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你的同事有可能不是“人”。
最近,国内首个AI程序员——通义灵码入职阿里云,专属工号AI001,工牌上的照片是穿着紫色卫衣的机器人大头照,活泼可爱,它在阿里云内部开发环节担任代码助理角色,辅助人类工程师们进行代码开发,工作节奏是7×24随叫随到。
在通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来时,软件产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软件发展新趋势,浙江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省份,需精准把握软件产业发展新动向,直面挑战,重点抓好软件与人工智能、硬件、工业及产业生态四大融合点,助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软件产业“四化”新趋势
生产智能化是技术发展方向。人工智能、AI大模型逐渐深度融入软件生产过程的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测试、运维、项目管理等各环节,为软件工程全生命周期流程带来革新,推动整个软件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企业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编程进行智能代码生成和代码注释等,做到低代码甚至无代码开发,可以让程序员从大量重复性任务中解放出来,过渡到更高级的任务和更具创造性的工作领域,也可以让一线业务人员通过拖拽甚至更新交互方式直接参与到程序编写,最终提升软件产业本身开发方式的创新。通义灵码作为国内最受欢迎的AI编程工具,熟练掌握200多种编程语言,下载量已超200万,可帮助程序员提升开发效率超10%。
软硬件一体化是核心产品形态。未来新产品不断涌现,比如AI手机、AI电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产品天然具有智能软硬件结合的特点,硬件部分会面临高度同质化的问题,更为灵活、创新、与硬件完美结合的软件竞争更为重要。软件产品未来会从嵌入智能走向原生智能,AI框架将成为软件的基础架构,产品智能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微软近期在开发者大会上一次性发布60多款新产品,全部与AI相关,发布的Copilot+PC将AI功能直接集成到windows操作系统,颠覆了传统PC形态。苹果、三星、华为、小米、VIVO、OPPO等国内外手机厂商争相将大模型部署到端侧,手机用户们开始期待一款真正的“AI手机”的到来。
赋能实体化是产业升级路径。软件赋能不再局限于服务消费互联网的流量变现,而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推手。工业软件作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发展工业的超级工具,正成为工业智能制造的核心。与消费互联网不同,消费互联网以“做一米深、一百米宽”的方式横向拓展,工业互联网因为每个细分行业、产品、工艺、知识等复杂多样,则以“做一米宽、一百米深”的方式纵向推进。目前AI大模型开始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环节落地,例如万事利丝绸行业花型大模型可实现个性化定制丝绸产品72小时交付,惠利玛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打造鞋业“AIGC创意设计”大模型向中小鞋革企业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
生态开源化是主要发展模式。软件产业生态正朝着开放合作的方向演进。跨界融合成为常态,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技术共享与业务协同愈发频繁,开放的生态系统鼓励了更多的创新和协作。以开源模式为主导的技术路线在全球软件领域影响力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软件基础框架、底层产品、开放平台采用开源架构,“开源决定软件的未来”逐渐成为共识。开源是软件的必经之路,目前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都在使用开源软件。据Gartner等国际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99%的商业软件含有开源代码,而75%的商业软件直接由开源代码构建而成。谷歌的TensorFlow、百度的飞桨等AI框架,Meta的LLaMA 3、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等AI大模型,都是开源的典型代表。
浙江软件“金名片”面临的挑战
浙江软件业起步较早。1985年首次将“软件”写入全省电子工业工作重点,软件产业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发展,浙江省软件业已形成以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生态,成为重要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居全国第一阵营,2023年全省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收1.3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4。然而受国际竞争和市场大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浙江软件业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面临产业营收增速下降的困扰。特别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下,浙江建立的先发优势逐渐缩小。浙江要深入剖析面临的挑战,积极寻求对策,持续擦亮软件这张“金名片”的成色。
人工智能优势不明显。根据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总体评价指数,浙江位列第一梯队,落后北京、广东和上海,在学术生态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AI大学数、论文数不足。对比北京中关村国家实验室、上海浦江国家实验室、深圳鹏城国家实验室,浙江缺乏国家级的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在AI的原创性方面有所欠缺。在AI大模型领域,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模型中北京、上海、广东占据八成,浙江位居第四,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算力产业如AI芯片等关键环节还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和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差距。
整体产业硬件不强壮。浙江在电子商务、云计算、数字安防、数字金融、城市大脑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但是在硬件制造上和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仍有差距,产业存在“软强硬弱”的现象。广东是智能手机、电子计算机生产第一大省,手机、计算机制造环节复杂、硬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庞大的软硬件产业集群,同时给新兴的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产业布局考虑,硬件生产制造的粘性更强,浙江在考虑如何引入硬件产业方面需要主动加码,让未来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产业在浙深入扎根。
