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诗人、评论家西边的文学评论集《纸上的光》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评论集是西边多年阅读写作凝聚的结晶。西边长期坚持阅读写作,涉猎广泛,能对陈先发、蓝角等多位诗人作家的作品深入聚焦,挖掘文本细微并充分展开,解读语言准确细腻独到,是了解和把握当下安徽省域现代诗歌发展原生态现场难得的导读理论文本,也为读者学习鉴赏和创作现代诗提供了重要的切入口。该评论集不仅具备学术研究价值,其本身即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作者出色的文学鉴赏力和卓越的语言功底。
以下为部分诗人、作家、评论家阅读该书作出的精彩点评。
圆桌读书:《纸上的光》点评
西边的诗学评论有清晰而稳固的内在结构,他既从评论对象的文本细读中掘取了充足的灵感与资源,又不屈从于阐释,而是从所评之具体文本的“溢出”部分开始构建他自己的个人诗学空间,这种复杂交织的语言力量形成了足够的丰富性,在“广大”和“精微”两个维度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陈先发(诗人、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西边先生用专业的独到的诗歌理论对我省当代诗人的诗歌文本进行较系统地评论,有独特的见解,深入其里,评析有度,学术观点新颖,梳理清晰,评述有据,是了解和把握我省当下现代诗歌发展原生态现场难得的导读理论文本,有着较高的安徽诗歌史料的价值。
——李云(作家、诗人、安徽省作协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
西边的落日敏锐地区分昼夜,勇士般投身时间的深处,视逝如归。这敏锐与勇敢,如同西边的诗评,这《纸上的光》我喜欢!
——余同友(作家、安徽省作协副秘书长、省网络作协主席)
作为一个评论家,西边擅长于对诗歌整体走向的把握和对诗人创作脉络的梳理。他智性、理性的学者之思,使他的评论有别于泛泛之谈与浅尝辄止。他敏锐,甚至陡峭,从诗歌文本切入,探寻并打开岩石纹理。并且由此深入,共情与反思,获得与文本高度一致的相契性。
——洪放(诗人、作家、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合肥市作协主席)
西边的诗评论竭力寻找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互证,他园丁式的个性解读直抵纯正的诗歌趣味,铸就了他具有辨识度的批评气质。
——蓝角(作家、诗人)
西边属于那种“诗人批评家”类型的批评家,这一点单从他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玻璃上的苍凉光阴》《凝望星空和深渊的巴别塔》《近在咫尺的闪电》等等。这些文章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论诗之“诗”;其中,西边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触,与他所评判的诗歌作者同频共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文本解读和阐释,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且轻松自在。
——余怒(诗人)
当代艺术的内涵需要好的评论家解释其中的魅力。我读西边的评论,感觉他在用非常温润的语言,慢慢剥开当代诗歌的经典所在,从而解决了读者似懂非懂的艺术品鉴问题。艺术的谱系和画廊般的展示,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张岩松(诗人、文艺评论家)
西边的文学(诗歌)评论不同于一般学院派偏于纵横理论、挥洒术语,又不同于一般诗人偏于写作实践与直感,更不同于一般民间派偏于信口概论、止于解析。其文风求真,论述细实,透视复杂的文本与现象,视角独特,自成一家之论。
——吴少东(诗人、安徽省当代诗歌研究会会长)
《纸上的光》大多是对诗歌、诗人的评论,写这样的评论是需要勇气的。多年前,我曾就汤养宗先生的长诗写过一篇读后感贴在某论坛上,他本人回复“又好,又准”,而跟帖者中立马就有与我截然相反的争执。当然,我佩服的更是他敢于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挑剔。西边的评论写得认真,且有深入甚至独到的见解。他说,“诗歌只为能见的人现身”。如同他写海德格尔选择荷尔德林那样,他选择的诗人和作品正是阅读的发现。他洋洋大观的评论,是二十年缓慢的结晶,能够让人体验到“被阅读的大雪覆盖”。
