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路9号记忆
魏克
我出生在安徽肥东,初中时在陈集中学就读。记得上初三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日记本上写过几首所谓的诗了。那年我还向班主任递交了一份关于创办文学社的申请,被班主任否决了。毕竟那时候考试才是最重要的。
高中在梁园中学就读,高一下半年我们四个同学成立了“春雷文学社”。当年朦胧诗正流行,受影响我也学着写了几首诗。不过当时我的主要兴趣还是在写小说,对写诗并不太上心。
大概是在1988年吧,正上高二,有一次我去肥东县城店埠镇玩。肥东县城当时标志性建筑应该就是青春饭店,饭店右边的街边有个书报摊,摊上就有卖《诗歌报》的。
高中毕业后我去学画画,想考美术专业。那几年我背着画夹流窜在芜湖赭山边的安师大和位于神山的安徽机电学院一带,并且写了不少诗。我把这些诗抄写在白纸上,装订成三本诗集。后来这三本诗集在我去杭州美院那边的美术培训班学习时弄丢了。
大约是1992年,我和几个画友又在合肥待了一段时间。那时候《诗歌报》已经从报纸改成杂志了,看上去更显大气。我有时就站在报摊边翻看一下。我还投过稿,不过那时候水平太差,稿件未被采用。但《诗歌报》的地址宿州路9号便从此刻在了心里。
1990年前后那段时间算是文学的爆炸期,小说界出现了余华、格非、洪峰、杨争光等大批先锋作家。诗人们的地位也很高,常有诗人到大学里朗诵诗歌,受到如明星般的欢迎。
大学期间我的梦想还是写小说。但我出身农村,家里太穷,我需要挣点稿费维持生活。在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小小说和一些散文后,我感到文字稿费太低,所以便开始画起了漫画。漫画容易发表,挣的稿费也多一点。我往后岁月的自由职业生活,靠的就是画漫画。
更名后的《诗歌报月刊》有个独具特色的专栏“诗画配”,相信很多老诗人对它印象深刻。很多“诗画配”都是一个诗人的诗,配上另一个画家充满现代感的黑白画。既会写诗又能为自己配画的人极少。作为能写诗又会画画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写诗自己配画。我把一些诗画稿件投给《诗歌报月刊》,最后都发表了,我非常高兴。
《诗歌报月刊》1997年第3期,“诗画配”栏目刊发魏克诗画
《诗歌报月刊》1998年第2期,“97金秋诗会作品辑”刊发魏克诗画
《诗歌报月刊》1998年第6期,“现代诗画之页”栏目刊发魏克诗画
那个年代文学非常繁荣,文学类的报纸杂志数不胜数。单单诗歌报刊的数量就非常多,更别说民间的诗刊诗报。当年,《诗刊》《星星》《诗歌报》是最有影响的三大诗刊,其中《诗歌报》在很多年轻诗人的心中是排在第一的。很多诗人都以能在《诗歌报》上发表诗作为荣。
记得是1996年暑假,我回到合肥,特意来到宿州路9号《诗歌报月刊》编辑部拜访。当时编辑部里除了乔延凤老师,还有一位女编辑在,是谁,我忘了。乔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让我有时间经常来。乔老师个子瘦高,光亮的前额有一绺卷发,态度谦和,说话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露着牙齿。当时文联的那栋楼好像是五六十年代建的,陈旧,灰暗,布满了杂乱的电线。《诗歌报月刊》办公室大约只有十平方米的一间,好像两边各摆了三张桌子。记得乔老师坐在进门右手最里的那张桌子,上面堆满了稿件。由于时间过得太久,我记的不一定准确。
1997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在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研究所紧挨着安徽大剧院,右对角就是大钟楼、电信局。从研究所走到宿州路9号大约十分钟,很近。
