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诗歌浪潮:变奏与回响 | 《诗歌月刊》创刊40周年座谈会精彩举办

文摘   2024-12-13 20:34   安徽  

四十不惑,勿忘初心


11月23日下午,40年诗歌浪潮:变奏与回响——《诗歌月刊》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肥西紫蓬山广源国际会议中心精彩举办。本活动由安徽省文联指导,中共肥西县委员会、肥西县人民政府、诗歌月刊杂志社主办,中共肥西县委宣传部、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以及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评论家与会。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陈先发主持本次会议。



吉狄马加认为,《诗歌报》(《诗歌月刊》)创刊是中国文坛的盛事。她因先锋性在一众刊物中独树一帜,她关注、推动中国新诗创作,同时注重扶持、奖掖初出茅庐的青年诗人,记录了很多诗人的成长过程。这本刊物还具有强烈的文献性,应当向她的历任编者们致敬。



徐贵祥对《诗歌报》(《诗歌月刊》)蓬勃的活力和强大的凝聚力给予肯定。他说,正是“肚子里仅有的几行诗”,照亮了自己小说创作的道路,几乎在自己每一部作品里,都有诗歌埋下的种子和燃烧的激情。



从1984年《诗歌报》创刊,经1990年《诗歌报月刊》的蜕变,到2000年华丽转身为《诗歌月刊》,至今已历四十年。她既是诗歌的载体,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四十年间,她记录了诗歌的繁荣与诗人的成长,不仅是新诗发展进程的缩影,更是时代精神的传承。在观看《诗歌月刊》创刊40周年专题片时,与会嘉宾被一帧画面深深吸引,仿佛置身在那段光辉岁月中。座谈环节,20余位《诗歌月刊》初创时期的见证者,深情回顾与这本刊物结下的不解之缘。


座谈会发言摘登




查结联

诗人、安徽省出版协会理事长、省委宣传部原一级巡视员

《诗歌报》与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共同演绎了美好记忆。它们几乎同时应运而生,首期试刊号第四版上半版为“江南诗社专辑”,拙作《纤夫》有幸成为该版头条。报纸的创刊是中国新诗史上的大事件,江南诗社走出了一批实力诗人。《诗歌月刊》在今天的诗坛占有重要地位,对诗人和广大读者具有巨大引领作用,未来可期。相信“独秀”“先锋时刻”“现代诗经”等优秀栏目会越办越好,刊物也会向独树一帜的精品期刊迈进。感激诗歌犹如骨骼支撑我的躯体,仿佛血液滋润我的生命。



陈先发

诗人、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诗歌报》创办初期,以强烈的改革精神、非凡的探索勇气,以及对多元创作风格的兼容、对青年诗人的大力推举受到各界瞩目,尤其与《深圳青年报》合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堪称标志性文学事件。大家都期待《诗歌月刊》继承并光大《诗歌报》传统。在这场令人倍感温暖的座谈会上,大家通过回顾历史,部分还原了中国当代诗歌四十年来风云际会的深度现场;通过诸多细节上的感情抒发,刊物和诗人之间的真挚感情进一步巩固;通过对办刊初心的回顾,再一次明确改革精神、探索精神、包容意识和对年轻诗人的大力推举,仍然是《诗歌月刊》这本刊物未来发展最本质的东西。



叶延滨

诗人、《诗刊》社原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

首先真诚祝贺《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四十年前,我正在《星星》工作,当时诗坛比较传统且意识形态争论较多。安徽创办《诗歌报》,以亲民和面向青年的姿态,让人耳目一新,诗坛变得活跃起来。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86大展”,从此诗坛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各种风格流派百家争鸣,成为诗坛标志性事件。四十年来,《诗歌月刊》成为中国诗坛公认的重镇。这本刊物经历了停刊、更名等许多困难挫折,初心不变,坚守诗歌精神。自严阵、蒋维扬先生到何冰凌主编,历任的《诗歌月刊》主编其团队,都为这本刊物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蒋维扬

诗人、原《诗歌报》主编

感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对《诗歌报》(《诗歌月刊》)的关心、支持;感谢所有在《诗歌报》(《诗歌月刊》)工作过的人员,从主编到兼职编辑;感谢与我一起经历磨难的《诗歌报》编辑同仁。我非常高兴,今天的《诗歌月刊》与我负责时期的《诗歌报》不可同日而语,说“鸟枪换炮”尚不足够,她已然是“东风系列”,从封面制作、栏目设计到稿件质量,无不展示着她昂扬的身姿。对她未来的发展,我从未有过一丝犹疑和悲观,祝愿《诗歌月刊》鹏程万里,未来可期!



