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走笔④丨底蕴深厚宁化镇/刘强

文摘   2025-01-22 08:37   山西  


底蕴深厚宁化镇

刘强


这里有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宁化古城;

这里有自明代以来独一无二的石窟造像惊世之作——万佛洞。

这里,就是位于宁武县西南部的宁化镇,距县城43公里。全镇地域面积16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到2024年底,户籍人口4335户11152人,常住人口1717户3619人。



历史沿革




宁化镇于1945年解放,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1958年由李家庵、散岔、头马营、化北屯、北屯、宁化、蒯屯关、虸蚄庙、坝门口等九个管理区联合成立化北屯人民公社,驻地化北屯村,时所辖宁化公社全境。1962年12月,分为化北屯、宁化两个公社。1984年1月改为化北屯、宁化乡人民政府。2000年10月,合并宁化乡称化北屯乡人民政府,2020年更名为宁化镇人民政府。



自然环境




宁化镇境内西北部山区,由管涔山系的红梁岩、铁芦沟山、猫道岩组成,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沟谷交错。自然地貌可概括为“一川二河五条沟”:一川指汾河川,总长15公里;二河指汾河、洪河从境内穿过,冬春水缩,夏秋水涨,遇旱似溪,暴雨涌涛,正常年可浇地166.67余公顷;五沟即崔家沟、散岔、小廖沟、支家沟和后黑豆沟。

该镇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时间较长,夏季时间较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以下,年平均气温7℃,全年无霜期为130天,平均风速3.2米∕秒,昼夜温差大。



产业发展




农业方面,耕地3.2万亩,是全县的农业大镇,主要种植莜麦、玉米、杂粮、薯类、红芸豆、胡麻、黄芥、芦苇等,以及道地中药材、毛健茶、羊肚菌、反季节蔬菜等。大致分两个农业区:头马营村、化北屯村、北屯村、山寨村为河谷农业区,土地平坦,水利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这四个村种植芦苇历史悠久,早期所产芦苇曾畅销内蒙等地;分布在五条沟内的村为丘陵农牧区,虽多系沟坡地,但保肥保水力较好,是第二产粮区和油料基地,历史上有“麦谷之仓、土豆之窖”之称。

养殖业方面,依托广阔的草坡资源,发展猪牛羊禽养殖。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5869.3652吨,生猪出栏量23323头,牛出栏量294头,羊出栏量1780只,活禽出栏量1518只。

林牧业方面,林地面积11.2万亩,落叶松、油松、云杉、白桦、串杨蓄积量逐年增多。上世纪80年代,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00多立方米,抬杠、台把等小山货3万余件,是县内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工业方面,煤、铝等矿产资源丰富,煤种主要为侏罗纪煤、石炭煤,不仅储量大、质量好,而且极易开采。有潞安集团潞宁煤业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吨左右;有鑫隆、同兴、兴盛、开源四个洗煤厂,年洗选煤总产能最高可达510万吨;有宏升、汉九、云盛三个煤运公司。境内岩石出露由老到新较为明显,特别是铁芦沟山附近有大量铁矿,铁质好,含铁量高,是小廖沟村传统生产犁铧的矿产资源,早期,该村生产的犁铧闻名全县,还畅销五寨、岢岚等县。

服务业方面,食品类市场主体餐饮类22家,食品经营类商超等50家,煤炭运输车辆100余辆,拥有两大知名农产品品牌——老妈鲜醋、蒯屯关豆制品。

村集体经济方面2023年光伏收益收入704.2468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863.4392万元。产业经营收入56.3万元,服务经营收入14.0884万元,入股经营收入25.354万元。



基础设施




宁化镇距静乐县城约50公里,离沧榆高速出口1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省道宁白线和宁静铁路纵贯境内,乡公路44.3公里,村公路38.8公里,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并开通班车。

境内有电管站一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各村的村活动室供暖实现“煤改电”。有引黄工程南干线头马营村出水口,以24m³/秒出水量注入汾河,润泽三晋大地,建有头马营村出水口湿地公园、蒯屯关湿地公园、宁化湿地公园、坝门口湿地公园及汾河化北屯段淤地坝。



社会事业




教育方面,1987年,宁化镇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98年起,联校在全县年年排名第一。现有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4所。2022-2024年,连续三年被宁武县委、县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乡镇”。

卫生方面,现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8个,床位20支,配有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常规设备。 

