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留下的精神财富
姜诗元
在纪念创刊40周年之际,《诗歌月刊》在一则征文启事里说:“关于《诗歌报》的记忆,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那么,这一笔精神财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呢?
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是不是应该这样:所谓《诗歌报》留下的是一笔精神财富,那是因为《诗歌报》获得了成功。而《诗歌报》获得成功的标志,是在当代性、青年性的办报方针的基础上,开拓生发出来的探索性、现代性、先锋性,这才是《诗歌报》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探索性、现代性、先锋性三者外延各有不同,但本质内涵是相同的。为了叙述简便,在下面的行文中,我就用现代性来代替探索性和先锋性。
我曾说过我是《诗歌报》里的现代派,我所坚持并表现出来的现代性,首先是符合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鉴于这个认知原则,我在《诗歌报》期间提出了“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这里的“人”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属于人的哲学和生命哲学范畴。
最早在《诗歌报》试刊号连载我的文章《现代诗与通感》,在探讨“通感”作为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分析其产生原因的时候,我指出通感源自“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和感情的丰富性,同时也与现代“人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1984年9月25日《诗歌报》试刊第1期,开始连载姜诗元文章《现代诗与通感》
1984年12月21日《诗歌报》发表我的文章《推倒这堵陈腐的墙》,针对“左”倾思潮过度夸大诗歌的社会功能,让诗歌沦为工具,我提出了诗歌应当有个性,应当表现“人的”生活的多样性,提出诗的本质特征是抒情,是抒发一种真正属于“人的”感情。
1984年12月21日《诗歌报》,发表姜诗元文章《推倒这堵陈腐的墙》
1985年10月6日《诗歌报》发表我的《跨向新的高度——读周志友的〈彩羽集〉》,文章写道:“(诗歌)核心的高度是人……人们认识到,人首先应当是人,每个创作者都认识到文学即人学,诗歌就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及其冲突。”
1985年10月6日《诗歌报》,发表姜诗元文章《跨向新的高度——读周志友的〈彩羽集〉》
1986年9月,我被邀参加在兰州召开的“全国新诗创作理论研讨会”,我给会议提交了论文《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并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论文提要写道:“诗歌美学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个性化,诗歌作品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语言符号化。在诗歌美学领域内,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自身而不在于社会,存在于一个人与他人的差别之中……”
兰州诗会以后,我以会议报道的形式,化名阿元写了《生命体验,语言意识》一文,发表在1986年10月6日的《诗歌报》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中所谓“生命体验”是根据我的论文《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提取出来的概念,是我的“私货”。而“语言意识”,是引自会议上别人的理论成果。
1986年10月6日《诗歌报》,姜诗元化名阿元以会议报道的形式写了《生命体验,语言意识》一文
在1987年1月6日的《诗歌报》上,我利用画版时多出来的版面,自作主张,把“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以黑体大字标语的形式,发表在《诗歌报》第二版,作为《诗歌报》的诗歌理论主张树立一面旗帜,以彰显《诗歌报》的办报方针。
“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以黑体大字标语的形式,发表在1987年1月6日《诗歌报》第二版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在我的诗歌评论和编辑实践中。由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诗歌报》凭借现代性获得了成功,而我主张的“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构成了《诗歌报》现代性的核心精神理念。这应是《诗歌报》留下来的精神遗产的精髓。
如果对《诗歌报》的现代性进一步作出具体的阐释,那就是:
《诗歌报》的现代性,其精神内核是“人”,是人的哲学,是生命哲学,是人的解放,是以人为本。
人是万物的灵长,与万物同在。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前提。“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个性化。
对于尊崇现代性的诗人而言,每一个诗人的精神光谱可以各不相同,但首先必须珍惜人的生命,注重人的价值,捍卫人格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争取人的权利,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对于诗人和诗歌而言,人的解放事业永无止境。
在现代诗歌美学领域内,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自身而不在于社会,存在于一个人与他人的差别之中。诗歌作品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语义符号化,人的思想独立性是确立诗歌作品艺术价值的根本支撑点。
只有具备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人,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为依托,通过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创造性地、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和他人,作为“人的”生存愿望、权利诉求、怀疑精神和反叛意识,表现出抗争、激愤、孤独、忧患、迷茫、散漫、低沉甚至颓废、自嘲等各种“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现代性依赖于诗歌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有其专属话语权,诗歌可以用上帝视角去审视、表现一切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以独立人格创作出具有独立主体地位的诗歌,来保存、塑造、开发、激励我们民族的和个人的血性及勇气,去争取属于人的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坚守属于人的真和善,创造属于人的爱和美。
最后,我作为一个一直坚守现代性的过来人,想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告知诗友们:我们终其一生,坚持读诗写诗,只因为我们是人,只因为我们具有人的思想和灵魂,我们才能超越动物本能,超越功利主义的算计和实用主义的谋划,追寻有意义和有信仰的人生。读诗写诗让我们灵魂充盈,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让我们具备自省、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从而创造了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诗歌让我们不会因为人生的磨难,而陷入虚无、绝望和崩溃。同时,也让我们面对虚无、绝望和崩溃的时候,可以回到我们的内心,审视我们自己,认识到我们作为人的唯一的绝对的主体是自我,从而爱惜我们自己,捍卫我们的个性和自由。
爱诗读诗写诗,不能给我们带来荣华富贵,但一定可以拯救我们的灵魂。我们写诗故我们正义;我们写诗故我们真实;我们写诗故我们善良;我们写诗故我们独立;我们写诗故我们纯洁。是诗歌让我们坚守了良知和正义,汲取了勇气和力量。诗歌让我们超越苟且,克服困难,战胜邪恶。诗歌赋予我们爱与美,也赋予我们责任和担当。诗歌让我们灵魂充盈,人生完满!
任职《诗歌报》时期的姜诗元
姜诗元,1956年生,安徽肥东人。1984年至1987年,任《诗歌报》编辑。曾和徐敬亚合作策划“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发表文学评论、散文小说百余篇,编辑出版报刊图书6000多万字。著有诗集《面对虚空面对你》《本年度潮湿》。
创刊40周年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创刊40周年 | 立人:宿州路9号,一个温暖的地址
创刊40周年 | 姜桦:温暖灯光下的亲人
创刊40周年 | 行星的光焰:我与《诗歌报》的回忆
创刊40周年 | 青春热切:我的《诗歌报》记忆
创刊40周年 | 西域:镌刻在我青春路上的印迹
创刊40周年 | 许军:与《诗歌报月刊》的三个记忆片段
编校:余超 审核:闫今 核发: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