梁小斌

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

《诗歌报》(《诗歌月刊》)的每一册、每一页都凝聚着编辑人员的心血。40年来,她变得越发厚重,登载的神圣诗句愈发闪亮。她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刻——每位诗人都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语法,去接近诗歌的真相;每位诗人都在反复表达“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并为自己写下的比喻、象征肩负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最终在《诗歌月刊》中集体呈现出来。



唐晓渡

诗人、作家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

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使我能亲临现场,和朋友们一起为《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庆生。前些日子冰凌嘱我就此写一句寄语,我写的是“四十年,与《诗歌月刊》一起成长”;这是心里话,是基于读者、同行和曾经的作者三重身份,反观数十年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而油然生发的心声。刚刚看了有关贵刊四十年历程的纪念视频,一时真有点上头:那么多令人目不暇接的画面闪回又叠加,瞬间激活了多少既恍若隔世又无比亲切的记忆,犹如一场垂天接地的情感风暴,由不得你不血管贲张、脸上发麻。这与其说是时间的魔力,不如说是心灵的魔力、成长的魔力。正是这样的魔力,暗中留住且凝聚了至少三代人的激情与梦想、艰困和持守,汇成了当代诗歌的层层波涌,并不断拓展着其敞向未来的道途。《诗歌月刊》创办于改革开放热潮中的20世纪80年代,开放性、探索性是她自带的基因,面向前沿的“先锋”作者和读者,则成了她一以贯之的自我定位。据此四十年来,《诗歌月刊》不仅是当代诗歌进程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之一,而且由于其敢为人先的出色策划能力,一再于风口浪尖上标示着当代诗歌变革的关键节点。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与《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其巨大的冲击力影响至今,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已多有论者评说,还将继续说下去。此外如1988年的“首届探索诗、爱情诗大赛”,以及持续多年的“诗歌诊所”“现代诗学”专栏等,其创意都既独领一时风骚,又体现了长远的胸襟和眼光。诸如此类无不值得大书特书,相对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一个几分钟的纪念短片,只能是一个提示性的梗概而已。确实,四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但同时我也毫不怀疑,当未来的人们重新审视这一时段中的诗歌发展时,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的波澜壮阔和精彩绝伦。为此我要郑重地建议以此次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开展编纂《诗歌月刊》期刊史的工作。期刊史从来就是现代文学(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这一点迄未得到起码的重视,并因此而教训多多。在亲历者大多健在,而第一手的文档也足以提供直接支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把这一工作留给后人呢?《诗歌月刊》既以敢为人先著称,那么,于此也先行一步,想必是可以充分期待的。



徐敬亚

诗人、评论家、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诗歌月刊》创刊40周年纪念短片呈现的内容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像雪片一样飞速飘过的图片和人物如此之多,每一帧画面背后都有无数激动的不眠之夜,她是一条伟大的流淌了40年的河流。1986年两报大展,是中国新诗史上最盛大、最热闹、人数最多、温度最高的诗歌活动,作为活动发起人之一,我深知它背着多么高的荣誉,背后就有着多么深的艰难。2006年,百余位诗人在黄山自发纪念大展20周年;2016年,四川、广州等地均有数十位诗人自发举办纪念大展30周年活动。可见,这次大展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王久辛

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希望《诗歌月刊》继承《诗歌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敢为人先的办刊精神,希望诗人们把自己的敬畏、才华、力量都写进自己的作品里,投给《诗歌月刊》,而后者把诗人们热血澎湃的作品发表出来,这就对得起我们这个时代。



雷平阳

诗人、云南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人们在燃烧,整个世界也在燃烧。当时,我在云南的一座小城工作、独自写诗,云南当地的刊物并不认可我的写作,以至于我对自己写诗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诗歌报》出场了,我寄去一首长诗,最终发表在“挑战者:第一千零一个”栏目,我至今觉得温暖且骄傲,也因此,我坚定地走上了“挑战者”的道路。衷心感谢《诗歌报》,她对我的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荣荣

诗人、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时光真快。在纪念视频中看到我年轻时的照片,恍若隔世。《诗歌月刊》四十年之路不易,有曲折,有艰辛,但总体走得很伟大。作为一本诗歌刊物,她不仅仅是南方的,更是全国的,四十年来,为引领中国诗歌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她独有的杰出贡献。我很感谢《诗歌月刊》这么多年来对我诗歌作品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今后这家刊物继续坚持现代、探索、先锋的理念,为中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兴盛,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龚学敏

