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证监会发布《科十六条》,其中一些新的表述值得关注: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健全“绿色通道”机制;支持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提高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
市场对此最新解读值得细读。
本周另一个重要的看点是,创业板在“注册”这个环节似乎有加速的迹象,深交所公布了三家过会企业注册生效结果,较年初每周平均注册生效0.5家节奏大幅提速。
今年拟IPO企业已有119家撤单,深入分析,六大因素成为撤单“杀手”……
小鱼|作者
小海|编辑
1
昨晚,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核心内容:
1、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
2、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前设立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后持续实施激励,鼓励把核心技术人员纳入激励范围。
3、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发挥发行监管条线合力,持续提升审核效率和透明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4、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
5、突出科创板、创业板定位,设定申报规模上限,更加精准服务早期科技型企业。
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定位。出台主板板块定位规则,突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盘蓝筹”特色。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加强辅导验收、受理、审核、注册各环节对板块定位把关,优化新上市企业结构。
6、提高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大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
《科十六条》出台后,市场迅速给出解读:
1 、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可是太关键了,别让那些伪科技企业收割一波又一波了,如果真的是那种实现科技突破造富人类的企业,怎么上市怎么融资都不过分。
2、 科技企业新股发行常态化。怎么着都是利好科创板,那些所谓的芯片、软件等高科技企业又活过来了?
3 、未盈利的亏损企业可以在科创板上市,不过前提你是很牛的科技公司。“科创属性突出”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尤其是审核方努力去论证和甄别。
4、当前中国经济升级迫切需要资本市场助力,尤其是科技公司,资本市场市场化推动或是今后最大力量。
2
本周的一个重要的看点是,创业板在“注册”这个环节似乎有加速的迹象。深交所创业板于4月15日、4月16日、4月18日各公布了一家企业注册生效信息,分别为河北科力汽车装备、中仑新材料和绿联科技。而本月深主板、沪主板、北交所均无注册结果的信息,只有科创板有1家注册生效信息公布。
去年“8.27”IPO收紧以来注册结果一览
备注:
1、统计时间为2023年8月27日至今。
2、统计口径为交易所发布注册结果时间(一般实际注册生效时间较公布时间早。)
自去年8月27日监管层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后,沪深北三个交易所共发布90家拟IPO企业的注册结果,其中有3家注册终止,其余87家为注册生效。
进入2024年,证监会基本保持着沪深交易所每周各放一家注册结果的节奏,各板也大致保持相对均衡,创业板平均每周获批文0.5家左右。到了3月份,注册结果数量明显向创业板倾斜,当月三个交易所发布的12家注册结果中,创业板独占6家(其中一家为终止注册)。现在4月份过了2/3,三个交易所共有5家企业注册生效,创业板独占4家。
在证监会“受理注册申请”环节,本周创业板增加了2家公司,分别为苏州珂玛材料和乔锋智能装备,4月份的前两周则没有受理注册申请的记录。纵向来看,今年前三个月,证监会受理创业板注册申请的数量分别为3家、1家和2家。横向对比,4月份深主板和北交所都没有企业提交注册申请的记录,沪主板和科创板则各有1家企业的注册申请被受理。
业内人士分析,自去年8月以来,大量有瑕疵的拟IPO企业撤单,剩下来的企业上市条件相对较硬。监管层着力考虑消化存量的问题。目前创业板目前排队数量最多,已过会未注册企业多达110余家,占三个交易所该阶段企业的60%以上。按前期每周0.5家的速度,创业板存量企来消化需要两年之久。创业板注册提速也是情理之中。
3
截至4月20日,今年沪深北三个交易所已有119家拟IPO企业撤单。从撤单节奏来看,基本保持每月30家左右。从块板来看,主板撤单最多,沪深主板撤单达到37家,占比31.09%;其次为创业板,为35家,占比29.41%。这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本次提高上市门槛,主板和创业板明确提高上市条件,监管层在文件发布前已经按新规条件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劝退。此外,去年下半年增量较多的北交所,今年撤单31家,占比26%。
2024年以来撤单企业统计
1、哪些券商失血多?哪家券商受伤最深?
