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呼兰城守尉——博罗那

民生   2024-09-15 12:48   黑龙江  

博罗那,生于康熙年间,卒年不详,满洲札(扎)库塔氏。其始祖舒通阿,原籍吉林,因跟从皇帝入关而立有战功。博罗那先后任职黑龙江衙门主事、索伦正黄旗副总管,署理正白旗副总管、呼兰首任城守尉、平叛四川金川叛乱领兵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其官至正二品,居官期间政绩斐然,备受百姓拥戴。

一、雍正钦命赴索伦

雍正九年十二月初九日,雍正帝胤禛签署《为齐齐哈尔将军衙门主事博罗那乘驿进京引见事》。雍正十年(1732年),奉雍正帝谕旨,由布特哈索伦、达斡尔、巴尔虎、鄂伦春内抽选3000名壮丁,移驻到呼伦贝尔地区,‍组建八旗,通称索伦八旗,共设五十佐,并分左右两翼,每翼各设总管一名,‍每旗设副总管一名。索伦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总管达巴哈驻于该旗,总管衙门设在伊敏河左岸称南屯(今鄂温克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索伦左翼沿俄罗斯边界游牧,以起到防范俄罗斯的作用。索伦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总管博尔本察驻于正黄旗,总管衙门设在西屯(今海拉尔区西山机场附近)。索伦右翼在喀尔咯河(即哈拉哈河)一带游牧。镶黄旗、正黄旗下设七佐,其余六旗皆为六佐,每佐设佐领一人,骁骑校一人,领催六人,披甲五十四人。另每翼设笔帖式一员,协助总管处理文案。

当时移驻呼伦贝尔的官兵基本上都来自于布特哈,但是比较特殊的是,有两名官员是由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委派的,其中一名安插在索伦旗委任副总管,一名安插在镶红旗巴尔虎佐领之中。雍正十年四月二十一日,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向雍正帝奏请“钦命黑龙江衙门主事博罗那,委以索伦副总管缺,相应亦将博罗那补放此增添副总管缺,……钦派兼归察哈尔旗之巴尔虎蓝翎莫绰依管代操练此巴尔虎兵,相应将莫绰依解送达里冈爱牧群牲畜人员一起遣往,以补放添设之佐领缺,管理巴尔虎佐领事务。”后经雍正帝准奏,博罗那任“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之一的索伦右翼正黄旗满洲副总管(正三品)。当时之所以这样安排,是雍正帝为了监视控制索伦八旗其他部族,将索伦八旗之事务置于满洲人的监督管理之下。博罗那任职的正黄旗下设佐领7人,其中有1名佐领为达斡尔族,‍1名佐领为索伦人;骁骑校7人,笔帖式1人,领催、披甲420人,已及比丁之西丹73人,未及比丁之西丹40人,兵丁共计549人。索伦八旗官员每年给予半饷,只获得相同品级官员俸禄的一半,兵丁每月饷银一两。之后,博罗那署理(代理)正白旗副总管。

二、奉命任职呼兰城

清代的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人烟稀少,西临蒙古,东接朝鲜,南抵长城,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这里不仅是满洲人发祥的“龙兴之地”,而且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呼兰,出自满语,为“烟囱”之意,最早因流经境内的呼兰河而得此名。呼兰地处东北北部之黑龙江地区的南部,毗连吉林,土地肥沃,山林茂密,河流纵横,松花江、布雅密河、通肯河盛产东珠,蒙古尔山、青山、黑山皆产人参。所以,自清初开始,呼兰地区就被清政府列为封禁之地。为了抵御沙俄的入侵,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将军初设之际,即在呼兰河设卡伦8处,以稽查偷盗之人,保障参珠之贡,这也是“呼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官书。卡兵每年三月到防,‍入秋天气渐寒后撤回,卡兵不在时也有偷采参珠之人。