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首先向《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蒋维扬老师、李云老师、何冰凌主编以及不同年代的编辑老师和同仁们致敬。从《诗歌报》到《诗歌月刊》,其一贯坚持的先锋性,为中国新诗发展作出的贡献,用巨大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在鼓励和展现当代诗歌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方面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发现各种风格流派的优秀诗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诗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新诗的传承和发展。从《诗歌报》到《诗歌月刊》,各位前辈和同仁,不仅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同时也使刊物和你们身上的诗歌精神,成为了中国新诗历史的光辉一页。



张映姝

诗人、新疆作协副主席、《西部》主编

首先要向《诗歌月刊》创刊40周岁表示双重祝贺:一是以编刊同仁的身份,对《诗歌月刊》彰显开放性、先锋性的办刊理念及几代编辑的初心坚守,致以崇高的敬意;二是以诗人和作者的身份,对这份坚持内容为王、有操守、有格局的刊物及编辑,表达深深的谢意。纪念视频只有短短十分钟,但真实再现了四十年办刊历程,激情澎湃,我感触良多。当前,对于杂志社来说,把纸刊办好,仅仅是工作重心之一。如何让刊物被市场认可、尤其是被读者认可,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诗歌月刊》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有声书、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形式的推广,还有诸多诗歌活动、改稿会等,“把诗意送达最后一公里”,这样的尝试和举措是有效的。“为人民歌唱”,《诗歌月刊》做到了,值得我们《西部》杂志学习。



桫椤

诗人、评论家、《诗选刊》主编

从《诗歌报》到《诗歌月刊》的40年历程,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已经载入史册的多个重要事件由她发起或参与、重要诗人诗作由她推出。在当下的中国诗歌界,几乎所有优秀诗人都曾受到过她的扶掖和鼓励,极少数未曾在上面发表过诗作的诗人也是她的读者。2000年以来,《诗选刊》以《诗歌月刊》为最重要选稿阵地之一,选发了大量优秀诗作,侧面反映出她的办刊品质和对诗歌潮汐的敏感。期待《诗歌月刊》在中国新诗现代化之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董继平

诗人、翻译家、美国《国际季刊》编委

《诗歌报》自创刊以来,具有一定前瞻性,因此外国诗人栏目中,有很多都是国内首译的实力诗人,比如,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诗人路易丝·格吕克(今译格丽克),《诗歌报月刊》早在1991年第8期就推出了其两首诗,恐怕是她在国内最早的译文。此外,在当今中国诗坛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希望《诗歌月刊》及其他诗歌刊物能尽其所能,号召诗人们“写精而不求多”,以文本取胜,一步一个脚印,尽量超越自己也超越别人,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当代诗歌的质量。



谷禾

诗人、《十月》主编助理

《诗歌月刊》四十年,既是新时期中国诗歌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于我而言,她启蒙我走上了诗歌写作的道路,结识了众多一生的朋友,她的几代编辑都对我的诗歌写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莫大的鼓励,作为同行,我也从他们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杰出编辑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光芒。其所倡导的青年性和先锋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写作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祝《诗歌月刊》永远年轻!



育邦

诗人、《雨花》主编

《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她极大地推动中国新诗发展,推出了许多新人,记录和见证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她一直鼓励创新和实验性的作品,保持着对诗歌艺术探索的前沿性。这是令人钦佩的艺术品质。杂志在国际诗歌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努力,设有“国际诗坛”栏目,译介许多国外诗人作品,为中外诗歌的文明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诗歌月刊》以其先锋性、探索性、青年性、国际性的鲜明办刊特色为汉语诗歌的发展立下一座无形的丰碑。她是诗歌之花,也是诗歌的摇篮。我们今天衷心地向她致敬,祝福她飞向更远的远方。



孙思

诗人、《上海诗人》常务副主编

20207期我的组诗《晚风将一些事物高悬》在《诗歌月刊》头条推出后,很多诗人都在转发,有一些诗人至今还保存在手机或电脑上,令我十分感动。《诗歌月刊》走过的四十年里,耗去多少编辑、主编们的心血与汗水?作为一名编辑,我感同身受。如何在海水一样的来稿中挑出好作品?如何修改一些略带瑕疵的作品让其变得更完美?如何开设具有独创性的栏目?无一不是绞尽脑汁!有时会为来的好稿子眼睛一亮,内心的欣喜无法言表。而一直以来融深度、广度、现代性为一体的《诗歌月刊》更是值得我们编辑和主编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洪放

