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情人士说白宫还在考虑拜登是否应该在新一届政府专注于报复之前,先发制人地保护那些批评特朗普的人。
拜登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出于父爱的“人性之举”,而批评者则将此举视为权力滥用的危险先例。如今,压力正迫使拜登考虑发布更多赦免令,甚至可能包括对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总统的预防性赦免。这种“赦免政治”不仅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也因全球紧张局势而变得更加复杂,甚至让人联想到历史上帝王的大赦天下。
从特赦到“大赦”的扩展:法律还是政治?
赦免权是美国宪法赋予总统的重要权力,旨在平衡司法中的不公,体现对人性的宽容。然而,拜登赦免亨特的行为,已将这一神圣权力带入高度政治化的领域。如今,有声音要求拜登发布更大范围的赦免,尤其是对特朗普批评者的保护性特赦,试图阻止未来可能的“政治清算”。
这样的赦免策略无疑超越了传统的法律框架,而更多地成为一种政治操作手段。历史上,美国总统多次使用赦免权缓和政治对立,如杰拉尔德·福特对尼克松的赦免,但将赦免权扩展到保护整个批评群体的先例却鲜见。这样的大赦,与其说是基于法律原则,不如说是对潜在政治斗争的妥协,甚至是一种变相的“政治避险”。
“大赦天下”的历史隐喻
大赦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常用的统治手段,通常用于新君即位、改元或重大庆典,以此宣扬恩德,巩固统治。拜登若真的发布广泛赦免令,尤其是涉及特朗普或其批评者的赦免,是否意味着总统已将赦免权从个案纠偏工具转变为政治调节的“万能钥匙”?
大赦天下的历史意义在于统一内部、化解矛盾,但也常被诟病为“无法无天”,使罪行被轻易抹消,破坏法律的权威。同样,若拜登选择“政治大赦”,是否会给公众传递一种危险信号:只要站在权力中心的舞台,无论行为多么不端,都有可能在权力转换中被免除责任?这对法治社会的稳定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全球视野下的赦免与责任
此次赦免争议不仅是美国内政问题,还发生在全球局势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韩国总统尹锡悦因宣布戒严而面临弹劾威胁,中东和东欧的战争仍在持续,美国盟友和敌对国家都在观察拜登政府的每一个举动。赦免策略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削弱国内法治权威,还会对国际社会释放美国政治不稳定的信号。
此外,若拜登赦免特朗普及其相关人员,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政治交易或对政治报复的软弱退让。这种“大赦”行为能否真正达到化解分歧的目的,还是会进一步加剧党派对立与公众不满,值得深思。
赦免的底线:权力需要克制,正义不可妥协
总统的赦免权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治愈伤口,也可能撕裂社会的公平感。赦免亨特的决定,已经让拜登的执政原则受到广泛质疑。如果接下来赦免范围继续扩大,尤其涉及政治报复或未来可能的司法追责,这不仅可能使赦免权被滥用,也会深刻损害美国的民主根基。
正义不能因政治利益而被随意牺牲,赦免权的行使必须有明确的原则和底线。赦免不是统治者施恩的象征,而是对人性、法律与社会和谐的深刻责任。一旦赦免成为权力交易的工具,美国赖以立国的法治与平等原则将面临难以挽回的伤害。
历史和现实正在考验拜登总统:他究竟是在行使宪法权力,还是在复制帝王恩赦的旧时代遗风?
一个哲学和法律问题:拜登能不能赦免自己?韩国的尹锡悦总统能不能先来一个赦免令,拍屁股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