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等表征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艺术家从审美的维度拓展新兴技术的可能性,形成以感知为核心的创造性表达和审美化生产。
《观棋不语》
作者:
陈俊亦|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张广艳|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尺寸:500×500cm
材料:投影仪、动态/声学感应器、主机、unity游戏编写、木质展台等
主题:
当今社会、个体存在、观棋不语、网络世界
说明:
装置呈现的是一个棋局空间,棋局空间由投影仪与感应器构成,棋局投射于5m*5m的装置台上。棋局的展现为AI模拟的两者“博弈”。这场由AI组成的对弈中,人一进入“棋局”的声音感应范围以及进入棋局台中,就会对棋局的局面进行干扰,以至于棋局变换局面,而AI也会根据扰乱的棋局持续进行“下棋”行为。这种干扰同时干扰棋盘与两侧显示器上的呈现画面,让AI难以确定落子位置,甚至影响棋盘上棋子的位置。
《俯手》
作者:
徐 晗|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李芮佳|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尺寸:600×100×400cm
材料:影像、投影、微型触摸元件、铜门扣等
主题: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AIGC
说明:
以“龙”为灵感展开创作。将中国神话传说中“椒图”的铺首纹饰与传统门扣作为交互,叩响镶嵌于墙上的辅首衔环,一幅幅AI影像便出现在墙面,犹如打开一扇通往未来之门,充满无限想象。引领观众透过科技的“外衣”看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诗意与形境》
作者:
朱宇同|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生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显示屏、生成式算法程序、3D打印雕塑、金属铝型材展架、亚克力等
主题:
AIGC、人智交互、视觉诗词、生成式3D、人机共创、公众参与
说明:
《诗意与形境》是一项将古诗词文本转化为三维视觉形态的创新设计作品,旨在通过AIGC技术实现古诗词在现代数字媒介中的新颖呈现。
研究运用《全宋词》数据库、多模态AI模型,提取诗词中的意象、词牌名和情绪元素,通过“游园”、“造物”和“化境”三个阶段,实现从文字到视觉的转换。研究通过数字展厅的沉浸式体验、3D雕塑展示和人机互动创作,展示了创意与技术的融合。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提升了诗词的可视化效果,增强了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设计通过AIGC技术和人机共创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古诗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妙笔——汉字艺术智能创作工具》
作者:
王 杰|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显示屏、生成式算法程序、金属铝型材展架、亚克力等
主题:
人工智能、汉字艺术、人机共创、公众参与、共创活化、智能创作工具
说明:
作品运用即时生成的AIGC模型算法,结合汉字艺术风格模型。
以公众手写笔迹作为创作输入,驱动生成既带有个人书写痕迹又被赋予强烈视觉风格的汉字艺术作品。
公众参与、智能赋能创作,提升汉字艺术社会参与;
人机共创、所见即为所写,创造多元汉字艺术之美;
分享共赏、传播汉字文化,共赏东方汉字艺术之韵。
《奇点弈识》
作者:
胡力文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廖 丹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周子昕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影像装置、投影、数个箱子等
主题:
机器意识、创造力、人机共创
说明:
科技的迸发让人类陷入混沌的信息漩涡,经过技术的进阶与认知的博弈,科技与艺术最终归结为一的是人类共识下的科技新秩序还是机器意识的自主选择?
