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林,1976 年生于安徽石台,现居深圳。有作品发表于《安徽文学》《诗刊》《中国诗人》《诗江南》等。著有诗合集《南方七人诗选》。
李三林的诗
临水的一泣(组诗节选)
李三林
临水的一泣
作为从小在皖南山野长大的人
我不向往山
却时常向山中去,时常是独自一人
是为了什么?
穷途之处即便有白云浮出
不羁的阮籍依旧忍不住大哭
他哭什么
世间留有他一段回头路,可以继续哭
我只知道世上那些年轻的奔丧者
必遭“临水的一泣”
十九岁那年,在外地听到父亲的噩耗
临近村头河流时我突然放声长泣
恍惚间河心所有卵石
跟着我一起走向了无姓与无名
而当我四十四岁,听到母亲的死讯
归乡,举殡。始终没有落下一滴泪水
写下这些为了什么
为了此刻不让泪水可耻地溢出?
眼里的山水几时干枯
无名的泪水几时还在卵石中均匀晃动
书房
——赠刘向阳
有时快步走进一家书店,又迅速退出
光线使人惊惧
那些书在强光里排列
像被红星照耀,热血赫然在体外沸腾
阅读对我而言,是想获得什么?
仿佛自己扒开一根静脉
穿过里面幽暗的文字的代谢物
找回当年那些琐碎的寂寞心
我的微信里,有酷爱读书的人
建了一个名为“脉望馆中人”的聊天群
脉望:书虫化物只是古人遐想
咬文嚼字也仿佛是人的本性
一指春生琴上月
百花香聚案头书①
琴上月许是案头书里的遗音?
花香与强光,谁更令人生畏?
忘记是哪年,你领着我还有征桦兄和他夫人
一同穿过朱备镇,登上九华山的后山
山上老和尚做的大锅禅面果然好吃
山下县城你的书房幽深
离开安徽来到深圳
我愿意在南方的昏沉里藏身
恍惚记得当年在你的书房伸手
有什么东西如今还在腕底响动
注:
①江苏常熟脉望馆藏书楼楹联。
刀之名
秋日的众生前,我从寒光里掠起
我厌倦那些速朽的恶名
我念念不忘五指不分的黑暗里
被人轻轻抚摩
放下,又拿起。寄我以——
“小楼一夜听春雨”这样惘然的诗名
船继续行
看见妈妈还站在岸上
耳听风与浪敲打船桨发出嘭嘭声
水草有一股初生婴儿的稠密腥香
嘴里含着的麦芽拉糖融化了
放下沉甸甸的书包,身体随波光舞动
意识,进入很远、很难确定的空间
船继续行
迎面垂下鸟的名字和羽毛
稚嫩的歌声随着中年的鼾声远遁
恍惚间嗅到世间银杏的一缕淡香
舌尖再次触碰到了过去的春秋
身材修长的那个人
总是藏在浪花和引擎的背后,从不现身
船继续行
古筝
缓缓暗了
行星是一座没有结局的老房子
镜子、灯与灰烬在增多其负重
沏一盏明前的西湖龙井
给你指尖的恒温和暗示
给你彻夜的难眠和身躯
给你命运里长长肋骨的弦
给你湿漉漉的心
你为我弹奏我此生的皮肉之苦
你的平行
你的每时每刻
仍旧是永不可知的遗音
有声诗歌
古筝
(作者:李三林 诵者:赵鑫)
随笔
诗话三则
李三林
诗的本体
诗是什么?谈及这样的话题非常难。记忆犹新的是一部关于太空探索的电影——在人类对浩瀚宇宙无限向往的驱动之下,加上科技力量的赋能,电影里的主角出人意料地穿越了虫洞,抵达了宇宙某个深邃之处。这显然是剧情的高潮所在,主角面对超出经验的奇幻太空,震惊之时脱口说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句台词:“也许只有诗人能用语言描绘出我眼前的景象。”
每个对诗发表观点的人都是一个潜在的诗的本体论者,他们内心迫切想知道“诗是什么”,并且希望能够将具有确定性的答案揭晓给他人。不过,企图以“一言以蔽之”、接近雄辩的方式回答本体论问题,并非易事。可以类比的是,哲人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的结尾,也不得不借用古谚“美是难的”,来形容“美”的不可捉摸性。而有关“什么是美”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境地。
不妨换个话题,从认识论角度谈一下“诗的发生”。某些经典且通俗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令人信服,比如《毛诗序》中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此处指向诗的源起。接下来,言及“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则是将人类情感意志的表现形式作了一个递进式排序。按此说法,诗,准确说是古典时期的诗歌合一的形式,是介于狂呼小叫的嗓音嗟叹和四肢并用的手舞足蹈之间的情志表达,其情绪演绎强度只略低于舞蹈。
那么,诗是什么?回到前面说到的电影高潮部分,可以略微作出一个论断:当人类萌发了一种必须使用语言来表达自我情志,并希望将这一情志传递给他者时,所选择的最优方式是用诗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目标,这几乎是人类心智的自然选择。诗的本体,从人类的心智模式角度来阐释,它应该是人类心智模式中的一个细分结构,一种以声音的、文字的语言为“输入/输出”媒介的情智结合体。当然,以上也仅是那些纠缠于实在与唯名的万千“似是”说法中的一种。
