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40周年 | 韩少君:我与《诗歌报》和《诗歌月刊》

文摘   2024-12-09 22:51   安徽  


我与《诗歌报》和《诗歌月刊》

韩少君



不知不觉,我的创作履历里增加了一条:“习诗四十余年。”

我开始写诗纯属偶然。1983年,大学二年级,作为师范生,要学会普通话朗诵。为了偷懒,我选择的朗诵材料是何其芳的短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那明快的节奏和蓬勃的生命力似乎感染了我,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系统阅读中外诗歌,并试着写下了我的第一首诗《小憩的朦胧》。随后和几位同学创办了“墙蔓诗社”和“楚才苑文学社”。那是一个追求精神富足的年代,一有时间,我们就钻进阅览室翻阅各类文学刊物。《星星》《萌芽》《青春》和刚刚创办的《诗歌报》等是大家竞相捧读的报刊。

1985年,我回到鄂中古城荆门,在一家国企子弟中学教书。诗歌写作和交流是工作之外的主要内容。当时荆门城区有两个诗社,荆门诗社和油城诗社,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果有谁发表了作品,大家都为之欢呼雀跃。有一天,诗友黄旭升带着他的女朋友骑车来到我学校,远远地就向我挥舞手中的一张报纸,一脸亢奋,又故作镇静地压低声音说:“韩少君,看,在《诗歌报》搞了两首。”他大概是我们市最早在《诗歌报》发表作品的诗人,这也坚定了他将诗歌写作进行到底的信心。我当时在《星星》《诗林》《绿风》等刊物发表了一些诗,但《诗歌报》还没有上过。我将几家刊物的地址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如“北京虎坊路《诗刊》”“成都红星路《星星》”等,然后轰炸式地投稿。

合肥市宿州路9号《诗歌报》,无疑也成了我的重点轰炸对象。

投稿信多,退稿信也就多,以至于学校旁边的“炼厂邮政所”的几个工作人员对我都非常熟悉。

1986年《诗歌报》联合《深圳青年报》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荆门诗社应该组织参加了,但未能被选中。大展出来后,各种流派、各类探索诗让人耳目一新。荆门偏于一隅,缺少与外界的交流,诗歌观念相对落后,于是我决定走出去,分别参加了《诗刊》社和《诗歌报》的函授学习。1988年《诗歌报》举办首届探索诗大奖赛,我也参加了,获了“好作品奖”。这对于一个正在写作道路上摸索着前行的年轻人来讲,也是一份鼓励。

韩少君在《诗歌报》( 1989年4月12日)函授版第 3 期发表习作

1989年5月21日《诗歌报》,韩少君诗作《你在吃羊》

1989年,是我诗歌创作很重要的一年。这年春天,我参加《诗刊》社在鲁迅文学院组织的诗歌改稿会,其间正碰上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震动很大;八月入川,和程宝林、尚仲敏等前卫诗人交流,诗歌观念开始转变。这一年,《诗歌报》也及时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罕见地让我上稿三次,4月12日的《诗歌报》函授版,发表我的诗作《今夜,我是只蟋蟀》,附有乔延凤老师的一段诗意浓郁的评语:“你不是一只婉约的蟋蟀,多情和无情永远这样,这灵虫的叫声才是真的爱情诗。”5月21日,一首容量较大的诗作《你在吃羊》见诸《诗歌报》第三版,这一版报眉通栏印着一句话:“陌生的朋友,祝贺您走进这片蓝天下”。这预示着《诗歌报》的殿堂开始正式接纳我。10月6日,校园诗专版再发我的两首诗:《再度走进老槐树林》和《黄金日子》。

我具有黄金一样的品质

下雨了

独自坐在家中

往事长出羽毛

飞过窗前


爱妻伏在钢琴上

鸟一样,受了伤

语言是颗灿烂的冰糖,又甜又硬

婚前的生活,无谱的音

散漫,不得要领


屋外青藤是我们亲手栽的

如今已爬满感情的空地

张着芬芳的小口

以喇叭花互致问候


秋后的日子

是我们结为一体的日子

葡萄成熟了

晶莹转动着

我们忍俊不禁的婚姻

                  ——《黄金日子》


1989年10月6日《诗歌报》,“校园诗专版”刊发韩少君诗作两首


这之后,从《诗歌报》到《诗歌报月刊》,再到《诗歌月刊》,我成了一位常客,发过的诗已记不清有多少首了。其中两次荣登“头条”并附有评论文章。2017年第1期《头条》,罕见地一次性推出我的41首诗,主持人语给了我很高评价。今年第3期,在《隧道》栏目,又推出了我的一组近作《遍地都是故人》。《隧道》栏目我理解为是为老诗人开辟的专栏。真是岁月如斯夫,我与《诗歌报》(《诗歌月刊》)已经结缘四十年了!