雍正十年(1732年),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奏呈《呼兰地区禁挖人参事折》。同年(1732年)二月十八日,大学士鄂尔泰奏呈《议覆卓尔海所奏呼兰地区禁挖人参事折》。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前一等侍卫叶珠奏请在呼兰河设兵500人,以稽查盗采,雍正帝令军机处议奏,军机处赞同了叶珠的奏请。于是,雍正帝令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亦有译为“卓里海”)与宁古塔将军杜赉在呼兰河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是否有必要设城驻防;二是如设驻防,应如何设置。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与吉林将军杜赉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有必要设置驻防,并请在呼兰河与松花江汇合口的东北角设置呼兰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八日,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奏呈《会同宁古塔将军杜赉查看呼兰河北岸古纳地方驻防兵丁及修造城堡设卡等情折》。关于呼兰城驻防的官兵调遣问题,兵部同两位将军协商后,做出了详细提案,并由卓尔海将军向雍正帝奏请,奏请很快得到了雍正帝的许可。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奏准的甲辰条奏称:“办理军机大臣等议覆:署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奏言,湖(呼)兰河地方,前经议设卡伦八处,但因秋寒暂撤,所有偷采人参之弊,难于查察。请于伯都纳打牲瓜尔察,挑兵一百八十名,齐齐哈尔城旧兵内挑选三百二十名,驻劄(扎)其地。编设佐领八个。每佐领设佐领、骁骑校各一员,领催各六名;并补放城守尉一员,副总管二员。令其统理,执掌关防;并添设笔帖式二员。应如所请,从之。”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黑龙江将军咨文兵部,请设呼兰城守尉,补放佐领、骁骑校等官。之后,兵部给黑龙江将军衙门的咨文称“官员全部从黑龙江将军与吉林将军辖下的八旗中遴选,二位将军进行选拣后报送兵部,被选中人员到京师各自所属旗分接受检验,经上奏许可后方可履职”。从后来乾隆元年(1736年)黑龙江将军给兵部的咨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吉林和黑龙江两地拣选官兵的情况。其咨文称“钦遵上谕,由黑龙江、宁古塔所属地方新移驻呼兰地方之满洲、达呼尔、巴尔虎、汉军、瓜尔察五百兵丁,始编入牛录,俱照八旗之色……故城守尉缺,将臣属下署正白旗副管之总管博罗那拟正,将着署镶黄旗之佐领副管欧岱拟正;将着正蓝旗佐领法勒哈拟正……”。后经雍正帝奏准,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七日,呼兰城守尉博罗那到呼兰任所接任视事”,其官三品,为呼兰地区第一任最高的军政长官。

三、建设署宅和旗营

呼兰城守尉衙门辖区东至松黑两江交汇处,西届蒙藩杜尔布特旗、郭尔罗斯后旗,南滨松花江与吉林接,北穷呼兰,通肯屯河各源至内兴安岭与黑龙江城、布特哈城接,西北至恒升堡与齐齐哈尔接。东西相距约七百公里,南北相距约二百五十公里。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呼兰、巴彦、木兰、通河、兰西、汤原、鹤岗、绥化、庆安、绥棱、海伦、铁力、伊春、‍望奎、绥滨等市县区,以及北安通北、青冈柞树岗、肇东五站、哈尔滨江北、‍依兰江北、萝北都鲁河流域等地,面积约九万平方公里。

由于清初保障“参山珠河”的缘故,呼兰地区长期封禁,呼兰城守尉初设之时,呼兰属苍凉边塞,荒无人烟。博罗那任职呼兰城守尉后,经黑龙江将军奏请清廷,陆续从吉林和黑龙江两地调派官兵和人力,同时他开始在呼兰主持辟建城基,建造廨舍,并设旗营驻防。乾隆元年(1736年),‍博罗那在呼兰城内大街路东修建城守尉衙门公署(原呼兰区第一中学、今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实验学校址),初修大堂五间,前厅五间,左右司办公处各三间,银库二间,大门三间,二门一间,堆房二间,院墙长八十五丈七尺。在大街路西胡同内修建城守尉府(今呼兰区城隍庙址),包括左右配房各三间,门房一间,院墙长七十一丈。城守尉为旗营长官,其下分三司,‍分别为堂司、户司和兵司。城守尉下设副总管2员,佐领8员,骁骑校8员,笔帖式2员。当时共有额兵500名,其中,满洲、索伦(包括达呼尔、巴尔虎)、汉军320名,由齐齐哈尔城移拨,打牲瓜尔察180名由伯都纳城(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北伯都纳古城)捕珠队移拨。500名额兵编为正镶黄、白、红、蓝八旗。乾隆二年(1737年),博罗那又设立仓官、屯官,皆隶属于城守尉。此外,乾隆元年(1736年),博罗那还在呼兰城东南隅修建先农坛,在呼兰城东南呼兰河沿修建观音庙。