软件赋能工业不深入。工业企业转型动力不足,部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数字化意识薄弱,短期对新技术的投入更关注直接的财务回报,对新技术特别是AI技术的落地意识不强。许多工业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各部分业务环节数字化普及率差异较大,浙江全省工业企业办公、财税和人事数字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而计划排程、销售、采购数字化普及率不到10%。工业大模型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外观设计、企业知识管理与问答类等场景先行落地,而在对精度准确性要求高的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工业大模型在成本、效率、可靠性上还有待提升。
开源文化普及不广泛。浙江省对开源有系统性认识的主要集中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网易等个别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内部设立开源管理办公室(OSPO),专业合规地运营开源,并在开源社区贡献代码、资源和经验。然而,大多数企业尚未充分理解和运用开源所蕴含的开放协作共享发展模式,普遍存在“拿来用的多、贡献出的少”等问题,缺乏为开源贡献的意识,开源文化仍需要加强普及。国际性、全国性开源会议在浙举办的不多,在开放合作扩大国际化影响力等开源文化氛围营造方面仍需加强。
构建软件产业新优势
抓好人工智能和软件的融。要将人工智能与软件开发无缝融合,抢抓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的AI融合软件产品。浙江省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人工智能发展,从算力、模型、数据等方面一体化协同推进。算力方面,围绕自主可控,以智能计算为主攻方向,突破“卡脖子”软硬件技术,打造从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到算力服务兼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算力产业链;坚持“全省一盘棋”,适当提前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算力基础设施,通过云服务、算力调度等方式综合提升算力利用效率,加快构建新型算力体系、打造算力产业高地。模型方面,聚力攻坚通用大模型、争取早日实现对全球顶尖水平的赶超,支持垂直行业模型百花齐放;在模型备案、中试验证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模型开发成本;在模型评测以及软件评测方面,将人工智能列为测评的重要依据。数据方面,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授权运营机制,支持垂直行业语料库开源开放,鼓励第三方机构进行数据治理和安全防护,建成高质量开放公共数据集、行业数据集、科研数据集。
抓好软件和硬件的融。未来新的智能产品天然具有软硬件一体化的属性,要深度协同融合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芯片、物理硬件,充分适配软硬件,兼顾软件的灵活性和硬件的高性能,打造新的爆款产品。大力布局发展AI手机、AI电脑、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使软件性能大幅度提升,硬件性能也需要相辅相成,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如何将感知、认知、决策、控制等软件算法与传感、机械、材料等硬件系统有机融合,形成整体性能达到最优的软硬件一体化综合系统。浙江应招商引资与内生投资并举,大力引入和培育硬件龙头企业,积极发挥本地软件企业优势,工程化推进“技术—产品—标准—场景”联动迭代,共同建立完善软件硬件互促共进的具有韧性的产业链,在AI的浪潮下抓住新爆品和颠覆性产品的机遇。鼓励企业在新产品、新生态上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工作,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积极承办国家和国际会议论坛,深化国内外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抓好软件和工业的融。要全力支持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水平提升,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软件的赋能作用,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在工业领域的探索,推动AI技术和AI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浙江省应加速推进“三个全覆盖”,推进规上企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同时全面推进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利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会,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精准实时的数据采集互联体系。以通用人工智能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利用通用人工智能强大的泛化能力以及跨领域应用能力,通过模型即服务MaaS形式融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和特定工业场景推动工业软件专业化开发,打造更加智能的工业解决方案;以低成本、轻量化的工业互联网赋能行业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和数字化转型成本。加快研究制订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行动方案,针对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进行分类赋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以实际应用场景落地为牵引带动智能软件产品开发和模型变现,对典型案例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抓好软件产业生态的融。要以开源开放的方式支持软件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和产业资源共享,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结合推进。线上可以加快推进开源体系建设,部署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开源项目,推进软件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联盟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大力普及开源文化,积极开展“开源校园行”等活动、鼓励高校将开源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组织更多学生开发者加入到开源生态的建设当中,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式、协作式、国际化开源生态。线下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通过软件产业平台、特色化园区集聚软件企业、软件人才,做好软件产业的底盘支撑。依托“名城名园”加大软件产业载体建设,支持杭州城西科创软件园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持续提升杭州打造国际级软件名城能级;支持宁波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支持温州加大数商生态培育力度;支持嘉兴加快打造长三角软件交付基地。加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实践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精尖缺”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中心;本文刊发于2024年第7期《信息化建设》杂志)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