在科学发展的谱系中,技术造物成为生产力的表征和成果。艺术家试图以自己的个体经验,重塑技术和物的关系,形成一种重构式的再生产路径。
《晒太阳》
作者:
赵致远|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戎 静|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尺寸:100×600×250cm
材料:伺服电机、反光衣物、射灯等
主题:
以符号化的衣物指向社会意象
说明:
社会运转,整体趋势循环往复,而每一个个体却是裹挟其中。社会的体验,是前进与阴影;个体的体验,则是追逐与身影。在这一线被晾晒的衣物中,凝练出以三个以家庭象征为主的(父亲、母亲、子女)、其他社会角色为辅的社会群体象征。一弯梁架,两丝轮转,阳光指引其间,无限循环,衣物在此被裹挟,推搡与碰撞,左右相抵,往前或往后。
《加冕》
作者:
邵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尺寸:700×100×250cm
材料:钢管、电机、塑料桶、pvc管等
主题:
平凡的生活,为自己加冕。
说明:
每一件日常物品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声音。各个部分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述说着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音乐之美。机械装置的设计精巧而复杂,通过精准的时序和力度控制,使得不同乐器的音色和节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如同交响乐般的壮丽场景。这件作品不仅仅是对音乐的探索,更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审视和表达。在平凡之处也能发现美妙,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有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
《语焰》
作者:
马 赛|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生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聚氨酯管道、LED灯带、FPGA 单片机等
主题:
语言的视觉化留存
说明:
作品通过剧场的符号形式,将日常稍纵即逝的话语进行视觉化留存,使观者的话语成为剧场内的表演者。剧场中的话语在光线当中穿梭游荡,此刻话语仿佛具有了生命。在管道内流动回放语言的声音,将无形的语言变为有形,探讨表达与感知的界限以及雕塑空间与日常化行为的可能性。
《旧自然》
作者:
陈煜|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尺寸:400x300x230cm
材料:黑漆、陶盆、灯盏、筷子、锄头、秤砣、鸟笼、洗碗刷、冷光线、灯带、电机等综合材料等
主题:
天人合一
说明:
古人在造物的时候秉承着天人合一,自然共生的哲学理念。选材讲究来源于自然,形态模拟自然。这件作品通过对传统器具的重新解构与组合,探索物件与自然的深沉联系。主要运用黑漆陶盆和折断灯盏重新组合,借助科技营造出一种黑夜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氛围。在创作的素材整理过程中,我选择了如筷子、锄头、秤砣、鸟笼、陶盆等日常器物。这些选材避开了传统器具的象征性,更多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实用性。在最普通的器具中找到美与有趣,放大艺术的魅力。作品最终借用白描手法的线性构图,将这一传统美学与现代视觉艺术相融合,试图通过艺术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流言蜚语》
作者:
张坤鹏|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贺书煜|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杨博麟|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何芷昕|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贺昀珠|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孙 晔|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亚克力板、灯板、单片机、投影、电脑等
主题:
人与人交流、信息误差
说明:
当观众对着麦克风说话时,屏幕上会弹出截然不同的情绪图框和符号,而四周的图标则随之闪烁,营造出一种信息被扭曲和传播的动态环境。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元素,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方式。作品借助科技手段,赋予言语传播一种新的具象化表达方式,试图找到语言交流的艺术之美与深思,并引导关注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反思言语对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呼唤对于语言交流的复杂性与重要性的重新反思。
《觑》
作者:
