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不断探索前行。浙江模式、浙江路径、浙江经验,既是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金名片,更承载着数字经济发展探路先锋的使命。《信息化建设》杂志“数字经济:透过浙江看世界”栏目,旨在通过选取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典型人物、代表企业、示范区域等,多维度挖掘和展现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特色和经验,供广大读者点评指正、参考借鉴。同时欢迎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实践、有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参与分享,助力数字经济发展道路上“共同富裕”!
投稿联系:13588463507;
投稿地址:szjjlhh@126.com
1994 年,一条 64K 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第 77 个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30 年,一条网线改变中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我们逐渐从“追逐者”走向“参与者”,今天成为“推动者”。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桐乡,更是这条“进阶之路”的有力见证者。
一路向东的长江水,在太湖附近抖落一身泥沙,沉积出一片平均海拔不到三米的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深处腹地的桐乡自古物产丰饶,是江南鱼米乡的典型代表。
但今天再提桐乡,鲜少会再有人将农业大县的标签放在首位,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互联网等关键词。
转变主要靠数字经济引领和实体经济支撑,这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桐乡主动之为。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十个年头,“数字浙江”应时而生。2003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前瞻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的战略部署,并将其纳入“八八战略”。
桐乡扎实的第一产业基础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仿佛一块“试验田”,为数字浙江的实践提供了最适合的土壤。
每年秋播是农忙的“分水岭”。在桐乡最具规模的数字化育秧工厂安信种苗基地内,上百万株秋季甜瓜秧苗正打包运往全国各地。
作为桐乡首家引进的种苗培育上市企业,安信数字化育秧工厂通过物联网、数字种苗管理、自动循环温室、环境风能等多元化数控智能平台,打造了闭环管理的种苗培育数字工厂,有效解决了高温季难于培育秧苗的壁垒。“以前一个温室大棚 300 万株种苗的育苗管护,大概要近 50 个人,现在 1 个人就够了。”在瓜农陈大爷看来,“种了半辈子地,终于有人(智能化设备)抢着干了!”
近年来,桐乡坚持把种业振兴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推动种苗生产向集约化、自动化、数字化迈进,培育了安信种苗、中科康成两大数字育苗工厂为代表的未来农场。通过农业自动化,劳动力投入降低 80% 以上、农资能耗节省 50% 以上。
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一步步从“汗水农业”走向了“智慧农业”。
深刻的变革,不仅发生在第一产业的“蔬菜大棚”里,桐乡的第二、三产业革新更为鲜明。
一千多台“新员工”敏捷地张开臂膀,有的快速准确地搬运货物,有的灵活地进行分拣,在桐乡巨石未来工厂内,高大的“机器人们”彼此分工有别,井然有序……
从产能不足 200 吨的作坊式小厂,到拥有全球超四分之一市场份额的玻纤制造商,中国巨石不仅是玻纤行业“隐形冠军”,其企业发展史也是桐乡产业跃迁的微缩史。
1972 年,工人张毓强几经周折,从江西九江拉回一台旧拉丝机,带领濒临闭门的集体企业桐乡石门东风布厂进入了玻纤领域,桐乡由此打开了玻纤产业的发展新局。1993 年,桐乡撤县设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全方位的变革,昔日的作坊式小厂摇身一变成立巨石集团,建成了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池窑,成就了我国玻纤工业史上零的突破。
此后,像巨石这样的桐乡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催生了桐昆、新凤鸣、新澳纺织这样的全球龙头,构造了玻纤、桑蚕丝、化纤丝和纺织服装“三丝一纺”的产业格局,成为桐乡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桐企们在“数字浙江”的引领下保持同频共振的同时,也反哺了桐乡现代化新城的进阶。
凤凰湖,不仅是一片风光旖旎的湖泊,更是桐乡的 CBD。沿着步道的尽头是桐乡 12 家总部企业的所在地,也是桐乡打造总部经济的“大本营”。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727 平方公里的桐乡跑出了 10 家上市公司,这在全国的县域城市中名列前茅。
比如,玻纤产能连续 15 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巨石集团;全球规模最大、装备最全、技术最优的风电基材制造商——振石集团;全球涤纶长丝产能世界第一的桐昆集团和新凤鸣集团;锂电正极材料总量与钴新材料居世界第一的华友钴业……他们既是桐乡传统产业的大梁,又是桐乡借助智能化和互联网,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
根据《2023 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 年桐乡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已达到275 亿元,产业格局实现了从“三丝一纺”到“三智一网”的过渡。
位于乌镇一栋三层楼高的玻璃房子内,一台台堆叠起来的超级计算机,正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这是浙江首个国家超算中心——“乌镇之光”。在这里,每秒能进行 18 亿亿次的计算,相当于全国 14 亿人一起努力,每人每秒进行 1 次运算,也要不眠不休连续算上 4 年,而“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仅需 1 秒钟就能完成。
自 2014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以来,桐乡充分释放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溢出效应,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桐乡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
“从‘三根丝’到‘三智一网’,桐乡市立足‘1+ 3 + 1 + X’产业发展格局,紧盯智能汽车、智能计算、智能传感和工业互联网重点方向,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链。”桐乡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触网”十年之际,全球首个互联网科技馆在桐乡惊艳亮相,助推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桐乡与杭州、德清合体入选国家级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构建“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累计培育创建 12 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3 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建设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的县级市……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