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逢九之年/刘强

文摘   2025-01-28 08:40   山西  


逢九之年

刘强


时间好不经用,如同按下了快进键,抬眼又是年关。年关时刻,总是适合回忆、适合总结,回忆往日今时的人和事,总结过去一年的人和事。

过了今晚,我就36岁了,按照民俗文化,按照民间说法,36岁是逢九之年。

我最开始意识到自己即将36岁,是在三个月前,就那么一念之间。我进而意识到,36岁,岂不是还要逢九?

36岁,是人生的第四个逢九,我不禁开始回想自己前三个逢九之年。第一个逢九,我9岁,应该在读小学二年级,处于儿童时期,那时日子很慢、作业不多,满是快乐;第二个逢九,我18岁,应该在读高中一年级,从法律上来说成了一个成年人,最主要的事情还是按部就班地念书;第三个逢九,我27岁,已经进入社会三年,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思考人生方向;今天,即将迈入第四个逢九,已经人到中年,明显感觉精力不如以往、压力越来越大。

前不久,在视频号上刷到一个视频,文案是这样的:“从26岁到35岁的十年,其实不是十年,而是一生,这中间包含房子车子家庭事业,所以千万别混日子。”从26岁到35岁的十年,差不多就是第三个逢九阶段,对我而言,这个阶段其实进步很快、收获很多。在我的书架上,有厚厚一叠“大红本”,抛开毕业证、结婚证不说,有荣誉证书20本、结业证书3本、收藏证书4本。其中,荣誉证书包含志愿服务类8本、文学类11本、摄影类1本、朗诵类1本,同时还有两个奖杯。还有会员证,不在一起放着,估计也有15个以上。一个会员证对应一个身份,涵盖旅游摄影、志愿服务、见义勇为、文学创作等多个方面

人到中年,更加感慨时间。以前我对时间的概念,只在于时间过得快;但是最近有感于时间,专门花时间审视时间,却更加感慨时间,想要抓住每一个瞬间。从1997年步入小学,到2013年大学毕业,我走过十七年的学习生涯;从2013年成为记者,到2024年身兼数职,我又走过十二年的工作生涯。可是,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几年?曾经,我觉得四十岁离自己很遥远,没曾想不知不觉就渐近了,恍然间,我已36岁了。也许有单位、有工作、有职业的人注定忙碌,尤其像我,单位和家庭、工作和生活、职业和爱好相互交叉,早出晚归,分身乏术,家成了睡一觉就走的宾馆,家人成了陪一下就走的称呼。试问,又有谁真的能“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人到中年,更加看开人生。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该干的事情。我也说不清楚36岁意味着什么,但我已经懂得什么是好的规划、什么是好的圈子、什么是努力的重点、什么是追求的方向。以前,我很相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所以前五六年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求得一幅字“天道酬勤”,就挂在书架对面。现在,我更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倘若再有合适机会,我希望能再求得一幅字,上书“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顺其自然,是看清很多事情、然后看轻很多事情后才有的从容。也许,以后还要面对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我始终坚持做好自己,问心无愧。我不喜欢明争暗斗、阳奉阴违,身累可以、心累不行,毕竟一个人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人到中年,更加注重健康人到了一定年龄,不服老不行,不养生也不行。也许一个人觉得自己老了,就是从觉得自己需要养生开始的。养生,以前觉得是中年人的事,而现在身边的人也跟着注重养生了,吃饭少盐少糖少油少辣,不再暴饮暴食。总被人们说是没有精气神的我,也开始意识到健康才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去年拿到体检结果,让我更加担心熬夜写东西、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我也因此增加了锻炼频率,改善了饮食结构,以保持身材合理、提高身体素质。我从2023年开始,就给自己定了日行5000步的目标,每天只要达标,手表(手环)就会提醒,满满的成就感,我也会继续坚持下去。

人到中年,更加集中精力。人生苦短,减去咿呀学语的婴幼时期、青涩懵懂的学生时期,以及怡然自得的退休时期,真正用来干事创业的时间,其实只有三十来年。前期,我已经辗转了一些岗位,增长了一些见识,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但我知道,以后还会有许多磨砺、许多挑战,我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积蓄能量,集中精神,才能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同时,我也要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寻求“最大公约数”,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和媳妇相互扶持现在、共同经营未来,照顾年迈的父亲,承担养育和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人生多有变数,何况逢九之年。尽管逢九的概念缺乏科学依据,更多是基于心理安慰和民俗文化,但小心一点总没有错。媳妇已经给我买了红背心、红内裤,朋友也盛情地送我一条皮裤带,安顿我接下来的这一年要谨慎行事、多做善事。

岁月如梭,梭梭串联上一年的过往;光阴似箭,箭箭直指下一年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献词中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我也坚信,心思花在哪里,时间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其实人与企业一样,多一条发展路径就等于多一条腿走路,就能更加具有抵御风险能力和转型发展潜力,就能更加蹄疾步稳。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将继续提升自我认知,做一个“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开拓创新、协调跨越”的斜杠青年,更坚定地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

作者简介


刘强,山西宁武人,90后,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系宁武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临汾分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忻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忻州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宁武县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宁武县芦芽文学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曾从事新闻工作8年,现供职于山西宁武大运华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爱好歌词、诗歌、散文创作,各类作品总计50万字。著有歌词集《春华秋实》,现代诗集《微醺的月光》。

编委会主任:付彦云

编委会副主任:刘二龙 刘强

本期审核:杜鹃

联系我们:NW20192020(微信)


宁武作家
种一粒作家的种子在梦里,种一份作家的情结在心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