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角落———两位老人的故事

文摘   2024-12-26 07:22   云南  

     因为做志愿者,我有机会多次去老小区,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两位老人,听完他们的人生故事,心中波澜起伏,故也想把他们的故事也讲给大家听。


角落里的花


     冬天的早晨,我们几位同事要去一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小区做志愿者。

     小区里住的多是某厂的退休老人,因为没有物业,停车房里的车停得歪歪扭扭,小区里到处是杂草。高大的橡皮树、小叶榕树下落叶成堆,加上前一周连绵的雨,落叶散发着霉烂的味道……大家戴着口罩低头清理垃圾,我们找来小推车,一车一车把落叶运去垃圾房。

     清理到小区最靠里的一个角落时,大家被眼前的情景惊到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眼前一排嫩绿的连翘树将这个角落和其它区域隔开了。停车位边铺满了土,土上栽满了凤仙花,一朵朵花开得正好,七八个粉嫩的花瓣攒在一起,小碗一样,花呗很是漂亮,空气里有淡淡花香。一旁的小叶榕树上吊着一个简陋的秋千,我们猜可能是某位老人为孙儿们准备的,秋千架上一定有过很多欢笑。这个区域刚好在小区端头,单元房和围墙间还有一小块空地,空地上摆着一排排花盆,盆里种着豆腐菜、葱、小白菜,豆腐菜肥厚的叶片,胖胖的,黑色的果实,像谁的黑珍珠项链掉落其间。大家解开口罩,翕动鼻翼,呼吸芬芳。我想起朋友璇儿的话:“同样的条件,有人就能把环境打理好,这种人无论现实多困顿都困不住他。”我猜这个角落的主人一定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只可惜今天我们无缘相见。


       一个月后,我们再次被安排到这个小区做志愿者,大家正认真清理落叶时,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朝角落走去。老人只有一条腿,空荡荡的裤子挽成一个结,随着她的脚步前后摇晃,晃得人心疼。风吹起老人耳旁花白的头发,眼神坚定,不见一丝悲戚。

      只见她走到凤仙花旁,先将拐杖靠在树上,再倚着树蹲下,拿上喷壶给花浇水。浇好水后,又扶着树慢慢站起来,再挪到秋千架旁,一只手用拐杖驻地,另一只手拉着秋千绳,将屁股挪上秋千板。我在心里为她喊着“加油”,经过好一番折腾,她终于坐上了秋千架。她再用拐杖驻地,身体往后,借着拐杖的力将秋千荡了起来。刚跃升过楼顶的阳光洒在她身上,她微微地笑着。

      “大妈,你又穿新衣服啦!”有邻居和她打招呼。

     “没有,这件衣服上周就买了,干家务时就脱下来,出门时才穿。”我这才注意到老人今天穿了件淡紫色的羽绒服,那种紫是年轻人喜欢的颜色,穿在她身上有种柔和的美。

    “你今天没去干活?”

    “今天我放假。”

     “工资涨了没?”

    “看他们也不容易,我就没提。”聊着,邻居走远了。

……

    “大妈,你这儿又漂亮又温馨……”我夸老人会生活,老人随即打开了话匣子。

     “凤仙花,是我干活的那家孙女送的,随手种在地上就长出来了,怪好看的,就越栽越多了……”


      原来多年前,车祸碾断了她的腿,接着丈夫生病去世,她一个人艰难地把女儿带大。女儿出嫁后,她闲不住,又找了个工作——帮两位老人煮饭,每月有两千多块的收入。“因为有工作,偶尔我也奢侈一把,买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出门时穿。我运气好,遇到的这两位老人也不要求我住家,白天去帮她们买菜做饭,晚上回来,顺便拾掇一下门口这片小空地。”她感恩地说。

     “你腿脚不方便,还去工作,累吗?”

    “不累,两位老人需要人帮;我需要一份工作,安排的挺好。刚开始,我很怕去买菜,后来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去市场也方便,回家也方便。诺,我的车就停在那边儿。”顺着老人的手,我们看见了一辆干干净净的三轮车,车斗除了装东西,还装着老人的生活。

    “秋千是为外孙们准备的吧?”

    “他们看不上这简陋的架子。是我从小喜欢荡秋千,就花了几百块钱找人帮搭的。每天下班回来都荡一下,无论那天过得咋样,秋千飞起来,烦恼也飞了……”听着老人的话,我心里升起了团团暖意。在粉色的凤仙花守候的秋千架前,我实在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不如意。

      清理完杂物,我们走出了那个老小区,老人用力爬上秋千架的背影一直在我心里来回地荡。



生活的角落


     因为阴了几天,突然放晴的冬天早上显得有些冷,我和搭档在小区里捡拾烟头和白色垃圾,突然一阵悠扬的葫芦丝声拴住了我们的脚步,在一个半封闭的单元楼前,一位老人正对着一棵粉色三角梅演奏葫芦丝。阳光洒在她身上,诗意而温馨。

           (惠风和畅实拍)

    一曲末了,我和搭档问:“大妈,我们能进来和你坐会儿吗?”

