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威海‖千年古县的衍变:1988年10月24日,文登撤县设市

文摘   2024-10-24 01:00   山东  

1988年10月24日,国家民政部民批[1988]45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文登县,设立文登市(县级),以原文登县的行政区划为文登市的行政区划。

北齐天统四年置县

关于文登设县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书·地理志》。该书于“文登”下注道:“后齐置。有石桥(指成山头伸进海中的石桥)、文登山、斥(赤)山、芝罘山”。由此可知文登初建时幅员之大,福山以东至成山头、石岛,皆为其管辖范围。

北宋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高齐天保七年,废东牟郡,自今昌阳县东五十三里长广故城,移长广郡,理中郎城”。又曰:“高齐后主天统四年,分牟平,置文登,属长广郡”。

金大定年间任宫庭秘书长监郭长倩(文登人)在其所撰写的《文登县学记》谓:“至高齐天统间,析牟平置文登县,以山为名。考诸传记,县东二里有山,故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之,因号为文登山,后,遂为县名”。郭长倩是为皇帝记录《起居注》的,又熟知故乡典故,他的这些记载,当为属实。所以,文登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设县较为确切。

文登县建县之初的地域,比现在的地级威海市面积还要大。辖区为今天的福山、牟平、芝罘、莱山、海阳东部、文登、乳山、荣成、环翠等市区。

县名来源文山召士

《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两次必经文登地。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于是,由黄县东去成山,再返芝罘,文登都是必经之地。

至今,昆嵛山东北麓仍有“辇道口”“辇子村”等地名。第二次东巡在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自琅琊至荣成山,弗见,至芝罘, 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文山召士”之举,发生于公元前219年去成山途中。这次东巡, 屡在召士刻石颂德之举;境内秦权出土,多处汉墓群的发现,证明秦汉时期文登一带文化发达,这是“文山召士”的历史环境。

文山从此得名“文登山”,后称文山。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文登山,在县东二里。古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

至北齐天统四年,文登置县,取“文士登山”之意,“文登”由此得名。为纪念秦始皇登临文登山,善用历史的文登人以“召文”之名于文山之巅筑高台,始有召文台。

光绪版《文登县志·古迹》记述:山上有台,高丈余,广倍之。按乐史《太平寰宇记》:“此台当为宋以后建,因始皇之遗迹而以召文名之。”召文台几经兴废,清朝时其建筑规模曾达到顶峰,文人雅士纷至踏来,曾有“不临召文台,未览登州府”之说。

如今我们所见的召文台是1990年代在原古迹点新建,为一组仿秦建筑群。重建的召文台,整体建筑规模庞大,气势蓬勃,再度成为文登标志性建筑之一。

曾为州治郡治之地

文登县城原为土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五年出于防卫需要,莱州卫镇抚韩整督军进行了加固修葺。城周长七华里,高两丈五尺,厚一丈。设三门,东曰望海,南称新建,西谓昆嵛。

明万历八年(1580年),沿原基改建土城为石城,三年告竣。计周长六百七十七丈,高两丈。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佟国珑;咸丰四年(1854),知县赵敏功又先后重修,焕然一新,更加坚固。

1938年冬,文登抗日民主政府为防侵华日军盘踞,易守难攻,发动群众将城墙拆除,只保留了东门望海门,1958年因城市建设需拓宽街道而被拆除。

文登县治的规模在历经1450多年后,至今仍能辨别出它四面城墙的位置。北城墙为现在的峰山路;南城墙为现在的天福路;东城墙为现在的香山路;西城墙为现在的昆嵛路,每两条路的交叉点就是城墙角,都设有炮楼。这四条路以内是城区,四条路以外是城外。

文登故城历史可谓悠久,曾经为州治郡治之地。唐朝初期曾在文登设登州,亦称文登郡,文城开始成为州治郡治之地。

根据史料记载,登州最早是唐武德年间设立的,以文登为治所,其州名中的“登”字,也是由文登而来。当时割据文登一带的淳于难归顺唐朝,朝廷以文登、观阳置登州,以淳于难为登州刺史。