四、调遣武器到旗营

博罗那初任呼兰城守尉,从齐齐哈尔移拨的320名八旗兵移驻呼兰时将原来的盔、甲、弓、箭、箭袋、腰刀和枪等兵器都一并带来。但是,从伯都纳抽调的180名打牲瓜尔察兵丁原本没有兵器。另外,补入齐齐哈尔空缺的320名新兵也没有兵器。为此,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上奏,请求配给兵器。于是雍正帝令兵部处理此事。恰好在此前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兵部曾奏请在三姓城(今依兰县)增设步兵1000名,并得到许可。为此,兵部准备了1000套兵器。可是后来此计划被变更为只增设骑兵500名。所以,以前准备好的1000套兵器还剩余许多,都保存在兵部,包括盔甲、弓、箭袋、腰刀各500个,箭25000支,枪250支。于是,兵部将这些兵器调拨给了呼兰的打牲瓜尔察兵和齐齐哈尔的新兵。

五、驻防设置水师营

由于呼兰城西临呼兰河,南临松花江,所以黑龙江将军卓尔海请兵部提供运船两只。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二日,兵部奏请此事,当月二十五日即得到雍正帝许可。运船在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建造,造船所用铁、钉、绳等物品由兵部配给,派大臣前往吉林乌拉,交与专管造船事务的四品官乌西奇负责建造。造船所用木材在乌拉当地采伐调配。渡船建成后,吉林方面将其交给呼兰城守尉博罗那。运船的建造方式与管理方法,完全依照齐齐哈尔在嫩江建造运船的前例执行。乾隆元年(1736年),运船建造完成,呼兰城驻防设置了水师营,设六品委官1名,水手40名[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呼兰设水手44名]。据《呼兰府志》载:“江省水师始于雅克萨城之役,事定后,师船水手专为运粮之用。乾隆以后,由呼兰运粮一、二十万石或数万石,饷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三城,岁以为常。”

六、划定毗邻边界清

因呼兰西部与郭尔罗斯后旗相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初六日,呼兰城守尉博罗那呈文黑龙江将军衙门,称:“呼兰与郭尔罗斯蒙古毗连,我等驻防之地紧邻禁山。若不划定双方边界,调查缉拿恶乱之徒多有难处。查,郭尔罗斯后旗东端Alak Biyoro庄设有卡伦……请以Alak Biyoro庄卡伦为界,边界南端从松花江沿岸之Taktu村起,Alak Biyoro,向北经Tarhun河河源、口口口(原文无法识辨)河源、至Carbadan山粱。这些地方都在呼兰河以西六十、七十里。”博罗那同时向将军衙门提出,从此以后,蒙旗、吉林及齐齐哈尔方面的人员往来于呼兰时,必须携带执照。将军衙门同意了博罗那的提案,并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知会郭尔罗斯后旗。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七日,将军衙门行文郭尔罗斯后旗,重申上面的行文内容,并要求其在边界处设立敖包。在呼兰设置驻防伊始,呼兰与郭尔罗斯后旗间的边界线即被确定下来,这是该旗与呼兰间边界的始创。

七、设立官庄恒积仓

博罗那任城守尉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年(1737年)],呼兰始设官庄,至嘉庆初年,呼兰有官庄51所。加之道光五年(1825年)设立的19所新官庄,呼兰官庄一度达70所。其中,大部分官庄设于博罗那任职城守尉时期。