    “快来,快来,从那边绕路进来。”老人朝栏杆外的我俩招手。

     老人的房子在小区最里面,门开在房子背后,我们要绕过整个单元才能到她家。去她家的路上栽满了各种植物。龙须树和幸福树树叶上泛着光,在一墙之外就是大路的环境里,花叶枝上没有一丝灰尘,老人应该花了很多时间打理。大丽花、玫瑰花、三角梅开得一样灿烂又各具姿态。多肉,肉嘟嘟的叶片上不知谁给它们涂了一层胭脂,气色特别好。最特别的是花盆——洗衣液的罐子、装油的桶、泡沫箱,掉了瓷的瓷盆,因为植物长得太好了,这些朴素的花盆也显得雅致起来。

    “来,这边坐。”老人搬来小方凳招呼我们坐下。

     “大妈,你和谁学的葫芦丝?”

    “从网上买回葫芦丝,上面有教程,我自己摸索着学,吹得不好,你们凑合听。”

    “对我们来说已是演奏级的水平了,你学习能力真强,我无数次想要学一种乐器,每次都没超过三天就放弃了。”栏杆外另一位同样被音乐吸引的中年人夸赞道。

     “人,总得爱点什么,这日子才好过呀。我没啥爱好,就喜欢栽栽花草,你们看到的这些都是我栽的,门前那棵枇杷树和我孙子同岁,都22啦。栽完花就琢磨一下乐器,因为乐器我交得不少朋友,经常有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来和我聊天。”

    “除了葫芦丝,你还会啥?”我的搭档好奇地问。

   “笛子、二胡、三弦、口琴都会一点儿,都是自己琢磨的,不是很精通。”老人说完,又进屋拿来笛子和三弦,分别为我们吹奏了《外婆的澎湖湾》《大海啊故乡》等多首乐曲,在音乐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老人眼里的大海和故乡。


   “大妈,你年轻时做什么工作的?”

    “我是河北下放的知青,来云南就住下了。结婚后,我一直在工厂里当搬运工,后来自学管账,43岁,扛不动包了,主动要求去调工作,后来到了XX部办公室。退休那年,我大儿子下岗,他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摔盆砸碗。我就领着他做服装生意,我们先去广州进货,回来后,大儿子和他爸去周边的寨子赶街摆地摊卖衣服,羊街、草坝、鸡街都去过。我在开远几个农贸市场摆地摊,东城西城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晴天晒得干焦焦的,冷天又冻得缩手缩脚的,但是生意还不错。后来我大儿子开了服装店,我不服气也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好时我一天可以卖好多衣服,赚几百块钱没问题。儿子对我佩服得不行,后来再也没说过苦……”老人满脸的骄傲。


   “做生意那么忙,怎么有时间栽花学乐器?”我的搭档又问。

    “我跑生意第六年的一天,我和儿子去进货,刚下火车,我突发脑梗,人事不省昏倒了,幸亏抢救及时,命是留住了,也留下了好些后遗症,关了服装店,再没去进货。医生说我随时都会走,我想这辈子还有啥想做没做的呢,那就是学一种乐器。我年轻时候看中央电视台的‘风华国乐’节目就很羡慕那些音乐家,穿得漂漂亮亮的,坐在那儿演奏。刚开始学我身体不好,气息不稳,学得老艰难了,吹一整天都吹不出一个音儿。孙子笑话说要听我演奏怕等到太阳从西边出来,但我也不服输,早上吹,中午吹,晚上吹,嘿,你还别说,真不容易,嘴都吹出茧子,才学会了《两只老虎》,现在会的这几十首曲子。都是这样学会的。现在气息平稳了,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乐器演奏水平也还行。”

    “老人家你说话中气十足,一点儿都不像病人。”

     “人这一辈子不容易的事儿太多,幸亏我想得开,遇到不开心的,吹拉弹奏一下,就啥都过去了。”脸上的笑熨平了满脸的皱纹,让她显得特别年轻有活力。

……


    时间过得很快,又到了分别的时候,老人把我们送出小区,握了握我和搭档的手说:“年轻人大步朝前走,走出去都是希望,别回头,过去不值一提。”

    我们咀嚼着老人的话,慢慢走出了小区。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80后的文学爱好者,有很多“意难平”的生活困顿者,妄图在阅读和写作中安顿自己的七岁小孩妈妈;当过18年中学语文老师,渴望在文字世界里找回遗失乐园的失意者;闲暇之余写小文,记录生活的平凡人。谢谢你阅读,欢迎你关注。

惠风和畅我的畅
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和生活中那些精神明亮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