——崔国斌(诗人、作家、评论家)
西边的文章,文字精审,运思严密,阐发深微;字里行间,有如谦谦君子轻言细语、娓娓道来。
——木叶(诗人、作家、《安徽作家》执行主编)
《纸上的光》是西边近年来对陈先发、李云、蓝角、张岩松、吴少东、何冰凌等安徽诸多诗人作品评析的一次集结,无论是《构筑一座现代诗学的无梁殿》,还是《凝望星空和深渊的巴别塔》,抑或《古老而始终潋滟的水路》,都展现了评论家西边广泛的阅读视野和深厚的评论功底。他笔下的总比我们预料和期望的要多,这种纸上的光芒不仅来自语言的沉潜与智性,还来自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以及以开放的精神对作品的“神入”。西边善于从不同维度剖析诗的内质,展现了其深厚的诗歌鉴赏功力。如对陈先发的“枯”之美学以及“凝视说”价值的诠评剖析,既有评论的学术价值,本身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诗学随笔和思想日记。
——许敏(诗人、安徽公安文联副主席)
《纸上的光》能用如此清澈、灵动而饱满的文字去触及并细细梳理每一件文本,在评论文章中,非常少见、难得。至少是开拓了一种新鲜的评论方向。
——汪抒(诗人、安徽当代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安徽肥东包公文学院副院长)
真正优秀的评论家宝贵而稀缺。西边先生不仅是意识领先,视角开阔,洞察敏锐的诗评家,以独立、公正、精准之风格展示了优秀评论家的骨气、尊严和信服力。另外,他自己本身也是优秀的诗人。他抓得住关键,如他写陈先发,重点落在“凝视” “盲目” “匮乏”“困境”“枯”等意识——这些重要的观察、格物与哲思及形成的底层逻辑上的分析精准到位;我亦有幸曾得其评文,突出“暴君和绵羊”“先锋与传统”“沙粒与海浪”“沉默与喧哗”“消失与呈现”等诸种对立面集于一身之缠战与冲突,并作了关注与提炼。借西边文集《纸上的光》出版之际,我衷心祝贺他的成就!也非常感谢他对我们对安徽诗歌写作者之研究、之激励、之贡献!
——罗亮(诗人)
西边有严谨的学术自觉和文学史意识。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本身,还有文本背后的时代映射和心灵投射。因此,他的文学评论始终洋溢着中国式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陈巨飞(诗人、十月文学院副院长)
初冬,于霜花凝结深重的紫蓬山,读西边的评论集《纸上的光》。有一念之动,效仿丹青先生出口一句国粹,奈何彼时已惘然,惊得忘了合嘴。其状不啻于少时观太平洋、青年之际遇石窟老道,又或者似宇航员慌了神,几欲坠入深不见底的太空。西边分明是血气方刚之人,何以笔下老辣沉雄,铺陈千山万壑千树万花?纸虽脆弱,幸其有光,有汹涌而来之气,那是才气、文气与云气。着实好奇,他究竟潜藏了多少可能。
——张扬(诗人、作家、安徽省文艺基金会秘书长)
诗歌批评,如何专注于文本细读,从文本的认可、品读和解析中体悟诗人的感悟、认知,并提炼、确认出诗人与诗作的经典性,这是批评家的本事更是其使命。西边一路追踪着安徽省籍诗歌书写者的轨迹和成长之路,也在辨析一个群体中的个体的经典可能性。比如他以荷尔德林的诗与思的方法为方法,探析“老诗人”蓝角在新世纪散发出的语言光辉;再比如从对《黑池坝笔记》的悉心研读中追寻到的几个关键词,于古今中外诗学理论的纵横中,探讨陈先发的诗学思想。诸如此类的批评写作,既体现了西边的知识视野,也反映了他对诗歌文本的透视力和批评能力,更展示出其优秀的诗学理论水平。唯一希望的是,西边将来能在当代诗歌书写史和地域诗歌书写的作品中展现自己倾注诗学建构的能力与姿态。
——冰马(诗人、文学博士、广西河池学院教师)
西边本是诗人,以其余力做批评,也做的精彩。在我看来,西边批评的特色在于,首先它不仅是论文,也是美文,是论文和美文的高度融合,既有对文本内部结构和肌理的理性分析,也有对作品整体风格与个性的感性把握,更重要的是,它还被注入了某种诗的光韵,让这种在一般印象中颇显枯燥的文体,充满了弹性和生机。其次西边批评从不执着于固定的理论、视角或立场,而是不拘常法,随物婉转,寻找最趁手的批评工具,和最恰当的批评入口,一切以作品和人为核心,而非舍本逐末,让批评成为某种理论或立场的注脚。最后,西边批评也非仅是他人作品的衍生物或附属物,而是带着西边本人丰富的生命体验,或者说,西边也是以批评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表达,这无疑让批评文体具有了可贵的主体性。
——刘康凯(诗人、评论家、巢湖学院副教授)