结合史料记载来看,登州最早设立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淳于难归顺,以他原有的地盘建立新州,颇有酬功的味道。等到唐朝削平诸雄、天下太平的时候,登州因为面积和人口有限,而显得有些“冗余”。到了贞观元年,第一次设立的登州,就被废掉。

数十年之后,到了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如意二年,登州重新设立。不过,重新设立的登州,治所在牟平。即“如意元年,分置登州,领文登、牟平、黄三县,以牟平为治所。”。

后来,登州的治所从牟平又迁到蓬莱。自此之后,蓬莱就成为登州的治所,一直延续到明清的登州府时期。

文登学”名震朝野

文登设县至今已有1450余年,作为县级政区,文登二字从未撤销,治所基本未变,成为威海境内的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在文登的老街区,处处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气息。这里保留有完整的古城门楼、老城墙以及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街巷。老街上林立着众多的古民居和清代徽商建筑群,其中有些民居年代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巍峨壮观的关城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城楼上装饰着独具风情的剪草图案和对联匾额,显示出当年建筑者的巧夺天工。站在城楼上远眺,可将古城全景尽收眼底。这无疑是领略文登城市风貌的绝佳去处。

最能彰显文登学儒学特点的地方是学宫,最初于北宋庆历年间建在城南。公元1172年,迁建学宫于县治东,规模宏大,冠于诸县,其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孔庙),周围建有儒学署、训导署、明伦堂、庠科、名宦祠、乡贤祠等。此外,文山脚下有文山书院,是当时城中的最高学府;明清两代还先后有万卷楼、听雨楼两座藏书阁,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

公元1167年,王重阳自陕西东来,据“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创建了道教全真派。此间,王重阳收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世称“北七真人”或“海上七真人”。

明朝文登籍尚书丛兰曾在此辟出学堂,教授族中子弟读书,并取“书中自有万石(音担)粟”之意题写山名“万石山”。

科举取士起,文登就榜上有名,明清两朝最为可观,有进士61名,是全国每县平均数的两倍,并且走出了一代名人徐士林。另外,清朝顺治乙未年科场上,文登有7人同时高中进士,并出现于鹏翰、于涟父子同榜,刘欣、刘辉兄弟连镳的盛况,传为美谈。

历经沧桑境域变迁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文登县境有3次较大变动。天统四年置县至唐麟德元年(568至664年),福山以东均属文登(623至627年,析清阳、廓定二县除外);唐麟德二年至清雍正十二年(665至1734年),昆嵛山以东均属文登;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县东境置荣成县,面积减半;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文登县面积再度减少。

民国时期,境域大的变动为1941年12月,析置文西县,根据《文登市志》的记载,文西县实行区村制,1941年时设13区,领253个行政村,610个自然村。具体来说就是:“文登营以西,牟平县上庄口以东,即原牟平县第四区133个村庄及第五区的背眼、二村、合子,第九区香山乡(铺集以西)15村、胜水乡的于家口和凉水湾村,划归文西县。”

由于文西县的设立,文登县剩下的区域也被称作“文东县”。不过,因老文登县城在文东,故文东县在习惯上也一直叫“文登县”。

文西县改名为昆嵛县,是在1945年1月26日。更名昆嵛县之后,通常与文东(文登)县合称为“文昆”。

新中国成立之后,昆嵛县的辖区还一度扩大到现在威海市区南郊。进入1950年代,随着环境的改变,战时设立的“连边县”,有不少都取消合并,昆嵛县也在1956年3月与文登县合并。

合县时,原属牟平、荣成、威海等周边县市的部分大多复归原县(市),文登县总面积为2209平方公里。1965年6月至1990年,区域面积未再变动。1987年6月转属新设立的地级威海市。1988年10月,撤销文登县,设立文登市(县级)。2014年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市,设威海市文登区,同时将汪疃镇、苘山镇划归威海市环翠区管辖至今。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