Wang, K*., & Littleton, H. L. (2023). Dysmorphic appearance concer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36: 100778. https://doi.org/10.1016/j.jocrd.2022.100778
2. Yu, C. R.#, Yu, X. Y#., Fan, Z. T., Wang, K.*, Littleton, L. H. (202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MI-based Figure Rating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Evaluation & the Health Professions.45(2):215-219. https://doi.org/10.1177/0163278720926714
心理所研究发现生物运动情绪信息的多水平加工机制
作者:蒋毅研究组
知觉与解读他人的情绪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和生存进化具有重要意义。面孔是最为常见的传递着他人内在情绪状态的非言语社会线索。除面孔外,生命体的运动(biological motion,BM)也传递着关于他人内在状态的重要线索。即便当生物运动是由极度简化的、附着在头部和关节处的点光源运动表达时,人们也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其中的情绪信息。然而,目前较少研究探究生物运动情绪信息的加工机制。
瞳孔大小不依赖于外在的任务,能够自动化地揭示相关加工过程并实时反映当下的认知状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组的王莉研究员最近采用这一指标,揭示了生物运动情绪信息的多水平加工机制及其与自闭特质的关联。研究者采用被动观看范式结合眼动记录技术,并收集了个体的自闭特质分数,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生物运动情绪信息对瞳孔反应的调节及其与自闭特质的相关。
在实验1a-1b中,研究者在屏幕中央呈现了快乐、悲伤或中性的正立生物运动,被试需要观看这一刺激,同时眼动仪会记录被试的瞳孔反应。在实验2中,研究者呈现了倒立的生物运动作为控制刺激,以排除低水平特征的干扰。进一步,研究者考察了局部运动特征在生物运动情绪知觉中的作用。实验3关注去除重要局部生命特征(加速度)的非生物运动诱发的瞳孔反应。实验 4则将生物运动打乱,探讨了仅保留局部运动特征的打乱生物运动携带的情绪信息能否对瞳孔反应产生调节。
图1. 实验1刺激示意图与流程图
实验1a发现,相较中性生物运动,快乐生物运动诱发更大的瞳孔反应,这一效应从 1750 毫秒持续到 3200 毫秒。与之相反,相较中性生物运动,悲伤生物运动诱发的瞳孔反应显著更小,这一效应从 1850 毫秒持续到刺激消失。而快乐的生物运动相较悲伤生物运动能够在较长的时窗内诱发更强的瞳孔反应(1200 毫秒-4000 毫秒)。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1中发现的快乐较悲伤的瞳孔放大效应与个体自闭特质呈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相关,实验1b重复了实验1a并增加了一次测试(间隔至少一周)以检验重测信度,结果发现了较高的重测信度。此外,在第二次测试时,快乐相较中性生物运动的瞳孔放大效应、悲伤相较中性的瞳孔缩小效应分别与自闭特质呈显著相关。这表明,高自闭倾向的个体在生物运动情绪的自动化知觉能力上存在一般性缺损。
在实验2中,当生物运动倒置时,研究者没有发现情绪对瞳孔大小的调节。此外,在实验3中,当生物运动的局部运动特征被剥夺时,这一情绪调节也不存在。在实验4中,研究者发现仅保留局部运动特征的生物运动的情绪信息能够调节瞳孔大小。快乐和悲伤生物运动均能诱发相较中性更强的瞳孔反应,且这一效应从较早的时间点就已发生(快乐 vs 中性:450 毫秒 -3550 毫秒;悲伤 vs 中性:350 毫秒 -4000 毫秒),而快乐与悲伤之间却不存在差异。
图2. 实验1-4结果图
图3. 实验1中瞳孔调节与自闭特质分数的相关
总的来说,该研究揭示出生物运动存在多水平情绪加工机制:完整生物运动的情绪信息以精细的方式对瞳孔大小产生调节,而局部生物运动的情绪信息则以快但较为粗糙的方式对瞳孔大小产生调节。从功能性角度分析,这一分离的情绪加工机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前者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机制,自动捕捉由生命体传递的情绪信息,而无需进行详细的分析;后者则通过对其运动模式和整体形状的细致分析来进行更具体的情绪识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整生物运动中观察到的情绪调节与个体自闭特质成显著负相关,这为情绪相关瞳孔调节效应在社会认知障碍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证据。
该研究获得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eLife。心理所博士生袁甜(已毕业)为论文第一作者,心理所王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Yuan, T., Wang, L.*, & Jiang, Y. (2024). Multi-level processing of emotions in life motion signals revealed through pupil responses. eLife, 12, RP89873. https://doi.org/10.7554/eLife.89873.3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三仓心理学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如您或朋友有专著/期刊出版计划
请留言“出版”
或添加小编微信:SC-Psy咨询
✓ 拉您进心理学学术交流微信群,
群组主要交流期刊经验和发表互助,
能及时了解期刊动态,与同专业学友交流学习。
推荐阅读:
· 北京大学 · 甘怡群课题组 | 希望感对于促进幸福感的核心作用
· 西北师范大学· 赵鑫团队 | 汉字在人类工作记忆中的刷新和保持过程
· 罗思阳课题组与合作者 | 综述展望新兴交叉科学领域-文化组学(Culturomics)· NBR
三仓学术出版是国内学术出版领先的专业出版商。十年来,秉承"专业学术 精于学术”的理念,一心致力于学术出版的发展,以优秀学术论著为主要出版方向。力图为作者创造更为优质的出书体验,为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出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