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语其兄曰:“陈氏拳理法今已深悉,全在我们下苦功夫了”。

民生   2024-12-30 10:32   河南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


  1.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


杨露禅又号禄禅,名福魁(1799-1872),永年人。家贫,无以为生十岁左右背井离乡,卖身到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德瑚官翰林院待诏,好观武术,拳师陈长兴晚间常聚同族习武于德瑚家前厅。杨露禅从小聪明伶俐,每晚侍候长兴极殷勤。因此,陈长兴收他为徒,令其随同习拳。露禅勤学苦练,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领,不久拳艺大进,成为陈长兴门徒中佼佼者。


杨露禅到了四十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为防物议,焚其券,遣之归里。”杨自陈家沟返永年老家,寄居陈德瑚在永年所设的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原来陈德瑚太和堂药号的房屋系租自武家;适武禹襄兄弟三人都好拳术,甚爱露禅拳技,遂尝求教于露禅。后来露禅到北京去传习拳艺,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根据长期教习的经验而改编了拳套动作。露禅改编的拳套,又经第三子健侯修改为中架子,再经健侯第三子澄甫的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生三子:长名锜,早卒;次名钰,字班侯;三名鉴,字健侯,号镜湖。


班侯,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光绪十八年,终年五十六岁。班侯自幼随父学太极拳,功力过人。后又从武禹襄学,并得传王宗岳拳谱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颇负盛名。但个性刚强,又欠忍耐,每与人较艺,出手不留情,即对其同门及从学弟子,也往往任意发劲,使学者挨打受苦,故弟子不多。


健侯,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卒于民国六年,寿七十六岁。健侯与其二哥一样,自幼从父学太极拳,但技艺不及其兄,因其父督促甚严,终日苦练,常感不堪忍受,后艺大成,随其父长住北京教拳为生。健侯性情温和,从学者颇众。


2.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及其门徒


武禹襄,名河清(1812-1880),河北永年人。曾祖远静,祖父大勇,父烈,兄澄清和弟汝清,都嗜武术,真可谓“武术世家”了。当杨露禅寄居太和堂药号传授太极拳时,兄弟三人均问业露禅,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略。武禹襄为了进一步探索陈氏拳法的奥秘,想访其师陈长兴。1852年,禹襄在赴兄任所---河南舞阳县时,便道去陈家沟,拟访杨露禅的师父。在途经赵堡镇时,知悉陈长兴已老病,遂改从陈青萍学拳。这时,禹襄才知陈长兴所传系陈氏老架,陈青萍所传者却是陈氏新架。他跟青萍学习了一个多月,深得其奥。语其兄曰:“陈氏拳理法今已深悉,全在我们下苦功夫了”。


澄清在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见而读之,颇有所悟,后遂阐发其意,写成《打手要言》和《四字不传密诀》等著作,皆根据其切身的体会,简炼精要,无一浮词(见图,据李亦畬抄赠郝和本影印,下同)。


武氏拳式紧小,不同于陈氏老架、新架,也不同于杨氏的大架、小架,却自成一家。禹襄出身书香门第,兄弟宦游在外,他却独居乡里,以教读自遣,闲时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甚至在临终时,尝与侍疾者论拳术,娓娓不倦,门徒中以其甥李经纶技艺最精。


李经纶,字亦畲(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二十二岁时(1853),跟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身体力行数十年。著作有《五字诀》、《撒放密诀》、《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等等(见图)。又将王宗岳《太极拳谱》及武禹襄太极拳论文益以己作,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承纶(字启轩),一交同乡郝和,在永年称为“老三本”,为近代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郝和(见图),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他体貌魁伟,敦厚坚毅,颇嗜武术。及观李亦畬打手,遂改从亦畬专心学太极拳,两年余仅得粗略。他勤学苦练,六年如一日。亦畬观其诚笃,遂悉心传授。自此功力日进,与人推手,能置椅寻丈外,无所依傍,发劲使人安坐其上,略不倾跌;又能手引壮士,使摇晃不能自主,而仍粘随不脱。

民国初年,郝和去北京访亲友杨健侯等,卧病逆旅,孙禄堂为延医治疗,郝和感其诚,遂授以武式太极拳。


武、李为永年世族,皆以儒生自居,不轻以拳技授人,所著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精妙,郝和能传其窍要。郝和有四子,惟文桂(字月如)传其拳技。月如因家道中落,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开。