我进入研究所不久就去拜访了乔老师,并且很快就受邀当了《诗歌报月刊》的兼职编辑。我在研究所没什么实事可做,是个闲职。我经常把从编辑部领到的一堆稿件带回办公室看。隔壁一个同事是搞音乐的,年轻时曾经喜欢过诗歌。他对现在的诗歌风格很不满意,说语言混乱晦涩,看不懂。
《诗歌报月刊》1998年第8期,魏克访谈文章《诗人与他们的生活》
《诗歌报月刊》1998年第12期,刊发魏克诗作《正午阳光》(四首)
乔老师有时会指导我选诗,指出我选出的诗哪些不好,哪些是可用的,原因何在。不过,我觉得乔老师的诗歌观念有些保守,所以对他的有些观点就不大接受。
我还有个重要工作,就是校对,一校,二校。三校当然是乔老师。
同为兼职编辑的还有祝凤鸣、叶匡政、蓝角等人。祝凤鸣头发浓密,梳着当时流行的香港明星郭富城式的分头,很帅。叶匡政皮肤白,头发梳得也很整洁。直到现在,匡政兄的变化好像也不大,依旧是以前的样子,依旧那么帅。
我和凤鸣兄交往多点。凤鸣兄高大帅气、知识丰富、谈吐幽默,还很睿智,是我们几个人中的中心人物。凤鸣兄写作时间早,早在安师大的时候就是诗社社长,和全国诗人的交游也广。他的好友朱朱、庞培、叶辉都在江苏,离合肥近,经常过来玩。他们来的时候,凤鸣兄就会喊上我作陪。有凤鸣兄在场,欢声笑语不断。
1999年我去了广州,以后的岁月,与凤鸣兄常有见面。2008年我在北京宋庄,凤鸣兄到北京拍纪录片,还在我的画室住了几天。凤鸣兄于2020年因病去世,葬在他宿松县老家。梁小斌为他撰写了碑文。想到凤鸣兄,甚感惋惜,甚是怀念。
《诗刊》的“青春诗会”被誉为诗歌界的黄埔军校,是一个非常好的诗歌品牌,能参加“青春诗会”是很大的荣誉。合肥诗人梁小斌1980年参加第1届青春诗会,祝凤鸣1997年参加了第14届青春诗会,我则于2002年参加了第18届青春诗会。《诗歌报月刊》模仿《诗刊》于1996年举办了第一届“金秋诗会”。1997年秋天,由诗人小海组织,在苏州举办了第二届“金秋诗会”。韩东当时名气最大,他和乔老师坐在主位发言。研讨会的时候,庞培弹起吉他唱起了歌。那一届诗人通讯录的原稿,我现在都还珍藏着。
1997年第二届金秋诗会合影,前排左三系魏克
1986年10月由《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影响十分深远。1990年代,《诗歌报月刊》常在每年第10期做民间诗歌报刊大展的专号,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独创。事实上在编辑部收到的稿件中,一直都有很多民间自印的诗报诗刊,乔老师就把它们单独挑出来,累积到10月份集中刊发。我在编辑专号稿件时,会把我选中的诗剪下来贴在纸上送乔老师审阅。那时候这些民刊太多了,而我并无收藏民刊的意识,选完稿就都丢了。后来我才知道诗人世中人和阿翔专门收藏民刊。早知道就不丢了,留下来送给他们,肯定会丰富他们的收藏。
1999年,我去了广州工作。从此,我在合肥作为《诗歌报月刊》编辑的时光,就流淌进岁月的河流里了……
魏克,本名魏克宗,1970年生于安徽肥东,现居贵州。1997年至1999年,任《诗歌报月刊》兼职编辑。曾参加《诗刊》社第18届青春诗会。著有《异人村庄》(多幕戏剧)、《乡村史记》(历史和民俗类文化著作)、《魏克诗画》等。
创刊40周年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创刊40周年 | 立人:宿州路9号,一个温暖的地址
创刊40周年 | 姜桦:温暖灯光下的亲人
创刊40周年 | 行星的光焰:我与《诗歌报》的回忆
创刊40周年 | 青春热切:我的《诗歌报》记忆
创刊40周年 | 西域:镌刻在我青春路上的印迹
创刊40周年 | 许军:与《诗歌报月刊》的三个记忆片段
编校:余超 审核:闫今 核发: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