在今年的撤单潮中,中信证券所保荐的项目撤单数量最多,为12家,其中创业板5家,主板有4家。不过,中信证券本身家大业大,截至目前手中仍有74.5家企业在排队,撤单率为13.87%(撤单率=撤单数/(撤单数+排队项目数))。
中信建投以10家的撤单量排名第二,其北交所有4个项目撤单。同样,中信建投本身项目数量较多,目前排队项目有48.5个,撤单率为8.29%。
中金公司撤单8.5个,排名第三,创业板和科创板共有5个项目。撤单后中金公司还有25个项目,撤单率为25.37%。
华泰联合、民生证券和海通证券分别撤单7个,并列排名第四。华泰联合撤单后在手项目有30.5个,撤单率为18.67%。民生证券撤单后在手项目有35个,撤单率为16.67%。海通证券撤单7个,排队项目41.5个,撤单率14.43%。
开源证券撤单5个,全部为北交所。撤单后,开源证券排队项目12个,且其中有10个项目是北交所。撤单率为29.4%。
撤单排名前十的其他券商,招商证券撤单5个,排队项目23.5个,撤单率21.27%;国金证券撤单4个,撤单后排队项目33个,撤单率为10.8%;国投证券撤单4个,排队项目16个,撤单率20%。
中原证券撤单4个,但撤单后排队项目仅剩1个,撤单率高达80%,属于失血又多,伤得又深。
2024年IPO撤单券商排行榜
2、为啥撤单?六大主因凸现
119家企业撤单,一云投资结合公司的招股说明书、问询答复及市场人士分析,发现敏感股东、业绩问题、行业景气度下降、军工企业、分拆上市和突击分红成为撤单的六大主因。
(1)敏感股东
得一微:证监系统离职人员股东引发舆情
得一微是一个深受舆情困扰的项目。公司穿透以后,存在8名证监系统离职人员。但是,这8名人员均是间接持股,且至少是穿透5层以后的股东,折算后持有公司的股份均不足1股。比如,其中有3名人员,是从证监系统离职后去了易方达基金,参加了易方达基金的员工持股计划,而易方达基金又对外投资了若干母基金,这些母基金又入股了若干子基金甚至孙基金,最终成为得一微的间接股东。在审核过程中,也并没有作为重点问题在关注(放在“其他问题”中的一个小问)。但有媒体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炒作,选择用“8名证监系统离职人员入股得一微”这样的标题,引发了一波舆情。此外,公司2019年-2022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亏损1.92亿,亏损额较此前大幅度扩大。虽然科创板对盈利没有硬性要求,但亏损企业上市是一个敏感问题。
双登股份:部分资产来源于原上市公司
从公开材料看,双登股份业绩没什么问题,撤单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业务主要是铅酸电池,也做部分锂电池。铅酸电池未来被替代的风险比较大,监管层可能认为这个业务不太符合创业板定位。第二个原因是,公司有57.7万元资产来自上市公司隆源实业(已退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曾经担任隆源实业总经理,三名股东曾经担任隆源实业的副总经理。很明显,这是原来上市公司卖壳后,管理层出来创办了一家新公司,经营和原来上市公司类似的业务,资产主要是新购的,但也少部分购买了原来上市公司的资产。这个和浙江国祥有些相似,从舆论的角度来看,资产来源于原上市公司的话题比较敏感,基本是一票否决。
(2)业绩问题
伟本智能:业绩下滑,且为亏损
伟本智能主要为汽车、机械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行业没什么问题,同类已上市的公司有江苏北人等。公司撤单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偏小,而且业绩下滑。2022年净利润5816万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2493万元,预估2023年盈利5395万元。排除业绩下滑亏损的原因,就算2023年达到预期盈利,依旧不满足创业板新规最近一年盈利6000万的要求。
方向电子:营收未动,利润大涨
方向电子主要从事精密连接器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客户为华为、中兴等。表面上看,公司业绩问题不大,2021年盈利2564万元,2022年盈利6921万,2023年盈利6641万元,但结合营收情况却不太正常。公司2022年营收7.21亿元,较2021年6.53亿元仅上涨了10.4%,利润增幅却达到170%!同样2023年营收为6.33亿元,较2022年下滑12.2%,利润却只減少了4%,利润波动与营收变化不符合商业逻辑。从问询情况看,交易所对这一情况极不放心,一直到第三轮问询还在问。公司的产品属于成熟产品,为何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不仅利润没有缩减,反而能通过向客户提价来大幅提高利润?
