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梁实秋
2024年9月21日,凤凰山绿树红花相映,天高地迥,凉风习习,太阳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个不冷不热的好天气。“友伴读书”书友们走出书斋,到凤凰生态公园举行第十三次读书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话中华美食 聊人间烟火气》,聊自己看到、吃过的中华美食。今日主分享人:田芸。
众书友找歇脚处的途中,路遇一歌者,书友惠风和畅花20元点歌,请小哥为我们唱一首《水调歌头》,小哥唱完后再赠一首《九儿》,我们亦集体朗诵《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送给他,诵毕,小哥说:“人生得此幸运,夫复何求?”
田芸老师首先分享: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饮食文化、烹调技艺是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其中不乏如冷热大菜120余道的满汉全席、《红楼梦》中提及的各种美食及川、鲁、粤、苏、湘、闽、徽、浙八大菜系。无论宫廷御膳、还是家常小炒,都不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还是情感寄托、文化传承,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在甘青环形旅行中特意奔赴马布有牛肉面馆一尝正宗的牛肉拉面,在手抓牦牛肉店,感受大块吃肉的快乐,体验吃肉后把骨头给老板称重再结账的习俗。
随后几位老师分读了陈怀志老师创作的诗歌《故乡开远美食选咏(七绝五首)》。
受田芸老师邀请参加活动的开远文坛前辈陈怀志老师分享:
开远的蜜桃、烧烤特别有名,我老家石屏的甜菜别具风味,八宝饭除了好吃,背后的故事也耐人寻味。石屏的豆腐它不用石膏不用卤水点,专用石屏特有的甜水煮豆腐,酸水点豆更是一绝(甜水、酸水,均是石屏的地下水,产自不同地方,功能不同);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食材异常丰富,只是奇怪为什么八大菜系里没有滇菜?不过有或者没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人生就是吃喝玩乐,吃喝是为了延续生命,玩乐是为了饱有生命的乐趣。
人生佳茗分享了几个文人和美食的故事:
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为官,见到秋风起,不禁想起家乡美味——莼菜羹和鲈鱼脍。在乡愁驱使下,张翰叹道:“人生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名利和官位而远离家乡?”于是,毅然辞官,踏上归乡路。后人用“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苏东坡发明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等系列菜,我去眉山旅行时特意去三苏祠外的“东坡酒楼”吃东坡菜。东坡写美食文字很多,其中有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最经典。“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最后一句被后人大量引用。
佳茗关于美食的文字如:味里故乡不觉遥和烧烤摊上的乡愁:芳香浓郁、回味无穷
带月凌波:
为了今天的活动,带月凌波早早地从弥勒竹园买了卤鸡赶来,读书分享了自己的原创文章《卤鸡米线味悠长》。凌波喜欢研究美食,记录美食,在她的公众号里随处可见有关于家乡美食的记载。比如【感悟人生】所谓幸福,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唇齿留香】卤鸡米线味悠长
才尽江郎:
说起弥勒竹园的美食,我最想推荐的是蜜香排骨,我最想学会的也是这道菜,不过我只略知一二其制作过程——先清洗、再上蜂蜜、裹上舂碎的糯米、锅底铺南瓜、上锅蒸……美食还承载着情感,至今犹记我第一次杀鸡,那是父亲去世后第一次杀鸡,那之后我也经历了新的成长。
心语:
我的老家通海盛产各种野生菌,小时候父亲变着花样做各种野生菌给我吃,比如青头菌就可以煎炸烹煮,各有各味。那是专属于小时候的幸福,是当父亲小棉袄的幸福。看似平常的幸福却那么容易就失去,现在每到菌子季,我就会买回各种菌类,处理好,去看女儿时,再带上,慰藉女儿的乡愁,也延续爱。这或许就是对“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最好注解。