诗人、作家、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合肥市作协主席

从《诗歌报》到《诗歌报月刊》再到现在的《诗歌月刊》,它所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当代诗歌最有意义与最为先锋、现代和有创造性的道路。它曾是集结号,曾是冲锋号;它又曾是诗人的家园、诗歌的天堂。纪念这样一份刊物四十年,就是要纪念它所承载的开创性意义,和它所担负起的为中国当代诗人创造永恒的诗歌之家的使命。作为一个见证者、参与者,这份刊物在它所有的时期,都曾发表过我的诗作,给了我不断创作并坚守诗歌良心的勇气与信心。衷心地祝贺它的四十年,纪念它的四十年,并寄希望于它的更加开放、先锋与现代的未来。



白小云

诗人、《扬子江诗刊》编辑部主任

观看《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的纪念视频,当《诗歌月刊》四十年间的作者照像潮水一般向我涌来时,我发现这些稚嫩脸庞的拥有者们都已是当下诗坛的著名诗人,甚至有些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时光和坚持的力量在那一刻都被具象化了:诗人四十年的坚持成就了自己,刊物四十年的坚持成就了诗歌。《诗歌月刊》一直做到包容不同的诗歌风格、诗歌流派,对不同地域、诗歌群体都有广泛的关注和发现,是诗人心目中的殿堂级刊物,每个诗人都想得到《诗歌月刊》的青睐;《诗歌月刊》也是诗歌刊物里的领跑者,新一代年轻的文学编辑们要向《诗歌月刊》的历任主编、编辑们致敬学习,致敬他们埋头诗稿的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以独到的诗歌审美发现人群里当代“李白”们的专业能力。



柳荫

诗人、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诗人、诗作、诗刊、诗编都是一个特别时代的具体产物,我们聚集在一起纪念《诗歌月刊》创刊40周年,就是共同回忆和纪念一个波澜壮阔时代中我们昂扬的青春、前行的足迹以及各自奋进的岁月。作为一个诗人,我感恩于和这个时代美好的际遇,感恩诗歌带给我的欢喜,也感恩于《诗歌报》(《诗歌月刊》)的帮助和提携,我对此的理解和体察也更准、更深、更真。昔年《诗歌报》扛起先锋性、探索性、青年性的大旗,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诗潮,召唤了许多青年诗人集聚在她的旗帜下,作为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我深引为荣幸!今天《诗歌月刊》提出“现代意识、中国精神”的办刊方针,我觉得极为凝炼、极为准确,衷心祝愿《诗歌月刊》越办越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舒洁

诗人

应邀参加《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活动,感慨良多。我客居安徽六年了,接到邀请,有一种东家唤归的感觉。安徽是诗歌大省,《诗歌月刊》是诗歌大刊,从创刊伊始至今,《诗歌月刊》走过的历程就是中国当代诗歌四十年不断发展的历程,它见证了辉煌也见证了暂时的低谷;它在历任主编的智慧、展望、变革和劳作中蜕变,终成今日之气象。可以这么说,若无《诗歌报》和由此衍生的《诗歌月刊》,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会失去一片诗歌风景,而这恰是中国当代几代人诗人不时身在其中的诗歌圣地。谢谢《诗歌月刊》在以往四十年中对我的厚爱,祝福《诗歌月刊》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余怒

诗人

年轻时,我常去《诗歌报》编辑部,每次去都看到蒋维扬先生和他的编辑团队成员们,埋首在诗稿堆里忙碌,拆信封、看稿、写用稿通知、写退稿信……我亲眼见过他们给很多当时炙手可热的名诗人写退稿信;在他们忙不过来时,我也会帮着他们写信。这件事对我的震动很大,在文本面前人人平等——他们近乎苛刻的选稿原则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乃至在我后来担任《诗歌月刊》“先锋时刻”栏目主持人时,这种影响仍然存在。我希望《诗歌月刊》的新编辑们也一如既往地继承、发扬这种精神,为中国诗歌留下优秀的传世文本。



陈巨飞

诗人、十月文学院副院长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是《诗歌月刊》的时代了。我还存有一张在大学宿舍里阅读《诗歌月刊》2003年第1期的照片,我也曾在2005年的时候慕名来到芜湖路168号买过杂志和诗集。第一次在《诗歌月刊》发表诗歌是在2006年,随后和这份杂志缘分不断,还成为她的编辑,参与了2021年到2023年之间一共24期杂志的相关工作,留下很多难忘的回忆。热烈祝贺《诗歌月刊》四十华年,衷心祝愿《诗歌月刊》明天会更好。



《诗歌月刊》征订



把李白从汉字里挑出来|欢迎订阅2025年《诗歌月刊》




编校:余超   审核:闫今   核发:何冰凌





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原《诗歌报》)系国内大型原创性汉语诗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诗歌月刊》秉承《诗歌报》“青年性、先锋性、公正性、信息性”传统,高举“独立、探索、多元、开放”旗帜,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前沿阵地,母语诗人的灵魂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