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秋十月的即将到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养老金制度正式迈入并轨时代。然而,在并轨的喜悦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事退)与企业退休人员(企退)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依然如同一条鸿沟,横亘在两者之间。
而养老金并轨,正是要打破这一壁垒,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和公平。从今年10月起,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将像企业员工一样,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来发放退休金,遵循统一的养老金计发规则。这一改革无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养老金并轨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两套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双轨制”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无需个人缴费,退休后却能享受高额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90%。相比之下,企业职工则需与单位共同承担缴费责任,但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却普遍偏低,仅维持在40%左右。这种制度设计上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两类退休人员之间巨大的待遇鸿沟。
根据最新统计,到 2024 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月均养老金可能达到 6300 元左右,而企业退休职工只有 3200 元左右。这么一对比,差距接近一倍!
这么大的差距从何而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缴费基数不同。体制内的工资普遍较高,缴费基数自然就高。而很多企业职工,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的员工,工资不高,缴费基数自然就低。
二是缴费年限不同。体制内工作稳定,基本不会出现断缴的情况。而企业职工可能会因为换工作、失业等原因出现断缴,影响了最终的养老金水平。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养老金并轨并不意味着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会立即拉平。实际上,并轨的核心在于养老金计算方式的统一,而非待遇水平的直接对等。这种计算方式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看似公平,实则仍受到个人工资基数、缴费年限、职务级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对于公务员而言,由于其工资基数普遍较高,且通常工作年限较长,因此其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相应较高。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更是进一步体现了公务员的福利优势。相比之下,企业职工在养老金待遇上则可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其实,养老金差距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企业单位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就3000块钱左右,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人均6000块钱左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养老金的高低与参保缴费条件、工作性质以及系统福利等多方面息息相关。因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自2014年起基本是按照本人工资为基数正常缴纳养老保险,而且缴费水平相对较高。此外,机关事业单位内还有职业年金这个保障,简单说,机关工作人员多了一层的养老金保护。
虽然养老金并轨了,但体制内的待遇并没有明显降低,只是用了和企业职工一样的计算方法。而且,正如前面所说,由于缴费基数高、年限长,再加上职业年金,退休后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2024年10月1日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并轨意味着计算方式的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养老金水平的立即拉平。养老金差距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不同的缴费档次和年限之间,差异仍然显著。因此,并轨是一项逐步推进的长期改革,并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