和西边认识多年,一直觉得他是位“野生”的批评家。他的评论多是朝向作品本身展开的,并没有去建构宏大的话语体系(诗学体系),他更为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带来的“光”。《纸上的光》一书所评所论均为身边的人,但西边有意避开了以人解文的旧模式,而是以他者的眼光重新介入这些作品,赋予其全新的涵义。某种意义上,西边是属于福柯所梦想的那种“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的批评家,他通过自己的读解,让作品重新“活”了过来。
——黄涌(诗人、评论家)
西边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本省重要诗人的造像,整本文集笔触细腻,观察论述饱含温度,又处处流溢他自己作为诗人的才华。
——叶丹(诗人)
评论集《纸上的光》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评论与被批评文本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缠绕相互生成双螺旋结构,类似智者间敞开心扉促膝对话。解读中的西边从来不摆居高临下的姿态,更倾向于聆听,而非粗率地拆解评判。最重要的是他不会狭隘地使用单一框架或标准去判断(限定),而是重视每个文本中生长与突破的可能。他将入微的分析转为低语模式,其深邃的思辨力和敏锐的感受力隐秘地渗透其间,以常人难以察觉的方式完成意味的表达。你以为他要主张或确认什么,然而,他时常隐而不发,这与他谦逊低调的品格有关。或许,他认为对文学体裁(尤其诗歌)的批评应具备文学的基本属性,即留有思考余地、想象空间和激励的力量。因此,他的评论常会给人锋芒尽敛、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感觉。
——尚兵(诗人)
《纸上的光》编辑手记
张星航(安徽文艺出版社)
担任西边老师作品《纸上的光》的责任编辑,是我的荣幸,这也是我责编的第一部诗歌评论集。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面世,我从心底为西边老师感到高兴。
我对诗歌没有太多深入学习与研究,所以在接到这部书稿时,不敢怠慢,而是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去逐字逐句品读。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理解了诗歌的内核与精神。我认为古代诗歌就像古人所作的歌词,可以在闲暇时用来助兴,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绪;也可以在心绪波澜时用以排遣心情,让自己平静下来。我还认为诗歌也是古人所作的散文,可以写风、写雨、写物,借景抒怀,借物喻人,并留下所作时的心情供日后品味。
回到《纸上的光》这本书,内容方面,西边老师对蓝角、陈先发、李云、何冰凌、吴少东等诗人的诗作进行了评论,西边老师的语言风格和超凡的想象力令我印象深刻,我也有几点感受与读者分享:
西边老师有华丽的辞藻,但却不是一味使用形容词的简单堆砌。书中形容汪抒的诗“形如水中的神秘影子,往往待你一动念它就散了”。形容何冰凌的诗“笔法如云端隐现的月牙,控驭自如,把难以言明的少女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些比喻流入纸上,洒脱自然又让人觉得触之可及。
西边老师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剖析诗歌的内在。文章在点评李云的组诗《见南山》时,对不同的诗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崖刻尖叫》是从诗中的一句话入手,抓住全诗精神核心;《瀑布袈裟》则是从诗的结构入手,分析诗人的内心与表达。
西边老师的点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在对陈先发的“枯”之美学进行深入理解时,西边老师从时间、空间、精神、力量多个方面入手,为读者作了详细解读,其充满哲学性的点评和分析,为读者指点了一条诗歌品鉴的大路坦途。
作者简介
西边,本名甄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有作品发表于《星星》《安徽文学》《诗刊》《扬子江诗刊》等。曾获中国曹植诗歌奖、紫蓬山诗歌节奖等,评论入围安徽省社科奖(文学奖评论奖),有长评入选安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优秀作品。
编校:余超 审核:闫今 核发: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