《诗歌月刊》2017年第1期,“头条”栏目刊发韩少君组诗《小景》

《诗歌月刊》2024年第3期,“隧道”栏目刊发韩少君组诗《遍地都是故人》



我和《诗歌月刊》还有一份特别情缘,就是作为其经典栏目《先锋时刻》的主持人,为全国具有先锋意识的诗人义务服务了五六年。

中国现代诗歌史后半页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崛起和“第三代诗歌”的出场,二是新世纪初网络诗歌的涌现。作为“60后”诗人,我有幸参与其中。新世纪初,各种诗歌论坛相继出现,风起云涌,我主要在“或者”“诗江湖”“诗生活”“平行”等诗歌论坛上“玩”,写下了《麻燕考》《某国家》《老虎》《看妻子铲雪》《到北京见一见芸》《修复》和《防盗网制作者》《撞击》《一块锈铁》《铝合金》《冬日纪事》等一批有后工业背景和生活刻痕的诗歌。网络与论坛让诗歌交流更为便捷,气味相投者相见恨晚。有一次,当时《先锋时刻》主持人、著名诗人余怒问我,愿不愿意出任该栏目主持,他准备卸任,想推荐我接替。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感谢,但没有直接表态,因为当时我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再说也不知如何干。

我之所以最终将这项工作接下来,个人也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借此对全国的先锋诗人巡礼一遍。接手后,我采取一种混搭的编排方式,每期将不同写法的诗人,如“口语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放在一起,每人发一组,约七八首。看读者的反应,据说效果不错。

这里要感谢编辑部对我的高度信任。经我编的稿子从没有被撤下的,他们也从没有给我压过稿。倒是有那么一次,上面评刊时,出了一点小状况,但也被负责人担下来了。所以,尽管无报酬,也很快乐。

更要感谢诗人们,他们能够把自己最新最满意最具探索性的诗歌给这个栏目,尽管当时好像也没有多少稿费。这里,想起了几件小事。有一次我曾向诗人多多约稿,“朦胧诗派”里也只约过他的稿子。朋友把他在海南的小灵通号码给了我,但怎么打也无人接。后面他打过来几次,而我已离开办公室。后来我写过一首小诗,其中有这么几句:

那年他在海岛

他使用小灵通


有些事不说则已

说还真说不明白


诗人于坚也非常支持这个栏目,受邀给过一大组力作。几十年来,只要是于坚的作品,我必反复读。那一次,我觉得一首诗中有一个字稍嫌多余,就删了。当时也没微信,没和他沟通,不过我在“主持人语”中作了说明,删的是哪个字也标注清楚了,意在让读者判断,算是一次实验性操作吧。后来,在武汉和于坚见面,聊及此事,他不无玩笑又十分认真地说:“韩少君,你胆子不小啊。”类似的事,还在河南诗人森子那里发生过。由此可见,诗人们在写作时是多么较真。

我接棒《先锋时刻》干了五六年,自觉再干下去难免会落入一种自设的圈套,于是提出辞职,并推荐武汉诗人余笑忠接任。编辑部再次尊重了我的意见。

从《诗歌报》到《诗歌月刊》,一直秉持“独立、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刊主张,她真的做到了!创建四十周年,我由衷地祝福她,我心中的“宿州路9号”!


韩少君,1964生于湖北荆门。2006年至2012年,担任《诗歌月刊》“先锋时刻”栏目主持人。著有诗集《倾听》《你喜欢的沙文主义》《洗浴过的工人阶级》《夜里会有什么声音》6部。



征文启事 · 往期精彩



创刊40周年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创刊40周年 | 立人:宿州路9号,一个温暖的地址

创刊40周年 | 姜桦:温暖灯光下的亲人

创刊40周年 | 行星的光焰:我与《诗歌报》的回忆

创刊40周年 | 青春热切:我的《诗歌报》记忆

创刊40周年 | 西域:镌刻在我青春路上的印迹

创刊40周年 | 许军:与《诗歌报月刊》的三个记忆片段

创刊40周年 | 杨启刚:父子俩的诗缘

创刊40周年 | 洪迪:终生感激《诗歌报》无私提携的奇缘

创刊40周年 | 叶橹:面向未来的诗歌

创刊40周年 | 沈奇:过客的叨念

创刊40周年 | 伊甸:致敬《诗歌报》

创刊40周年 | 翟永明:组诗《女人》与《诗歌报》

创刊40周年 | 程光炜:记《诗歌报》的几个节点

创刊40周年 | 燎原:《诗歌月刊》,持续涌现的个人记忆

创刊40周年 | 曲光辉:祝你长成参天大树

创刊40周年 | 苍耳:孤帆远影碧空尽

创刊40周年 | 靳晓静:《诗歌报》,一种记忆

创刊40周年 | 海男:从《诗歌报》开始的诗歌记忆

创刊40周年 | 董继平:与《诗歌报》的往事回顾

创刊40周年 | 森子:我与《诗歌报》二三事

创刊40周年 | 义海:方格稿纸时代的爱恋

创刊40周年 | 车前子:今又来

创刊40周年 | 汗漫:宿州路9号及其他

创刊40周年 | 李亚伟:历史的节点

创刊40周年 | 尚仲敏:往事并不如烟

创刊40周年 | 李轻松:我与《诗歌月刊》

创刊40周年 | 非亚:《诗歌报》,因纯粹而永远年轻

创刊40周年 | 小海:感谢、致敬与祝福

创刊40周年 | 张执浩:幸亏我不是天才

创刊40周年 | 叶玉琳:一切源于你

创刊40周年 | 洪放:黄昏的泉

创刊40周年 | 安琪:我的《诗歌报月刊》记忆

创刊40周年 | 周志友:宿州路9号时代的回忆

创刊40周年 | 姜诗元:《诗歌报》留下的精神财富

创刊40周年 | 罗巴:与《诗歌报》在一起的日子


《诗歌月刊》征订



把李白从汉字里挑出来|欢迎订阅2025年《诗歌月刊》




编校:余超   审核:闫今   核发:何冰凌





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原《诗歌报》)系国内大型原创性汉语诗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诗歌月刊》秉承《诗歌报》“青年性、先锋性、公正性、信息性”传统,高举“独立、探索、多元、开放”旗帜,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前沿阵地,母语诗人的灵魂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