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谱》载:陈氏拳手名录,赵堡架、杨武吴孙架,都是据陈氏老架太极拳第一路改编而成,演变痕迹很显著

民生   2024-12-30 10:32   河南  

 《陈氏家谱》中陈氏拳手史料


唐豪于一九三二年一月访陈家沟时,于陈森(字槐三)处得《陈氏家谱》一册,封面题“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新正颖川氏宗派”。


内自始祖至十九世止,凡配偶、子嗣、流迁、仕宦,拳家,均有注。第十六页注: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十二页九世祖王庭旁注:“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二十页十二世善志旁注:拳头可师。二十一页十二世继夏旁注:拳手可师。二十二页十一世光印旁注:拳手可师。二十三页十二世甲第旁注:拳手可师。二十七页十一世正如旁注:拳师最好。十二世节旁注:拳最好。十三世公兆旁注:拳师最好。二十八页十二世 敬 柏旁 注:拳手可师。十三世大兴旁注:拳可师。并注“不家”。三十六页十三世秉壬、秉旺旁注:拳手可师。


十四世长兴旁 注:拳师。十五世耕云旁注:拳手。四十五页十三世公兆重注:拳手可师,大家。十四世有恒旁注:拳手大家。有本旁注:拳手最高,教侄出众。十五世伯甡、仲甡、季甡旁注:此三人拳术最优,仲甡、季甡旁合注神手二字。十四世巽旁注:拳手可师。四十六页鹏旁注:拳手可师。五十一页十五世仲甡旁注:武生,文武皆全;季甡旁注:拳手神妙;二人名下又合注拳师神妙。十六世垚旁注:武生。淼、垚下合注:拳师最优。鑫旁注:文武皆通。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森批。”字样。此陈氏太极拳源流最可考信之直接史料。



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各具特点和风格。架式虽然有繁简大小的不同,但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要求达到柔刚相济。这些新创的太极拳都是经过前辈勤学苦练,下过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几经修改而最后定型的。因此只要遵循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都能分别适应于治病保健、增强体质和练习技击等不同的要求。在教材教法上,普及与提高也是结合着考虑的。太极拳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这种广泛的适应性。


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等,都是根据陈氏老架太极拳第一路改编而成的,所以架式虽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结构程序,仍然按照第一路老架,它的演变痕迹是很显著的。


各种新创架式跟老架式主要不同之点是,老架式第一路间或有窜蹦跳跃,发动和震足等动作,这对年老体弱者较难适应,而新创架式都逐渐扬弃了这些较难的动作,以便既能适合年轻力壮者练,又能适合疗病保健者练。陈式老架第一路在陈发科晚年时作了些修改,以便普及。


各式太极拳发展到目前,尽管在架式上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锻炼的原则和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陈式第二套套路,为了保持擒拿、跌法和发劲的运用,尚保留较多的旧有动作,特别强调窜蹦跳跃和腾挪闪战,勇猛而快速,所以与其他各式有明显的差异。故老相传,二路(炮捶)亦从柔缓开始,逐渐加快速度。才不致练成刚而不柔。


太极拳套路和双人推手方法,历来就是相辅而行的。随着拳套的发展趋向,推手方法在内容上也有了变化。原来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是综合了擒法、拿法、跌法和掷打(放劲)法的竞技运动,跟摔跤一样,最能发展体力,技击性很强。推手时,在上部双方两臂互相粘贴缠绕而推,在下部前足也在粘化,并且在引进消化的时候,后腿屈膝下蹲,前腿足尖翘起,腿肚着地,彼此一进一退,随势起落,腰腿必须柔活有力,运动量极大,非一般人所能锻炼,并且由于擒法、拿法、跌法、掷打法的兼施并用,容易使人感到创痛,因此在普及推行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新创各式架式的推手方法,都逐渐改为不跌、不管着脚和不下蹲及地的推法。在擒拿法方面,仅主张拿住对方劲路,而不许采用按脉截脉的擒法和反筋背骨的拿法。新的推手方法着重发展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沾连粘随,乘势借力而放劲的一面,使练者感到兴趣盎然。同时,在避免伤痛的条件下,可各分胜负。如果规定不可压迫对方,不许牵动对方重心,那么,这种推手方法,应用到医疗体操上,必可吸引患者的兴趣而提高其疗效。


太极拳的推手方法,可以分别应用于医疗,运动竞赛和技击三方面。由于推手练习时不需要护具、场地设备和特制服装,两人随时随地皆可搭手练习,所以开展起来非常方便。


太极拳学派的器械,传习到现在的仅有短兵的刀、剑和长兵的枪。这些练法在各家套路中也有繁简的不同。其中有些是吸取其他拳种的器械套路,再用太极拳柔和圆转的特点加以创新的。


双人对练的粘枪,对练时仅需蜡杆两根就可以进行。前辈太极拳名家,大都杆子不离手,故其枪法精妙。但目前练习者较少,技术上缠绕粘随,封逼、摔、抖、掷放等技巧较易失传,有待于培养接班人。


如上所述,在一百多年前,太极拳的发展着重在技击方面,而近百多年来则向技击、竞赛和医疗三方面平行发展。特别在陈氏十四世陈长兴这一时期,是太极拳发展的转折点。及至外传永年、北京后,疗病保健有效果而传播日益广泛。武术诗人湘潭杨季子(1886-1965)咏辛亥革命前后北京武术家轶事诗有云:“往昔谁知太极拳,谭公(延闿)疗疾始流传”;“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这在太极拳的发展上说,应该说是一件大事。


1956年8月1日国家体委研究整理编印的《简化太极拳就是根据杨式拳架编印成的。从原来三十四个不同姿势中采取了二十个姿势,删去了繁难的和重复的动作。原来杨式太极拳(以杨澄甫为标准)练完一套约需时8分钟左右,后来逐渐延长到20分钟,而简化太极拳只需5分钟就可练完。编排次序上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者易学、易练、易记,这样就为太极拳的普遍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7年,国家体委武术科组织力量整理了杨式太极拳(大架子)的动作说明,编写了《太极拳运动》一书,共有八十八式,这样就为简化太极拳的学习者提供了进一步提高的教材。


解放以来,在太极拳为人民健康事业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太极拳各流派都有相应发展的必要,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遵循党的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各流派的发展,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吸收、取长补短的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和普及。


各式太极拳都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因此继承和学习这些经验,吸取其精华,正是提高太极拳锻炼效果的重要一环,也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因之,继承和整理各式太极拳,也就成为开展太极拳运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陈沟水太极拳网  陈沟水网 

传递精彩,点「在看」

陈沟水
陈家沟太极圣地,世界的陈家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