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推动中华文脉传承贡献出版力量

文化   2024-09-02 18:23   山东  

摘   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领域,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知识生产的重要任务。新征程上做好出版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出版强国之路,从出版的时代使命出发。坚持以守正为“本”,锚定文化强国建设之方向;坚持以创新为“要”,为文化强国注入活力;坚持在“第二个结合”中开辟文化强国建设新路径,为推动中华文脉传承贡献出版力量。


关键词  

守正创新;文化强国;出版强国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贺祖斌.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推动中华文脉传承贡献出版力量[J].出版广角,2024(13):27-31.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和战略性。“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是推动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现实抓手,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出版物更是直接反映和传播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读者。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出版强国建设,要把“坚持守正创新”贯穿出版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把握好“传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激发文化活力,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谱写新的出版篇章。

一、以守正为“本”,锚定文化强国建设之方向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下同)


出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对文化主体性的塑造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我国出版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守正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偏航、不叛道。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立场、有方向。“正”强调的是原则性,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新”强调的是创造性,要求我们敏锐洞察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并主动作出回应。守正才能出奇,行稳方能致远。新时代的出版工作,必须守住文化发展的根和魂、本和源、旗和路,任何时候都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并及时转化为出版内容建设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之正。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饱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和冲击,面临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挑战,陷入“文明蒙尘”的境地。在经过“厚古薄今”“厚今薄古”的文化争议后,中国人重拾对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坚守文化主体性。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的光彩。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国出版业始终保持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优质出版作品讲述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在主题出版、重大图书出版工程、教育图书出版、学术图书出版、大众图书出版[1]以及对外出版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著作选读》等图书应时出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开辟伟大道路的历史进程,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中国出版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为西方媒介霸权和不良思潮所左右,为中华民族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得益于“守正”的定力。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实践正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缩影。中国出版业的文化产出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成果的集中呈现[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出版业必须坚守正道,把握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守住“不变”的初心,以“不变”应“万变”。其一,必须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以高质量图书精品和文化产品为载体,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进方向,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其二,必须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要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把握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将之作为路径指引。以守正为本,就是以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根“定海神针”,为文化强国建设明方向、定根基。其三,必须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要坚持党对出版工作的统领,发挥党引领时代的文化力量,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系统把握新时代出版工作布局,进一步做强主题出版,系统记录、总结和多元呈现党的理论成果;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敏锐度,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在大是大非上不含糊、在经营管理上灵活机动,确保各类图书出版工作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要明确出版内容导向,有力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各领域的传播,让人民大众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引实践,将国家理论成果融入各类图书中,提高理论认同度与自信心。其四,必须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出版机构和出版从业者要始终站稳中国人民的立场和核心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牢记社会责任,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产出高质量文化精品,优化多场景下的文化消费体验。要发挥出版力量,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沃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以创新为“要”,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活力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创新才能使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文化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体系、新机制、新动能,是“变”,是“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新的起点上,担负好“建设文化强国”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要以创新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不同时代的理论思维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也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受所在时代人们认识水平、社会制度等的影响,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强调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新青年》《劳动界》《向导》等新锐革命报刊的问世,开风气之先,构建起传播马列主义、反帝反封建的新阵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译本,以及《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选集的出版,都具有开创性意义[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文化建设在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时代精神相结合,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面向市场,转企改制,确立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成为出版业这一时期的创新主调。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多次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调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促进传统文化迈向现代文明。2022年4月,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此背景下,出版业特别是图书出版领域大力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笔者于2016年首倡大学“人文实验室”理念,推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特色实体书店品牌“独秀书房”建设,秉持“人文实验室”的理念,深耕校园、以书为媒,营造了一个丰富、立体的,集图书销售、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为一体的人文教育场域和文化空间,是图书出版销售领域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目前,独秀书房已建成、开放20余家,成为中国高校阅读文化空间的领跑品牌。独秀书房通过与落地高校的深度合作,吸引众多社会文化机构和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正建构一个独特的人文启蒙平台矩阵,建立起落地高校独特的新人文育人体系,成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独秀书房的融合创新实践拓展了出版产业新的发展可能和向度。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作科学阐释,出版业融合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不少出版机构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对内容生成与辅助创作、自动编辑与校对、优化排版与设计、精准营销等领域进行优化[5],逐步构建起以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主导的出版业新质生产力。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3年初正式启动H0大语言模型建设,致力于构建H1学科大模型、H1编辑出版大模型,推动各平台联动,拓展人工智能出版领域场景应用。又如,国内出版融合头部企业数传集团于2024年3月成功研发出版行业首个大模型BooksGPT,赋能出版业全流程数智化转型升级,其集成的“数字员工”能够实现“一岗多能”,成为编辑人员的“好搭档”[6]。还有广东省出版集团旗下的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组织技术团队开展大模型的训练和优化,组织教育资源开发团队负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具体教育场景的相关工作,在开发相关教材和教学工具的同时,积极将相关技术应用成果推向市场[7]。从内容出新,到机制改革,再到技术革新,中国出版业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倡导——立足中国形势,紧跟时代新潮流,顺应出版新变化,回应人民新期待,开拓创新新局面,不断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需以创新为要,激活文化生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出版领域,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其一,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源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文化因子,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打造出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作品,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其二,坚守文化创新的人民立场,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作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三,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丰富的平台。以技术手段创新文化作品的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传播方式,让文化“活”起来,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三、坚持在“第二个结合”中开辟文化强国建设新路径