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


孙禄堂,名福全,号涵斋(见图),河北完县人。禄堂自幼酷嗜武术,从李魁垣学形意拳,又从程廷华学八卦拳。经多年研摩,功夫深厚。在京久负盛名,有活猴孙禄堂之称。


民国初,孙禄堂已年逾半百,当永年郝和去北京访亲友,即以礼迎郝至家,从学太极拳。后来,他将形意、八卦和太极拳三家的精髓,融会贯通,独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敏捷。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每转身则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孙禄堂的武术著作甚多,如《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等。


4.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见图),满族人。其父全佑,河北大兴人。当杨露禅到北京授徒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来又拜露禅次子班侯(1837-1892)为师。班侯幼年居永年,从武禹襄读书,并学太极拳,他传习给全佑的是杨式小架太极拳。全佑以善于柔化著名。全佑子鉴泉,传父小架太极拳,并从汉姓吴。


民国初,许禹生在北京设体育研究社,邀请杨少侯教杨式大架子,吴鉴泉则任教杨式小架子。后来随着杨式大,小架子的不断修订,逐渐衍化为连绵不断、不纵不跳的拳式,适应性更为广泛。嗣后杨氏不教小架子,吴氏却继续精研,传播更广,人们遂称吴式小架子,以区别于杨式大架子。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1935年又设鉴泉太极拳社。从此,吴式太极拳传播更为广泛。


吴鉴泉演拳,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得有什么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故亦以善化见长。


5.陈式太极拳阐发者陈鑫


太极拳虽为陈家沟陈王廷所创,但子孙后代均以口传为主,关于太极拳的著述凤毛麟角,很少流传下来。陈氏第十六世孙陈鑫,他习武又攻文,文武兼备,发愤著书立说,阐发陈氏祖传太极拳学说,逐势详解理法和运劲,成为陈氏世代专门之学。


陈鑫,字品三(1849-1929),河南温县陈家沟人。祖父陈有本,以祖传太极拳擅名;叔祖陈有本继承和新创了陈氏太极拳新架。其父仲甡兄弟三人,精拳术,有武艺。陈鑫和兄陈垚,自幼从父学拳。毒虽身材矮小,但练拳很用功,每年练拳万遍,二十年如一日,故功夫纯厚,十九岁就入武庠。


陈鑫虽从小习拳,也备明理法,但以父命读书,武艺不及兄精。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感到兄习武多成就,而自己习文仅得岁贡生,颇悔过去不习武。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立志要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法。


陈鑫最著名的太极拳书是《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亲手抄写,虽严寒盛暑勿懈,其抄本先后有四本,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洋洋二、三十万言。其书逐势详其着法、运劲和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陈家太极拳的一次全面总结。


陈鑫无子,年老多病时,遂以《陈氏太极拳图说》授兄子椿元,并说:“若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毋与妄人也”。1932年1月初,唐豪随陈子明去陈家沟搜集太极拳史料,见其遗稿而善之。是年春初,向河南省国术馆长关百益建议购其书,关氏遂集资七百元向椿元购得一本,交开封开明书局于1933年出版,线装四册。陈鑫殁后,以家贫停柩多年未葬,椿元得稿费后始为营葬。1935年陈绩甫(照丕)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南京版,两册)亦采入其图说,惟所采为别一稿本,内容较前书略少,文字亦间有不同。《太极拳引蒙入路》为陈氏《太极拳图说》简明本,《三三拳谱》则以太极拳理法修订形意拳谱者,唐豪于椿元处曾翻阅其书,仅许抄存目录,其所修订者约为形意拳原谱十之三云。椿元于1949年去世,遗稿不知藏于何人之手。后虽有人访求陈鑫遗稿,迄今无所得,或说已毁于抗战期间。


陈鑫的著作,还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等等。

陈发科(福生,1887-1957年),陈长兴之玄孙。家传陈氏老架太极拳,日练拳三十遍,二十年如一日。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仍日练拳二十遍,故其功夫纯厚,推手时拿、跌、掷打兼施并用,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始为外间所认识。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1963年沈家桢、顾留馨合著《陈式太极拳》,阐发陈氏拳理论和技法。

   陈沟水太极拳网  陈沟水网 

传递精彩,点「在看」

陈沟水
陈家沟太极圣地,世界的陈家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