佳茗补充道: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总说:“野生菌有毒,我们还是不要吃了。”但母亲很爱吃,她经常买,父亲就大勺大勺地舀着吃。母亲问:“你不怕有毒吗?”父亲说:“如果你和娃娃们都被毒死了,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很感念老一辈的感情,他们时常吵吵闹闹,但也彼此惦念。
芸草:
中国幅员辽阔,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就说豆腐,每一个地方都有,但不同的地方,甚至相同的地方,隔一条河、一座山、一个村,同样的工艺做出来的豆腐都不一样。俗话说人生三苦:读书、挑柴、磨豆腐。豆腐是最平凡的菜,也是最不普通的菜。正如汪曾祺所说:“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因此我每到一处都会点一盘豆腐,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人文情怀。
光影:
我是云南保山的,我推荐用稻草烧三次再吃的保山火烧肉,皮酥酥脆脆,肉却有点生,嚼在嘴里有点糯,半生半熟,拌水腌菜吃,很多人不敢吃,但对会吃的人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还有猪血炒排骨,猪内脏乱炒,都是我回家必吃的菜,很多时候我们说想家,其实就是想念家的味道,想念家乡的美食。
枫:
我分享小龙潭红糖的熬制方法。在众多制作红糖的地方,小龙潭红糖能分得一席地位,当然不是因为我是小龙潭人,而是因为小龙潭独特的水质、土壤和日照。这可能就是很多食物离开属地就不再有原来风味的原因。
碧城:
爱是人生最好的调料。我的父亲一生嗜爱钓鱼,妈妈的工作是三班倒。小时候,父亲带我去钓鱼,就给我一本书自己看。夕阳西下,父亲收钓竿,我收书,我们一前一后走回家。有时,父亲也会让我帮他看几杆鱼,让我体验钓大鱼的幸福。坐不住的时候,我总不停地问:“回家了吗?回家了不?”因为父亲总钓鱼,我也变成了杀鱼高手。鲫鱼、鲤鱼、白鲢鱼、大青鱼、罗非鱼,不同的鱼不同的做法,红烧、油炸、煮汤、烩、焖……有时父亲钓的鱼太多,我太怕杀,只想赶紧拿去一家一条,送掉。
惠风和畅:
一地有一地的吃食,作为一个四川人,好吃的东西太多,每一次假期回四川,都饱尝美食,幸福之至。2022年“口罩”末期,被病毒袭击,身体难受,特别想念家乡美食油糕儿,食物成了治愈身体的药。于是写下拙文《藏在油糕儿里的乡愁》,并登载于《月城文学》。我为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另一篇关于美食的文字:薄荷——红河人的美食密码)
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饭,田芸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本土美食凉米线,配上带月凌波老师带来的竹园卤鸡和恵风和畅带来的红河小黄牛干巴,还有众书友带的水果等各种小吃,虽是野餐,却也算得上丰盛。大家边吃边谈,百家食品百家味,聊得意犹未尽,吃得酣畅淋漓。原来诗不必远方,诗就在每一顿饭中。
几位小朋友时而吃美食,时而去草丛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或和蜥蜴打个照面,或去挖宝藏,同样玩得不亦乐乎。
想起金圣叹在临刑前,对狱卒说:“麻烦你帮我把我儿子叫来,我有重要的事要和他说。”狱卒也很奇怪,到底是多重要的事儿呢?当儿子赶到后,金圣叹对他说:“记住,花生和豆腐干同嚼就有火腿的味道。”吃是一种生活态度,保持有趣,就生有可恋。
“一食一味,都是生活,愉快的相聚已结束,人生还需要“接着奏乐,接着舞”,让我们一起期待“友伴读书”的下一次再聚吧!
七岁小孩的妈妈,为生活奔忙的中年人,疲惫之余,写篇小文,记录鸡毛蒜皮,为烦闷的日子找个出口。谢谢你阅读,欢迎你关注。
友伴读书相关记录:
追寻三毛的远方 追忆我们的梦想——“友伴读书”第十二次读书活动小记
秋天的第一场读书会,栊翠庵的那一场茶事——“友伴读书”第十一次读书活动小记
人生是旷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阿勒泰”——记“友伴读书”第九次读书活动
岁月次第新 浅夏读《活着》 ——“友伴读书”第八次读活动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