那苏图于雍正五年(1727年)至七年(1729年)任黑龙江将军,他在任上首先提出“呼兰地土肥沃,水路与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三城相通”,因而“奏设官庄,存贮粮石”,以解决齐、墨、黑三城军粮之不足,但未能实现。雍正十三年(1735年,当时塔尔岱为黑龙江将军,雍正帝给其病假一年,黑龙江将军仍由那苏图署理),再度提出开设呼兰官庄,并确定具体办法:“将奉天开户旗人移屯呼兰设立官庄”,每人“酌借赏米、银两,令往耕种,分年交米还顷”。乾隆二年(1737年)户部《议覆呼兰设立官庄折》称:“黑龙江呼兰地方设立官庄,令盛京将军于八旗户内选能种地壮丁四百名,携家带口,前往开垦。每壮丁一名拨给地六十亩,盖给草房二间。每十丁合编一庄,共设官庄四十所。每十庄设领催一名,共设领催四名管理。由盛京迁移家口,每丁给碾磨银五两,其家口每人给整备行装银二两,沿途各给口粮,拨驿站车辆送至吉林;由吉林拨运粮船,仍给口粮,送至呼兰。初至呼兰,每丁给冬夏衣帽,其家大口每月给粮二斗四升九合,小口半之。每开垦地六亩,给籽种二斗。每庄给牛六头,如有倒毙,动支库银牛价银买补。再,呼兰安驻兵丁各有垦种地亩,不能代官庄人等助垦。于每庄额给牛六头外,各多给牛二头,令全出己力垦种。此牛如有倒毙,毋庸补给。每牛一头,月给牛料粮一石二斗。其家口粮给一年,牛料粮两月,皆停。每丁所授之地,岁纳粗、细粮三十石。第一年免输,第二年交办,第三年全纳。再,委拨官兵采木造屋,每间各给饭银四两。动支库银、仓粮,令该将军等分折归款奏销。俟安插官庄事竣,令盛京将军于八旗开户人内再查有愿往呼兰垦种官地之人,应增设官庄若干,再议具奏。”同年(1736年),在呼兰设立官庄40所,由奉天八旗开户人移垦屯丁400人,此为呼兰设官庄之始。清廷奏准黑龙江将军奏请设屯官一名,主要负责掌管40所官庄屯丁词讼、租赋事宜,每年支付奉银六十两。按照户部的议覆要求,博罗那安置40所官庄兵丁的住房、衣帽、口粮、耕牛、籽种、土地等各项工作,为呼兰土地开垦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呼兰一度获得“满洲谷仓”之美誉。

乾隆元年(1736年),博罗那还于呼兰东南隅呼兰河岸修建恒积仓(今黑龙江省传染病院内),俗称“南仓”,为储积屯粮之场所,后经历朝修建,规模最大时总共建成九十八廒,每廒5间,为当时黑龙江最大粮仓。乾隆二年(1737年),清廷奏准黑龙江将军那苏图奏请设仓官一名,专门负责出纳仓粮之事,该职属于兼差,无奉廉。粮仓粮食主要用于防戍官兵、屯丁和牲畜耕种食用,并接济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三城。此外,博罗那还在呼兰任职期间征收税捐,乾隆元年(1736年)始征当课税,由旗署征收,每家岁输税银二两八钱。乾隆二年(1737年)始征牲畜税,由旗署征收。

八、领兵平定金川乱

据相关史料记载,博罗那曾两次任职呼兰城守尉。据《呼兰府志》记载,博罗那第一次在呼兰任城守尉三年。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初九日,黑龙江将军额尔图《奏请拣选补放呼兰城守尉员缺折》,同年(1738年)由副管乌泰接任呼兰第二任城守尉。第二次任职呼兰城守尉时间不详。

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川金川地区土司发生叛乱。同年九月初八日,乾隆皇帝奏准,“谕军机大臣等,金川至今未灭,朕意欲派京师满兵二千名,东省兵三千名前往。东三省至京辽远,若非豫为备办,恐致临事周章。可传谕东三省将军,各于该管兵丁内,择其人才壮健者,预派一千名候旨。其带领兵丁之大员,盛京著副都统哲库纳;黑龙江著派呼伦贝尔副都统般图(亦译为“帕图”);船厂(吉林旧称)著交与‍永兴(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庚午任吉林将军,乾隆十四年十月辛卯调任湖广总督)酌量,胡(呼)兰城守尉博罗那曾否领兵,可用则用,否则另选曾经‍领兵之员。至京师时,朕另派人带往。一切应行备办之事,即行备办。”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十一日,黑龙江将军傅森呈《奏呼伦贝尔总管般图年老休致请将博罗那补放其缺并率兵出征金川折》。同年(1748年)十月二十五日,京师兵2000名、东北三省兵3000名组成平叛军(其中,吉林所调的1000名官兵由领兵大臣呼兰城守尉博罗那统领),分16批次,每隔5日相继启程入川。后来据军机处奏,黑龙江兵于十一月二十日进库子口,盛京兵已于十月二十三日起程,核算其路程可以一齐至京。‍由于担心一个营部难以驻扎这么多官兵,酌定于德胜门外再立一个营部,其装备粮草都交与相关大臣预先办理,赏赐官兵饭食和起程费。按照旧例,‍满洲人家有出兵者,不参与忧丧公事。于是,乾隆帝上谕:“此次往金川大臣官员、兵丁、子弟免于静安庄值班[静安庄乃孝贤皇后(乾隆帝之结发妻子)陵宫处]。其别项内差行走,或应随驾等俱免以优之。”兵未行,先备马,‍大学士来保奉旨命副都统那木扎尔选在京八旗三千匹官马,护送至山海关,‍待船厂(吉林旧称)、黑龙江兵到了以后再进行更换,每旗各派二员章京、二十名兵丁护送。章京给四匹官马,二名兵丁合给三匹官马,都给钱五十,‍令在山海关等候。户部又派二名司员,每天给每匹马粮料二升,草十斤。博罗那出征金川后,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黑龙江将军傅森呈《奏请将参领哲凌额署理呼兰城守尉折》,接着哲凌额署理(代理)呼兰城守尉。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初六日,黑龙江将军傅尔丹呈《奏请将火器营汉军参领哲凌额补授呼兰城守尉折》,同月,哲凌额正式补授呼兰城守尉。