贝利特:业绩大幅下滑,定价权弱
贝利特主要从事氰胺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咪唑烷、噁二嗪、硝酸胍产量位居国内第一,2022年净利润1.41亿元。2023年1-6月,公司主要产品单价较2022年下降了30%左右,导致业绩出现下滑,可能是本次撤回原因。将“持续盈利能力”改为“持续经营能力”是此前注册制改革的“成果”之一,当时对业绩下滑的包容度确实有所提升,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肯定是回不到过去了。另外,公司相关产品的产量是全国第一,却依然没法掌握定价权,这也是国内制造业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
(3)行业景气度大幅下滑
华艺生态:传统行业,利润增长和营收不匹配
华艺生态主要从事生态修复、园林景观建设及与之相关的设计、养护服务,属于典型的传统行业。公司在行业中排名第11名,排名不高,很难说具有行业代表性。业绩方面,2022年盈利8019万,刚刚踩线主板的老标准,但达不到主板的新标准。2020年-2022年,公司利润增长非常高,从3155万到5184万,再到8019万,基本每年增长60-70%,在主板这不是一个优势,主板的定位是公司业绩有一定规模且较为稳定;进一步分析公司营收,这三年变化并不大,在6-8个亿之间,这就令业绩高速增长显得蹊跷。此外,公司的营销费用非常低,每年销售费用率都在1%以下,低于同行。还有,公司应收账款较高,2023年应收账款已高达8.64亿元,超过了营业收入,并且公司对华夏幸福的应收账款坏账还没有1000多万没有计提。
京阳科技:锂电负级材料,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京阳科技申报沪主板,公司2020年-2022年利润分别为3563万元、2.7亿元和3.0亿元,业绩有一个爆发式增长,而且维持在高位;2020年有一个2亿元的分红,但公司未分配利润非常厚实,近三年分另为6.2亿、8.7亿和11.4亿。公司撤单的原因在于行业景气度下滑,其主要业务为针状焦的研发生产,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新能源行业2023年疾速转弱,针状焦价格出现断涯式下跌,尤其是下半年,很多公司包括做负极的、做针状焦的都转为亏损。京阳科技2023年上半年盈利9000多万,较上年已下降很多了,估计下半年业绩下滑得会更厉害。
(4)分拆上市
捷氢科技:A拆A,太敏感
捷氢科技专注于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系上汽集团分拆上市。分拆上市近期是一个敏感话题,涉及A拆A的公司撤了很多,近期基本没有成功上市的案例。和其他很多氢能项目一样,公司报告期内持续亏损,且亏损越搞越大,报告期内分别亏损9561万、6816万、13444万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就达13672万元。
(5)清仓式分红
道尔道:透支式分红
道尔道报的是深市主板IPO,公司主要做轨道交通减振、建筑减振产品。现在还看不到公司2023年的业绩,但其可比公司业绩都比较差,其中九州一轨利润从2022年的6121万降至2023年304万元,天铁股份更惨,2022年还有4个多亿利润,2023年亏损3个多亿。道尔道撤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清仓式分红,2020—2021年,公司派送现金分红3亿元、1.4亿元,共计派现4.4亿元,而这两个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55亿元、1.55亿元,合计为3.1亿元,甚至可以说是透支式分红。需要指出的是,公司实控人商文明及其亲属合计持有道尔道87.57%的股份,本次IPO计划募资中用于补流资金3.5亿元。
敏达股份:三年分得比挣得多
敏达股份要从事汽车金属紧固件的研发、生产并向汽车主机厂或其一级配套供应商销售。公司2019-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7519万元、82817万元、9592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2371万元、10952万元、11104万元。净利润合计34427万元。而上述3年合计现金分红近3.6亿元,是净利润总和的1.044倍。公司4名实际控制人合计持有公司90%以上的股份。
(6)军工企业
重庆军工集团:业绩一年不如一年
重庆军工集团是地方国有大型军工企业,工信部首批三十家国家应急产业重点联系企业之一,报的沪主板,4月19日撤单。
军工企业上市没有明确的上市限制,但近一年来基本没有军工企业成功上市的案例。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军工企业整体业绩不太好,有的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有的已经亏损。另一个原因,是军工企业和反腐有关系,如果在合规上出了问题,IPO基本就没法搞了。
具体到重庆军工的撤单原因,主要也是业绩问题。公司2020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23.3亿元、19.15亿元和17.51亿元,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这三年的利润分别为2.0亿、1.98亿和1.45亿元,同样一年不如一年。
本周0家上会
注:本表统计以实际提交注册申请时间为口径。
最新IPO排队60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