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家畜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牛、羊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2、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
发热:这是最常见症状,但发热的类型不一,变化多样。典型的热型为波浪式起伏,但目前少见,现多为低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等。高烧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鲁氏菌病所特有。多汗: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居多,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导致虚脱。关节肌肉痛:急、慢性期患者都可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的疼痛,急性期呈游走性,类似风湿病,主要在较大的关节,疼痛常常十分剧烈。慢性期的疼痛往往局限于某一部位,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其他症状和体征病人可以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等表现,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3、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染疫的牛、羊、猪等动物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人布病患者可以从染疫动物的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肉类等产品,甚至排泄物气溶胶等感染得病。经过大量布鲁氏菌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的病例,所以人和人之间一般不会相互传染。4、布病传播途径
一是经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如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防护不当,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二是经消化道感染,如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如羊肉串等)而受染;三是经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5、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制品能患布病吗?
能。因布鲁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故乳汁中含此菌。病畜乳汁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有的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如果人们饮食未经彻底消毒处理的乳汁及其制品,就会被感染。6、接触布病牲畜的肉类能感染吗?
能。布鲁氏菌病牲畜的肉和内脏都有布氏菌存在,而且布氏菌可在生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吃涮羊肉时或者食品加工人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7、哪些人员易感染布病
凡是接触病畜及其制品的人员,或是生活在疫区与病畜污染的环境有接触的人员,均有可能感染布病。其中,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以及实验操作人员等,是易感的高危人群。
8、布病的高发季节
本病可发生于全年各个月份,布鲁氏菌病以羊型为主,一般养羊的产羔季节多在春天,羊布鲁氏菌病性多发生在1-3月,发病高峰在4-6月。9、患布病与性别、年龄及职业有关吗?
任何年龄的人均可感染布病,与性别、民族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因为青年人和中年人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产品多,感染的机会就多,其发病率就高。10、布病的预防
一要对牛、羊棚圈定期消毒,净化。打扫时要戴口罩,防止吸入含有布氏菌的灰尘,感染传播病菌。二要在牛、羊分娩接羔时,戴上橡胶手套,处理完后及时用消毒剂洗手。三要把牛、羊流产的胎儿、胎盘,收集到密封容器中,妥善焚烧处理。或在远离水源的地方用新的生石灰深埋处理,并对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消毒剂冲洗消毒。四要对皮毛和屠宰病畜污染的场所严格消毒,加强水源、粪便、牲畜管理,避免水源污染。五是挤奶时必须穿工作服,随穿随脱,定时消毒。挤奶后必须洗手,注意个人卫生。(2)普通人群:
一是食用鲜牛奶、羊奶时,应加热到80-85度以上,并维持几分钟或煮沸,方可食用。二是吃涮牛、羊肉时,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吃烧烤时,烤熟再食用,不要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制品。三是菜刀、菜板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板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健康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