九、致仕返乡回呼兰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初九日,署理黑龙江将军印务副都统黑雅图呈《奏将呼兰城守尉博罗那补放呼伦贝尔总管折》。同年(1749年)五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奏准,“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般图(亦译为“帕图”)老病休致,以呼兰城守尉博罗那为呼伦贝尔总管,仍兼副都统衔。”当时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官阶正二品,隶属于黑龙江将军。当时其管辖呼伦贝尔地区索伦、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厄鲁特等各旗的兵马,博罗那当时每年奉银130两。同年(1749年)十月初一日,黑龙江将军傅尔丹呈《奏代呼伦贝尔总管博罗那谢赏副都统衔恩折》。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将军绰尔多呈《题为呼伦贝尔总管博罗那老病不能办事请准休致事》。同年(1754年)十月初二日,乾隆帝弘历奏准“协领瑚尔奇著补放呼伦贝尔总管”。

博罗那卸任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后,返回呼兰安家养老,去世后葬于呼兰城北,墓为砖砌,上书“博公墓”,呼兰城内过去的“包家坟”就是其家坟地。博罗那为官政绩被载入清程穆衡撰《金川纪略》、宣统二年(1910年)《呼兰府志》、民国十二年(1923年)《呼伦贝尔志略》、民国十九年(1930年)《呼兰县志》、1990年《呼兰县志》、1992年《黑龙江志稿》等书籍。

由于博、包音近,其后世子孙改为汉姓。博罗那后人多饱学之士,其六世孙乌珍布,字麟书,其独爱文学,手录《小学》《孝经》,日夕研诵之。稍长,爱持儒义理说,工制艺试帖,通《九章》《算术》。其孜孜不倦地劝导乡人以学问取得科第,就像待其子弟一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佐领赴引,赋谢恩诗四十章。其七世孙萨秉阿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呼兰满号廪生,继其父之志,著有《会心语录》《呻吟语选注》等书。其七世孙张兰生(原名包巨魁),生于宣统元年(1909年),先后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1940年7月,在德都县五大连池北朝阳一代联系讷河地方组织,指导龙北地区党的工作时,不幸被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为东北著名抗日将领。民国改元以后,博罗那后世以张、包为氏,张为正姓,包为副姓。其中,后世孙包云路,号“养原老人”,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民国、日伪期间曾任县民众教育馆馆员、校长,解放后多次当选市县人大代表、县政府委员,两次出席省优秀教师大会。其擅长文艺、古典诗词,精研书法,尤以楷、隶两书见长,堪称呼兰一绝,后于1975年在呼兰县去世。博罗那后世子孙还有若干人读书科第,步入仕途,任职局长、处长等职。

(本文根据《清实录》《黑龙江志稿》《呼兰府志》《呼伦贝尔志略》《金川纪事》《呼兰县志》《清代呼兰建制沿革研究》《呼兰文史资料(第二辑)》等有关资料整理而成。作者:李远发,1976年4月生于呼兰,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曾在呼兰教育和司法系统工作,后于呼兰区委办、利民开发区管委会、哈尔滨市委改革办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现任道里区委办副科级干部。业余时间爱好读书,喜欢文学、历史、戏曲艺术,乐于地方史志研究,著有《铁骨红心李桂林》《碧血丹心抗日英烈梁文洲》。为政协呼兰区第二届委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呼兰区萧乡诗社社员)


萧乡文学社
原《呼兰之声》更名为《萧乡文学社》!视频号《萧乡文学》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