怎么写诗
怎么写诗,一个方法论问题,细说起来并非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我大致可以讲讲自己的一些体验。写诗,于我而言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早年写诗,写得很快,那是受感觉驱动。之后写得很慢,或许是到了知觉的层面。前年下半年,我与自己订立了一个契约,主题是坚持每天写一首诗。
既然如此,不敢懈怠。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时常枯坐或干躺沙发上,冥思苦想诗的第一行、诗的主题、诗的结构、诗的语调、诗的结尾,甚至是每一句的停顿、连接处,以及标点、断行和分段。一旦有一个闪念,就立马行动,给诗稿注入新的元素。有些诗修修改改几十遍,不知疲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为什么在写诗上如此不计成本、投入精力?现在总结起来无非有几点。其一,设定一个颇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了抵抗长期居家的焦虑。写诗,成为了一项能够自我疗愈的行动计划。其二,写诗是进行文学创作,它需要一个合适的、受自我认知框架搭建的场景。竞争性原则正好处在这个框架场景的顶端。换句话说,是个人将创作当做了一个竞技项目。在竞技场景中,至少面临两类竞争者,一是自我,与过去之我竞争;二是他者,与前人和同时代的创作者竞争。其三,出于好奇,想着检阅自己的心智系统是否强大。如果说诗是人类在个性化的心智模型中产生的一种情智结合体——情感与智识的结合体,我们则可以将创作视为一项造物工程。作者便是造物者的主体。作者通过写作来测试心智系统连续创作的稳定性和成长性。
关于这次写诗的契约,最终是履行了。不过,作为一个道德评价的洁癖者,我不认为自己每天写出的那些诗让人称心如意。两种创作者值得观察,一是过度自我怜悯乃至走向自恋情结的作者,他们会满足于自己的造物,并坚信其作品的完美和卓尔不凡;二是那些有相反品格与洁癖的人,对其作品的缺陷深信不疑。
怎么写诗,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甚至有一个非理性的想法是,教授或指导他者如何写诗,对我而言是一项极其无趣的举动。
怎么读诗
自己甚少在公众场合读诗,是出于一种对公开阅读的逃避。有那么一次读诗的经历,倒是让我难忘。不过,不是我自己读诗。那是前年的某个夜晚,我攒了一个非常小的酒局,就在我寓所楼下的餐馆。结束后,趁着酒兴未减,我提议当中一位女士读一首我写的诗。我给了她一首比较长的诗,她很顺畅地读了下来。她读完后,怔在那儿,好长时间一言不发。等她缓过神来,开口说道:“刚才陷进了一种说不清楚的、忘我的情绪当中。”
我并非在意我的那首诗是否属于好的诗。我感兴趣的是,一首诗在被人读出时,包括读者与听众在内,触发的是哪些情绪反应机制。作为诗的基本元素的“语言情绪”的传递方式,是映射、折射还是投射?这似乎又是一个弗雷泽式的触染律的论题。
至于怎么读诗,这里面有必要设立一个前提,那就是选择一些相对的“好诗”来读。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又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长期存在于普遍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的争论之间。一些基本共识也许会存在,一首好的诗需要有一种倾向于节奏性的语调,一种适度的能引人共鸣的音乐性,它不同于一般性的散文。
我偶尔也会兴之所至,或说煞有介事地拿某一首诗来朗读,并且沉浸在它的语言洪流中。我指的是有声的朗读。而阅读,需要一个特定的相对沉默的氛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感受它的语调和节奏,想象出它所描绘的一帧帧画面,并捕捉弥漫在诗行里的情绪,以及情绪之外的语言智识。
艺术作品至少会提供人们一些情绪和认知上的价值。诗也不例外。阅读它,通过理解这个情智结合体,这一种语言造物,获得疗愈和教育。就像杰克·吉尔伯特的读者所反馈的那样,吉尔伯特的诗让他们“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
——选自《诗歌月刊》2024年第12期独秀
编校:余超 审核:闫今 核发: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