金宜润|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唐浩天|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贺奕豪|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龙昊翔|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黄梦迪|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尺寸:500×500×400cm
材料:摄像头、镜头、屏幕、电机、云台、单向玻璃等
主题:
"偷窥"与"被偷窥"的现状
说明:
作品将摄像头融入空间中,用屏幕的形式交互,用云台带动摄像头转动,在屏幕上呈现偷窥与被偷窥的视角,通过鱼眼等画面效果的处理给观众以切身感受。
艺术家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对于技术生产的本体及其延伸的社会问题,展开批判和反思。
《越矩》
作者:
张玉栋|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尺寸:600×600×80cm
材料:不锈钢、伺服电机、戒尺、水、墨、油、黑金沙、吸水布等
主题:
水墨文化的传递
说明:
机械传动,戒尺与水有节奏的碰撞,制造出异样的水面效果。戒尺这一家庭必备的教育工具,以独特的方式介入到水墨之中,将原本的墨与水分离,打破传统的笔墨文化中水和墨彼此不分离的刻板印象,以独特的视角去重新理解水墨属性,传递新的可能。
《第三拟像》
作者:
彭 文|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尺寸:320×270×200cm
材料:不锈钢、电脑、显示器、电视、舵机、霓虹灯等
主题:
鲍德里亚的拟像仿真概念、真实与虚假
说明:
作品中包含罗马雕塑“真理之口”,观众伸手时会生成不同颜色的答案之书,象征谎言对真理的侵蚀。断开的手掌代表说谎者对真理之口的持续侵蚀,即使蒸发也会留下永久痕迹。部分内容根据热搜实时生成图片,观众坐下后会看到相关词条跳转到对应的热搜界面,并根据眼神位置显示局部画面,体现大众在媒体时代难以看清信息全貌。真理之口还会与观众互动,捕捉影像生成雕塑形象,模拟观众的形态。背后的五台老旧电视机会根据当天热搜生成对应的视频播放,整个作品通过虚拟图像探讨真实与虚假的关系,揭示媒体时代下信息与真相的模糊界限。
《缝》
作者:
高永鹏|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尺寸:60×60×400cm
材料:木板、灯管、电子灯芯、现场废料
主题:
时间与空间
说明:
时间这个无法用单一格式来衡量的概念,它可以在任何形态的介质上寄生,可以愈合亦或破坏...《缝》这件作品,探讨了时间特质,连续性,无形态,不可捉摸,它可以成为任何形态,也可以带来任何破坏。此装置聚焦于在展览现场,利用现场搭建的材料来推敲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以入侵和寄生为动机,尝试在连续与间断,无序与有序中转换。
《矢弦》
作者:
熊涔宇|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何洪娜|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尺寸:314×314×243cm
材料:直线推杆、移动滑轨、不锈钢、电机、激光雷达、音响等
主题:
机械与人的关系
说明:
在中国古代,矢指的是用来射击的箭,弦是弓弦。矢还有正直、端正的含义。《矢弦》——当弦中无箭,空有震动回响,其操作者是机器?还是人?作品意在讨论人与机械的关系,参与者的靠近,所引发的是礼?还是兵?
感应方式:激光雷达
交互方式:当人们走近某个弓箭前方1.5m范围时,机械臂会转向该弓箭方向并向后拉动弓弦(用琴弦代替),随后放开,模拟射箭过程。琴弦在震动过程中发出声音。
《数字化的自由牢笼》
作者:
唐溶|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尺寸:200×110cm
材料:铝型材框架、手机、实时影像
主题:
数字身份
说明:
“虽然大家都在讨论机器是否会凌驾于人类,但我们似乎并不清楚什么是人类!”——《智能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身份”显得诡计多端,变化莫测。看似自由的自媒体职业逃离了传统资本的控制,实则却是新一轮的牢笼——自我的监控与剥削,后者似乎更彻底。在这个过程中,人在哪里?如辛迪·谢尔曼用“洋娃娃”来揭露大众审美被同质化一样,不同的是,在今天人人都可以是明星!
《吞》
作者:
田 璐|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何 晶|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柴云青|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卿雨竹|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李林蔚|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袁浩楠|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尺寸:450×450×500cm
材料:激光雷达、投影仪、声音播放装置等
主题:
观点碰撞、意见领袖、真实思考、观念支持
说明:
在群体社会中,每分每秒都有看似有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一决高下。所谓“意见领袖”是否只是在虚张声势?人们支持的观念又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思考?
