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萌娃碰上反直觉言论,4-7岁“小侦探”如何断真假?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百科   2024-12-06 15:43   湖北  


来源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女儿作业没有完成,我很生气,罚她蹲马步,并问她知错没。

女儿眼泪汪汪地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有点懒,我懒得写作业!“

我一听更来气了:“你为什么这么懒?为什么懒得写作业!”

女儿可怜兮兮地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懒!就跟你懒得去上班一样!

各位家长和好奇宝宝们!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超有趣的话题——小孩子是怎么看待那些让人惊掉下巴的说法的呢?有研究发现,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对于那些听起来就不靠谱的话,变得越来越怀疑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变得更聪明,还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小脑袋瓜去分析,去推理,去判断这些话到底可不可信。这就像是一场孩子们头脑中的“真相大揭秘”游戏。

首先,让我们来设定一个场景。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小朋友,正在听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需要完成一个任务,比如找到最重的石头。然后,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嘿,你知道吗?那个最小的石头其实是最重的!”这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离谱?但如果你是个小朋友,你会相信吗?这就是我们的研究要探究的。
有这么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找来了140个4-7岁的孩子,他们都是来自挪威的中产阶级家庭。研究人员给孩子们讲了一系列的小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总要在听到一些惊人的声明后做出选择。这些声明有的有证据支持,有的则没有。这些小家伙们就要对那些惊人的说法来个大检查。
你猜怎么着?不管有没有证据,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大多都觉得主人公是有本事做出选择的。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们越会对那些没有证据支持的惊人声明起疑心,他们不再只是盲目地相信大人的话,而是开始要求证据。
其实以前就有研究发现,大一点的孩子听到惊人说法的时候会更努力地去找证据。这次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试验里的说法都是专门设计来挑战孩子们小脑袋瓜的,都是些违反他们直觉的事儿。数据处理也不含糊,把孩子们的回答分类编码,还考虑了许多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家长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等。
最后,让孩子们解释他们为什么认为主人公有足够或不足的知识。结果发现,没有证据支持的声明更容易让孩子们表示怀疑,有证据支持的声明则更容易让他们相信。那些认为主人公有足够知识的孩子们,当没有证据支持时,更有可能认为主人公会选择与信息提供者声明相反的物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倾向变得更加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评估信息。我们还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看重证据有没有缺失,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更看重证据在不在。不过呢,当涉及到物体的密度和触觉属性时,孩子们对没有证据支持的声明更加敏感。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孩子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只会盲目接受信息的小不点。他们实际上非常聪明,能够根据信息提供者是否提供证据来评估声明的可信度。而且,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这种能力会越来越强。当然,我们的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试验设计可能会带来一些遗留效应,或者孩子们对不同主题的声明反应不同。但这些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比如如何更好地根据孩子们的先验知识设计实验,或者如何通过教育工具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链接

    本文内容不代表三仓心理学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如您或朋友有专著/期刊出版计划

    请留言“出版”

    或添加小编微信SC-Psy咨询

     拉您进心理学学术交流微信群

    群组主要交流期刊经验和发表互助,

    能及时了解期刊动态,与同专业学友交流学习。


    推荐阅读:


    —— 好书荐购 ——

    三仓学术出版是国内学术出版领先的专业出版商。十年来,秉承"专业学术 精于学术”的理念,一心致力于学术出版的发展,以优秀学术论著为主要出版方向。力图为作者创造更为优质的出书体验,为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出版服务。



    三仓心理学界
    专注科研,荟萃心理学各领域新进展、新动态。关注了我们,就关注了整个心理学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