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二者不可偏废,关键要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守正创新推进文化建设,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实践路径。“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拓宽了文化创新的空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是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文化建设既不能丢掉科学理论的“老祖宗”,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文化的“老祖宗”。“第二个结合”为出版工作创新指明了实践路向,“结合”本身既是守正也是创新。“结合”拓展了出版发展道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为出版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方兴未艾。在具体实践中,出版机构和出版从业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理论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指导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出版环节工作,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题材作品,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长期实践中的历史经验,不仅证明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会“说中国话”,才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成为“中国的”从而指导中国的发展实践,还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因子并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才能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


可以说,我国出版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活动积极践行了“第二个结合”,包含了守正与创新之义,守正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创新则体现在“转化”和“发展”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异彩。这样的出版创新实践不胜枚举: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唐诗鉴赏辞典》,首创融文学赏析和作品查询于一体的鉴赏型工具书品类;200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话说中国”丛书,集纳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研究最新成果,内容精湛,一度风靡;2014年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推出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结合时代特点,构建起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8]。近年来,基于中国历史人文内容改编的漫画图书成为新兴热点,广东旅游出版社推出的“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推出的“大中华寻宝记”系列等,都成为中小学生热捧的爆款读物,获得销量与口碑的双丰收。“结合”本身就是创新,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拓展了创新空间,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强国建设。“第二个结合”更是在又一次思想解放中,开辟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运用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续写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篇章。从这个角度看,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进行宣传阐释的主题出版,也是出版领域对“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必须以“第二个结合”为实践路径。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不动摇,坚定文化自信,在出版实践中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脉活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出版的大繁荣大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的”,以出版力量践行“双创”,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活水”涵养马克思主义并赋予其时代精神,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指导我国出版强国建设,特别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让思想的力量转化为指导出版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推动迈向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进程中,出版业要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以守正为创新明方向,以创新为守正注活力,以非凡的出版成就谱写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出版业要以“第二个结合”为实践指引,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新的起点上构筑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文化守正创新上展现新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扎实的出版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下滑查看完整内容)

[1]周蔚华,梁雪云. 新中国70年图书出版: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和经验[J]. 现代出版,2019(5):5-18.

[2]蔡奇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座谈会上强调 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 持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EB/OL]. (2023-05-22)[2024-06-25].https://www.ccps.gov.cn/xtt/202305/t20230522_158064.shtml.

[3]万安伦,刘浩冰. 新中国出版70年:主要成就与总体特征[J]. 中国出版,2019(14):29-34.

[4]高杨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出版成就与贡献[J]. 中国编辑,2021(7):17-21.

[5]赵晓艳,苏克治. 人工智能与出版融合提升出版业新质生产力[J]. 出版广角,2024(8):43-47.

[6]光谷企业开发国内出版行业首个AI大模型,1-2月营收增长超60%[EB/OL]. (2024-03-15)[2024-06-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3570583286015022&wfr=spider&for=pc.

[7]靳艺昕. 人工智能驶入“下半场” 出版机构如何介入[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07-05.

[8]萧宿荣. 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出版[J]. 出版参考,2017(12):12-17.

【作者单位】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



编辑:梁雨寒 设计:王浏颖

审核:陈军  瞿剑

核发:汤晓丹



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江西美术出版社自1990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以“书缘美伴,心存高远”为办社理念,出版了一批填补空白、具有极高学术含量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图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