文体方面,现有文化活动中心场所,文化基础硬件设备及活动健身设施全覆盖,建有农家书屋。

驻镇单位方面,辖区现有派出所,邮政电信支局1所、农商银行1所、电管站1所、市场监督管理站、税务站等驻镇单位。



宁化古城




宁化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建于南北魏时期,兴于隋、唐,盛于宋、元。东倚大山,西临汾河,自南向北,两面群山连绵,隘口夹在东西两山间,城墙与汾河相距不足10米,从古到今从汾河西岸到宁化城之间以索桥相通,主要景点有万佛洞、昌宁公冢庙、关帝庙、回春谷等。

现在宁化古城所保存的古迹,尚有城门、南北瓮城、大段城墙墙体、明代千户所官衙、三孔宋窑、官道、教场、隋代汾阳宫等遗址,以及宋代寺院铺地方砖、宋代火葬罐、明代皇家石棺墓葬,还发现明代一窑已经烧好但未出窑的砖。以上发现和认定,填补了国内宋城遗址中小型宋城的缺项,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近几年在当地发掘处的隋代铺地方砖、宋代火葬罐、明代皇室的石棺墓葬和砖窑遗址中,可知宁化镇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这里自古就是晋西北重要的军事要塞,古称阖峪口,与九牛口(古宁武军口即阳方口)互为犄角之势,素有“南守阖峪、北控九牛”之说。宁化镇以及周边乡镇的村庄,多用关、堡、营、寨、屯等军事术语命名,如剻屯关、新堡、旧堡、立寨、建营(军马营)、屯垦,有相当多的驻屯军。这些村庄及其名称,多数可能是在北宋时期宋辽边界南移于宁武分水岭以及明代设宁武关与宁化军之后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


万佛洞




万佛洞坐落在宁化古城对面、汾河之滨的宁越山上,与古城隔河相望。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代著名高僧和建筑家妙峰主持凿建,堪称明代以来独一无二的石窟造像惊世之作。

宁越山的山体为紫褐色的紫罗石,万佛洞通体依山崖绝壁凿洞而成。主洞前建有月台,长25米,宽11米,主洞口高7.5米、宽8.9米,门两侧雕刻石柱直达洞顶,石柱上雕刻楹联“智海圆充含万象而不遗纤荠;真空方广现森罗而不隐微毫”,横批为“华藏海”,柱两侧雕刻碑碣。洞顶上方设明窗和实窗各两扇,石刻拱券形门楣,阳刻“万佛洞”三个大字。

洞内呈近正方体,东西长10.1米,南北宽9.5米,高9.2米,正中置两根石柱,直径约1米,柱基和顶端与岩石一体,其上绘护法金刚像。洞顶雕刻藻井,上有双龙浮雕图案。四角书“华藏世界”,中部彩绘八卦穹顶。东西两壁绘有“天庭地域图”壁画。洞内正中设佛坛,塑释迦牟尼坐像,高2.8米,右侧塑阿难立像,高3米。

洞内的石壁和石柱上嵌万余尊悬塑小佛,其高均为18厘米,泥塑贴金,栩栩如生。铺天盖地的佛像世界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此外,宁化镇还有市保单位2处、县保单位7处。2021年,宁化村成功创建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22年,宁化村入选全国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宁化村入选第六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宁化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特殊的关城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关城遗产,成为了一座遗存北魏、隋、唐、宋、北汉、金、元、明、清历史文物特别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阴流转间,曾经的那些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古城上方的明月,应该依然记得边关将士守卫家园的忠勇之心和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历经1500多年风雨的宁化古城迎来活化、重现生机,游客如织、店铺新开,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她的前世今生。而宁化镇也因为宁化古城,由化北屯乡改为了更具当地属性的名字。在这里,人们可以脚踩青石、手摸古砖,信步穿行在大街小巷,走过瓮城的城门,穿越历史的时空;可以沿着店铺,品一壶毛健茶、吃一锅炖羊肉、尝一口老黑酱、闻一下胡麻油,爱上莜面、蕨菜、山蘑、陈醋的别样味道;可以与树下乘凉的村民交谈,聆听过去的故事,感受“城内烟火人间、城外种瓜耕田”的当下生活。

也许,历史从未走远,就在那些目之所及的遗址中,就在你我即将奔赴的春天里……

作者简介


刘强,山西宁武人,90后,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系宁武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临汾分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忻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忻州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宁武县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宁武县芦芽文学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曾从事新闻工作8年,现供职于山西宁武大运华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爱好歌词、诗歌、散文创作,各类作品总计50万字。著有歌词集《春华秋实》,现代诗集《微醺的月光》。

编委会主任:付彦云

编委会副主任:刘二龙 刘强

本期审核:田磊

联系我们:NW20192020(微信)


宁武作家
种一粒作家的种子在梦里,种一份作家的情结在心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