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夏天,我坐在教室里做语文试卷,试卷上的阅读理解是余秋雨的《都江堰》。作家将都江堰和长城作比,认定“都江堰是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作家借另一位女作家的口评价李冰问“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对“道”的理解是:“看上去是人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样的观点,对当时从未走出过自己家乡县城,读书不多的我,很新鲜。文末作者总结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对子也佩服至极。
2014年暑假,我和妈妈在家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了纪录片《都江堰》,片子结束妈妈说:“这辈子受够了放水(灌溉)的气,如果礼州也有一个李冰,我愿意每天给他烧香、送饭……”这或许印证了余秋雨“都江堰是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的论断。因为对老百姓来说,有用没用都是有效果来衡量的。鉴于妈妈对李冰的膜拜,我决定带她到现场看看,于是有了2014年的都江堰之行。
2014年我们在都江堰游览了一整天,下高铁就有民宿老板来接我们,安顿好行李,老板又把我们送到景区门口。游览结束,民宿老板又到景区门口接我们。周到的服务、一路湿润的空气和满城盛开的鲜花,俘获了妈妈这个极少出门的老太太,她多次在多个场合真情流露:“要是能搬来都江堰住就好了。”在从都江堰到青城山的在公交车上,妈妈再次这样表达,众人觉得如果不颁一个“都江堰市荣誉市民”称号给她,都对不住她的这份虔诚。
2024年,我们计划成都行约妈妈,我告诉她行程后,妈妈很激动地说:“都江堰是个好地方,我和你们去。”8月30号,我们终于再次去到都江堰。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游览了灌县古城。古朴的县城风貌再次让妈妈一边寻找上次游览的印象,一边感叹:“都江堰好安逸哦。”
(都江堰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我们从此门进入。)
尽管我多次看过了解过还去过一次都江堰,但我并没有真正弄懂都江堰的防旱排涝的原理。这次导游先带我们看了皮影戏《李冰治水》,导演用十多分钟的影像把道理讲明白了。弄懂治水原理,更佩服李冰——在他的那个时代,物质和现实条件都那么差,他居然能想出那么精妙的办法,让最不驯服的水驯服了。又让我想起余秋雨文中那句“中国后来的官场惯例,把一批杰出学者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李冰却因官位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由此可见,把一个人摆对位置是多么重要(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适合我还是做老师)。
(李冰治水皮影视频,我坐在第二排,前排的大哥影响了成片效果,但不影响弄懂道理。)
28日,我们从九寨沟回来的路上,导游特地安排我们去了一个非常小众的景点——岷江源参观。当时还觉得浪费了一天时间。在一大片草地上,只能看见很小的一股流水,那流水也是汇聚了多块冰川的雪融水,不曾想才一百多公里不见,岷江就成了这奔腾的滔滔之势,水前仆后继,不舍昼夜。再次印证所有大江大河的起源都是涓涓细流,能纳百川才成就其大,其阔,其深远。
景区很大,为节省体力我们采用的是步行加观光车的方式逆流游览,一一去印证皮影戏里介绍的各个环节。
岷江自岷山发源后,穿过茫茫草原和深山峡谷,奔腾跳跃,劈山削谷,一路汇集百川溪流,冲积出成都平原。
岷江汛期,山洪咆哮,盆地河水及雨水难以排泄,水灾泛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彻底的治水办法,直到李冰入蜀。
鱼嘴分水堤,暴躁的江水,经过水堤被一分为二。西侧叫外江,东侧叫内江。外江河道宽而内江窄,外江河床高而内江低。枯水季,舒缓的江水更多流向低处的内江;丰水季节,外江分流60%的水量。
鱼形的分水坝金刚堤,让内江入口处更宽,到鱼背的位置,突然收窄,江水有更强的冲击力,把沉积在弯道处的泥沙冲起来,到飞沙堰排出外江。这是“束水冲沙”。金刚堤的尾部,是连接内江和外江的低矮平坝,就是飞沙堰。它的功能是排沙。飞沙堰往下,是水利工程的第三部分——宝瓶口。右边的这一座小山,本和对面的大山连在一起,阻挡岷江的去路。要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必须在此打开一个缺口。两千三百年前,既没炸药也没有机械,就凭着人力,一锤一斧把这座坚硬的大山劈开。自此,成都平原终于变身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宝瓶口成天府之国的财富之源,所以被称为:宝瓶口。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加其他辅助设施,组成了这座功德无量的超级工程。都江堰处处藏着神机妙算,将水患连连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过安澜桥时,众游客不停地晃动桥身,听着轰鸣的江水,我重心有些不稳,心中不免忐忑;欢畅开心得不亦乐乎,还口出狂言地说:“如果这个桥是两百米长就好了。”
特意百度了一下夫妻桥的来历:安澜桥相传是一位教书先生不满撑船人勒索行人而建,建成后因桥两旁没有栏杆,偶有行人落水,舟子挟私诬告,致使教书先生身陷缧绁。先生妻子为救丈夫设计新的索桥模型,终于成功救出丈夫,因此安澜桥也被称为“夫妻桥”。
过了夫妻桥,是一段有些陡峭的石阶,抵达二王庙(为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每个人都是一身汗,这段路也可以坐滑杆。几位抬滑竿的人跑过来和我说:“180把你和小娃抬上去。”几位都是上年纪的老人,实在于心不忍。
为了更好地看整个治水工程全貌,导游建议我们登上玉垒山看杜甫笔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景色。为节省体力,我们坐上步云厅电梯(上20元,下20元,大家都觉得这个价太暴力),顺着玉垒山上了山顶。
一家人终于上了玉垒山,大家都有些疲惫,就在玉垒阁下休息,聊天。
玉垒阁俯瞰李冰父子的作品——都江堰
侧记:本次游都江堰只花了2个多小时,时间较短暂,一路被导游催促,一直忙着赶路,几乎没怎么拍照。讲解器也不太给力,导游的讲解比较马虎。幸亏看了李冰治水的皮影戏,结合实景,心灵一次次被震撼。感谢李冰父子为我们留下如此震撼心灵的工程,让三千多年后的我们还能从中得到智慧的洗礼,心灵的熏陶。
更多不同体验,可见我朋友佳茗的记录: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蜀中行第五篇
出行记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