《悬》
作者:
王 梓|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邱雨萌|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姜雨辰|电子科技大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陈子章|电子科技大学| 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苏如意|电子科技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本科生
徐郡潞| 四川传媒学院| 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本科生
尺寸: 直径500cm
材料:不锈钢、单片机、步进电机、塑料等
主题:
网络言论、责任与风险
说明:
作品通过观众操控键盘实现交互体验。当键盘被按下,空中的剑缓缓下降。作品反思了网络言论背后的责任与风险,提醒人们在参与评论和点赞的同时,应慎言慎行,避免无心之语伤人害己。
《逃不掉的》
作者:
江岑玥|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生
李建基|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生
王星宇|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田世奥|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生
尺寸:100×100cm
材料:钢架、电机、布料、模型等
主题:
困境挣脱
说明: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被无形的束缚所困,尽管努力挣脱,却总是难以逃离。这种困境和无奈贯穿我们的生活,当观众站在装置前,电机启动,推动模型向前突出,但始终被一层薄膜紧紧缠绕,无法逃脱。
生物技术关乎伦理、主体等人文学科的核心议题,生物技术的社会性反思成为艺术家思考技术、社会和身份的重要切入点。
《域外之园》
作者:
刘慧琛|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孙嘉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李 索|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木板、纺织物、电机、灯泡、电控雾化玻璃、影像装置、传感器等
主题: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万物有灵、动物行为
说明:
一个融合科技与想象的超现实剧场,一个被重塑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非动物园区域”。在这里,艺术成为桥梁,引领我们跨越物种的界限,思考何为真正的自由,何为生命的尊严。
《记忆源起》
作者:
程玮楠|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
尺寸:200×300×240cm
材料:亚克力、灯光、电机、程序等
主题:
神经科学、记忆原理、科普、增强现实
说明:
记忆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探究我们何以为人的问题上,记忆是答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关于记忆的研究对人类能否数字化的转移、储存记忆这一未来科学议题有着重要影响。作品首先讲述了记忆如何形成。运用AR互动海报向观众科普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过程记忆、情景记忆的形成。其次观众通过触发海蛞蝓形态的装置,体会记忆转移的实验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对海蛞蝓进行轻微电击来增强其防御性收缩反应。受训海蛞蝓的收缩反应会长达50秒,而正常海蛞蝓的收缩反应只有1秒钟。随后,研究人员分别从受训海蛞蝓和正常海蛞蝓的神经系统中提取RNA,将其分别注射到未曾受过任何电击的海蛞蝓体内。他们发现,注射了受训海蛞蝓RNA的海蛞蝓在被碰触时,会表现出长达40秒的防御性收缩反应,而那些注射未受电击海蛞蝓RNA的海蛞蝓则没有这样的表现。这表明通过RNA注射,受训海蛞蝓的电击记忆转移给了新受体。本作品将科学知识的内在抽象逻辑转化为可视化设计的外在直观形式,解决科普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科学知识与公众的联系,提升科普深度与公众参与度,推动神经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传播。
《单元细胞切片》
作者:
陈美懿|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卢泉妙|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尺寸:300×250cm(可变)
材料:影像装置、投影、电视、瓷片、玻璃、植物等
主题:
微观有机视角、住宅建筑物、生物科技与筑造的融合
说明:
以“房屋切片装置”(2m*1.6m)为中心,周围设置影像与有机材料实验的器材,观众能参与到实验中。
《活着?活着!》
作者:
谢玉环|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尺寸:260×260×200cm(可变)
材料:亚克力、水晶可塑土、电视、交互灯光等
主题:
生命的价值
说明:
“生命中不但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还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轻,无此轻,我们将无法承受那些重。作品探索生命与时间的关系。在空间中搭建了一个“怪异”的场景,用骨骼细胞、神经元细胞的切片,人体器官的动态图像来强调生命、死亡、时间的存在。中心装置部分是一个轮回启动台,利用心率感应装置来完成启动,让纪念碑式的圆柱具有时间扭转的超时空神秘感。
以沉浸式技术为纽带,将影像与游戏这两个联系甚密又相互独立的门类连接起来,形成面向数字“内世界”的探索。
《时·景》
作者:
袁亚楠|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教师
崔文杰|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黄振宇|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刘 捷|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本科生
尺寸: 400×280×80cm
材料:电子屏幕、有色亚克力、摄像头、机械装置等
主题: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式审美意境
说明:
