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传统陶瓷器形:明代瓷质祭礼器

文化   2024-09-20 17:19   江西  

     明代瓷质祭礼器主要有尊、簋、簠、盨、笾、豆、盏、爵、碗、盘等器形,如太庙正殿五筵即牺尊、象尊、(陶)爵、簋、豆、盏。其中,瓷爵还大体保留了三代礼器的形制。爵,为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在夏代二里头文化中已出现陶爵和青铜爵。爵的器形一般是前有流,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立柱。清朝《皇朝礼器图式》记载:“天坛从位陶爵东西一坛:谨按,《周礼·天官·太宰》:‘赞玉币爵之事。’《说文》云:‘爵,礼器,象雀之形。’陆佃《礼象》:‘古铜爵,有首,有尾,有柱,有足,有柄。’《博古图》谓:‘前若噣,后若尾,足修而锐,形若戈,然两柱为耳。’”


妇好平底爵(商代后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历经了近2000 年的发展,爵的形制变化不大。如这件明嘉靖蓝釉带盖爵,大致保持了前流后尾、口有二柱、下有三足的基本器形特点,只是与商周青铜爵相比,其流和尾向内收缩,双柱也短了许多。为了强调宫廷用瓷的高贵,爵口处加了镂空的宝珠钮金盖,更显其华贵富丽之气。


明嘉靖蓝釉带盖爵 故宫博物院藏


     除爵之外,簠、簋、笾、豆等明代常见的祭礼器的器形褪去了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方硬、繁复的器形特点,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向碗、盘、杯、等日用器器形靠拢。而明代祭祀礼仪中所用的尊则更像是自宋元以来流行的罐的器形,并在此基础上有局部的变化。清朝《皇朝礼器图式》记载:天坛正位尊:谨按,郑锷曰:“尊以盛五齐三酒,用以献,且上及于天,故名曰尊。祭天用瓦泰,《礼记·明堂位》曰:‘泰,有虞氏之尊也。’孔颖达曰:‘以《考工记》“有虞氏尚陶”,故知泰尊用瓦也。’《周礼·春官·司尊彝》注云:‘太尊,太古之瓦尊。’盖溯皇初之制,莫质于此矣。”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弘治黄釉牛头尊,直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器身满施黄釉,并装饰九道描金弦纹;器身肩部对称堆塑两牛头形耳。


明弘治黄釉牛头尊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祭祀仪式中牛头是三牲之一,因此牛头尊又称牺尊。低温黄釉器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制,但以弘治黄釉最为人称道。因当时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的美誉。黄釉金彩罐为弘治朝独有。根据《大明会典》卷二〇一载:“……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可推测这件黄釉牛头尊为方丘祭坛(地坛)正位的祭器。这种器形与乾隆十三年奉敕编著的《皇朝礼器图式》中地坛正位尊的形制基本一致,也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乾隆黄釉牛头尊大致一样,说明这种器形为明代方丘和清代地坛或社稷坛的正位祭器。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地坛正位尊线描图




图书简介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

主编:方李莉

著者:袁艺 李宁 牟晓林

责编:姚屹雯 舒逸熙 刘超






     丛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研究陶瓷文化为主要内容,深挖陶瓷文明演变,按时间分成《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卷》《隋唐宋元卷》和《明清卷》。以每个时期、朝代的代表器形作为切入点,进行专业性的阐述与研究,以一部“中国传统陶瓷器形艺术史”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陶瓷这一材质所制作出的器物,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中所呈现的不同形式,是一套既有文化深度又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




【淘宝】https://m.tb.cn/h.gRE2OrXXBgxgr5W?tk=LyXd3cvpHhv CZ8908 「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研究3册套装 陶瓷纹样陶瓷工艺陶器瓷器艺术文化历史工具收藏鉴赏书方李莉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复制以上文字,打开淘宝APP即可购买图书)




编辑:梁雨寒 设计:黄雅雯

审核:陈军  瞿剑

核发:汤晓丹




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江西美术出版社自1990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以“书缘美伴,心存高远”为办社理念,出版了一批填补空白、具有极高学术含量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图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