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是一种动态、连续、实时显示器官或肿瘤内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的技术。 目前超声造影早已运用于颅内肿瘤,术中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位置,造影后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在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和判断术后肿瘤残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术中超声造影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相对经济实惠的术中影像监测选择,在价格上比术中磁共振更具优势。
一位来自重庆涪陵的张女士,今年68岁。两月前出现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减弱、不能叫出熟悉人的名字等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 12月到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小波处就诊,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左侧颞叶及基底节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性病变,胶质瘤?肿瘤位置较深且边界不清晰,手术难度大。经过讨论,神经外科主任肖文峰表示,术中可通过超声微泡造影技术辅助进行。
▲术前磁共振影像图
精心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医疗服务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肖文峰介绍到:“胶质瘤是神经系统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保护神经功能,是该疾病治疗的难点。术中超声造影可为脑胶质瘤定位及切除范围的确定提供帮助,可最大限度提高肿瘤切除范围以及术中超声造影在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中可清晰显示脑胶质瘤边界及肿瘤周围水肿带,且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切除残留及评估其术后短期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辅助价值。” 回顾手术:术中超声探头探测肿瘤大小及位置,在切除前进行超声微泡造影,显示肿瘤的血供。再移除超声,在显微镜下进行肿瘤精准切除后再次进行超声微泡造影,评估肿瘤切除范围以及切除效果。因考虑到基底节为重要功能区,故近基底节区囊壁予以保留,术后同步进行放化疗治疗。▲术后病理结果
通过超声微泡造影技术的辅助,手术顺利完成,肿瘤切除较为彻底,同时减少了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周期,为患者后续的综合治疗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大附属涪陵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评估及促醒治疗、颅内动脉瘤、高血压脑出血、颈动脉狭窄、烟雾病等脑血管疾病、神经外科肿瘤、颅脑外伤等疾病的诊治,如高血压脑出血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微创治疗、机器人辅助下颅内深部病变穿刺活检术、机器人辅助下颅内肿瘤精准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等。
来源:神经外科
编辑:黎 恒
审核:王柏桉
监制:邓 江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