本作品通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透窗,使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审美意象中的'水光'、'云岚'、'霞光'和'月辉'等虚体性景象,转化为可实时交互的数字景观。传统的透窗成为了一个互动的窗口,在这里,'水光'的涟漪、'云岚'的变幻、'霞光'的散绮和'月辉'的流动,都变得“可及”。观众的每一次移动都能引发景观的变化,从而创造出特有交互体验,这种体验也为中国审美意象表达提供新的数字展述形式。
《天地玄黄》
作者:
袁 叶|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张恺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传播学院|研究生
尺寸:500x500x500cm
材料:动态影像、TOF雷达等
主题:
儒家文化、秩序突破
说明:
在视觉呈现上,抽象自五行元素的几何图形被设计成一系列的动态影像,并按照特定方位投射在空间中。在互动方式上,墙面影像的动态效果会根据人与墙面之间的距离而变化,而地面的影像则根据人的位置实时生成。
《若水》
作者:
丁洁|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
尺寸:240×420×60cm
材料:投影仪、Kinect摄像头、电脑主机、纱幕、不锈钢方管、MAPPING等
主题:
水文化、水意象、传统美学
说明:
《若水》是一件以水为核心元素的艺术作品,灵感源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借助科技艺术手段,它展示了水的多种情感和状态,打造出虚实相生的混合场域,使观众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水的存在和变化。同时,《若水》探索了传统美学在现代科技环境下的新方向,旨在为传统水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魅力。
《云破月来花落影》《烨纸》《丝绸星路》现场
《丝绸星路》
作者:
焦 悦|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
尺寸:300×220×220cm
材料:电视、电脑、手柄等
主题:
数字艺术、元宇宙艺术、丝绸之路、星系
说明:
《丝绸星路》是基于丝绸之路主题背景所构建的虚幻元宇宙交互空间。此项目通过游戏媒介,融合新媒体艺术,在数字虚拟空间中呈现。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世界文明的桥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有川流不息的骆驼商队带着各地文化在丝路上相互碰撞、交流互鉴。古丝路经过新中国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已使传统丝绸之路所经地区旧貌换新颜,交通上,铁路与高铁组成的交通大动脉替换了古代运输所用的马车和骆驼,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不禁展望未来。《丝绸星路》意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丝路未来风光,使其不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以全新的视角体验丝绸之路。当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跨越空间与时间通往银河裂缝里的星河世界,这个世界中有哪些珍奇?丝路画卷,贯穿东西,驼铃声声,联通古今。当星路之间相互联系,连点成线、成网,交织过去与未来,玩家可以在此尽情探索奥秘。
《云破月来花弄影》
作者:
陈蕴怡|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
尺寸:300x220x220cm
材料:电视、电脑、手柄等
主题:
镜花缘、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
说明: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巨著《镜花缘》为灵感的元宇宙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本作品以“镜花水月”的意象为核心主题,采用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将原著中错综复杂、梦幻般的时空结构巧妙地在虚拟空间中呈现,引领体验者进入一个超脱现实的幻想领域。
《烨纸》
作者:
孙家翼|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生
尺寸:300x220x220cm
材料:电视、电脑、手柄等
主题:
传统文化、纸艺、数字艺术
说明:
《烨纸》是一个以实验游戏交互为主体的实验性数字艺术作品,以传统纸扎艺术为灵感,结合中国千禧年艺术风格的视觉元素和审美风格,在数字空间中精心构建多种形式的空间,设计不同的游戏交互体验,解构我们的游戏视觉经验,对不同的透视空间进行表现和探讨,为观众带来视觉体验的挑战。
*项目总策划*
唐青阳|焦兴涛|曹萍|孔令讲
*学术顾问*
曾勇|庞茂琨|申小蓉|魏东|李振华
*策展人*
刘惠|唐勇
*学术支持*
武小川|李川|何桂彦|李敏敏
郑靖|邱岸雄|徐世中|肖飞舸
尹丹|李镇|桑海|韩晶|郑达|张海涛
*策展执行*
彭岷|张翔|张增增|张海超
*指导教师*
唐勇|彭岷|吕曦|曾真|陆云霞
张翔|杨光影|梁莹林|张海超
张增增|袁亚楠|汤振坤|李波
李扬帆|赵璟|邓川|李娜
王晶|陈昱辰|何春怡|沈博文|朱皓辛
*视觉设计*
谢文芹
*宣传*
杨光影|李扬帆|陈昱辰|李晶洁
*主办单位*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美术学院|成都市美术馆
*承办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iArt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重庆市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美术学院《当代美术家》杂志
成都未来场景数字科技中心
*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
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网
四川科教频道|四川观察|四川新闻网|封面新闻
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报|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
重庆日报|雕塑头条|Hi艺术|99艺术网
四川美术学院《当代美术家》杂志
艺术头条|凤凰艺术|GoChengdu
排版:谢文芹
初审:杨光影 李扬帆 陈昱辰
复审: 唐勇 张翔
终审: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