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翰墨流光——吉安古代书法史略:北宋

文化   2024-08-29 17:16   江西  


宋代以来,吉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书法也逐渐发展起来。刘沆主持刊刻的《潭帖》、欧阳修全方位的书法成就,以及书法巨匠黄庭坚和法帖专家刘次庄的寓居吉安,这些都让吉安书法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虽刚刚起步,但吉安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此时,吉安书法进入巅峰时期。

北宋早期,吉安书法相对萧条。较早因书法留名的是王贽。王贽(994—1069),字至之,太和(今江西吉安泰和)人。他擅长书法鉴赏,并留意书法收藏。史载:“好书画,能鉴赏古之名笔,多购得之;聚书万余卷。”


宋拓《潭帖》局部  四川博物馆藏


北宋中期,吉安书法进入了一个非凡的时代。刘沆(995—1060),字冲之,号庐山,出生于邑北婺源(今江西吉安永新)。他并不以书法艺术和理论著称,而是以翻刻法帖留名书史。《潭帖》是他知潭州时命慧照大师希白所摹刻的。《潭帖》共10卷,是《淳化阁帖》的翻刻本。所不同有三:一是刻帖于石;二是增刻了王羲之的《霜寒帖》《十七帖》及以王濛、颜真卿等人的法帖;三是版式上字行略高于《淳化阁帖》。此帖摹刻质量较高,苏轼认为“比淳化待诏所摹为胜”。对于刘沆的刻帖举动,史评为“以官法帖镂版,遂布于人间”,开启了官法帖私刻的先河,对书法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欧阳修 行书 《灼艾帖》


北宋中期,欧阳修的出现让吉安书法在全国大放光彩。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人。欧阳修早年书法水平并不高,但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黄庭坚评价其:“欧阳文忠公书不极工,然喜论古今书,故晚年亦少进。”对于欧阳修晚年书法,苏轼评价甚高,他说:“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待笔画之功也。”其书法以行楷为主,目前留存的书作有《灼艾帖》和《集古录跋尾》。欧阳修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书学思想上。他提出的“学书必有法”“学书为乐”“人品为上”等重要议题,不仅针砭时弊,还为宋代的“尚意”书风提供了理论支撑,甚至为后代书学发展走向提供了若干个重要基点。另外,欧阳修在金石学上亦开风气之先,他的《集古录》是中国第一部搜集金石文字的著作,对古代一些书迹进行了评述,开辟了书法艺术研究的新视角。欧阳修的出现照耀千古,他在书法实战、书法理论、书法思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彗星般划破了吉安书法历史的夜空。

北宋中晚期的李彦弼与杨邦乂亦在书史中有载。李彦弼,字端臣,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与著名书家米芾有交,米芾为其作《送彦弼教授桂林诗》。杨邦乂(1085—1129),字晞稷,吉安吉水人。《书史会要》载:“晞稷工笔札,其迹杂见《凤墅续法帖》中。”


黄庭坚 行书 泰和快阁《戒石铭》拓片


北宋中晚期,黄庭坚与刘次庄在吉安的几年为吉安书法增色不少。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1080年被贬至吉安太和(现吉安泰和)。在泰和的三年时间里,黄庭坚书兴正浓,留下了不少翰墨生活的诗句,撰文书就了《清隐院顺济王庙记》,还提出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一著名书学思想。目前吉安还有黄庭坚书写的《青原山诗》刻石。在吉安的三年里,黄庭坚与吉安地区的士人进行了广泛的翰墨交流。元丰三年(1080年),李贶曾借示其祖李建中的书法与黄庭坚。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与周元翁交往甚从,并同游青原山寺(在今江西吉安),见颜真卿大字。这几年黄庭坚还与县丞李觌(字子范)交往甚多,文集中与其有关的诗文近三十首。其时李觌以唐代书法名家李邕(史称李北海)之《石室碑》相赠,黄庭坚有诗《吉老许惠李北海石室碑以诗促之》为据。


颜真卿 青原山“祖关”题匾拓片


刘次庄,字中叟,元祐初年(1086年)为江南路转运判官,因附蔡确,被罢官贬居新淦(现吉安新干)。其时,他筑“戏鱼堂”于东山之麓的水之滨。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重新摹刻,名为《戏鱼堂帖》,他还将《淳化阁帖》原帖除去首尾篆题而增释文,名为《法帖释文》。《戏鱼堂帖》相传质量极佳,可惜已不复传世。由于《淳化阁帖》中草书极多,《法帖释文》解决了草字识读问题,因此很受人们欢迎。


(李小勇 应骑龙/文 摘自《墨香流淌——吉安书法展述》)





编辑:梁雨寒 设计:黄雅雯

审核:陈军  瞿剑

核发:汤晓丹




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江西美术出版社自1990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以“书缘美伴,心存高远”为办社理念,出版了一批填补空白、具有极高学术含量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图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