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明末清朝初年有个大学问家黄宗羲精通经学、地理学、天文历算等等,学问渊博,思想深邃,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物,与顾炎武、王夫之一起被史学界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个学界大佬。
黄宗羲有个朋友叫王征南,精通内家拳法,二人交往颇深。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拜王征南为师学习内家拳,王征南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有传奇般武功的人物写下了《王征南墓志铭》。
这本是一篇普通的纪念文章,但是因为与武术奇异的关系而有了名。武术属于杂家技法,只有野史杂记类的书籍零零散散记录武术事迹,正史上难以寻觅到它的踪影,《王征南墓志铭》于是成了现存最早记述内家拳的历史文献,何况又出自大佬之手,在研究武术史上就显得弥足珍贵。
称为外家的少林拳对打
一、始作者
《王征南墓志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这里提到了两种不同的功夫,少林拳以拳勇名天下,主於搏人,称谓外家;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的内家拳。
内外家之说从有限的武术历史文献上看,从黄宗羲开始,民国时期被放大。
二、好事者放大
至民国,出现了一个武术被广泛传播的空前好时期,有关武术的各种思想纷至沓来。
许禹生在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中把太极拳源流故事编纂的更为详细,其中说:
“张三丰所传者,曰武当派,又名内家拳。传于张松溪、张松山,曰太极十三式。其后分为两派,张松溪、叶近泉、王征南、甘凤池等为南派;王宗岳、蒋发、陈长兴为北派。”【1】
许禹生在其著作中把武当派与内家拳、太极十三式这些概念搅合在一起。他把其后的传承分成了两派,出现了南派的甘凤池,北派王宗岳、蒋发、陈长兴。
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写道:“(单)思南传王来咸、(王)征南。……清末,传山右王宗岳。”【2】与王宗岳有了干系。
1931年《太极拳讲义》中又云:“(单)思南传王征南,再传甘凤池,清初传山右王宗岳。”【3】与甘凤池和有了干系。
在民国初年编修的《清史稿》中记述了武术高手甘凤池的事迹:“凤池尝语人曰:吾力不逾中人,所以能胜人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从这种文学化的描述中我们了解了甘凤池所练习武功的特点:甘凤池有高超的能够借力制人的武术技巧,他的技击技巧中善于借人之力以制人正是内家拳的长处。
1931年出版的《形意五行拳图说》【4】中有:“北宋是有张三丰者,隐武当为黄冠,究心达摩之术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者,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之初步。成效既著,学者逢起,世人随名之曰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专为内家专有矣。”这中说法从黄百家之说脱胎编造而来,将形意拳归入内家,附会张三丰。
经过媒体传播,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有意无意地归入内家拳,一些传说中的武术好手归入内家拳高手序列。
民国宪法崇尚“言论出版自由”,武术在有识之士的提倡推动下,成为社会一时之风尚,出版商借势造势,纷纷投入出版武术书籍中,各种奇谈风靡一时。武术的内外家之说被肆意放大,并且深得人心。
少林心意把
三、少林拳是外家?
但是用内外家这种粗糙的分类武术,可能过于浅薄了。
其实,以静制动这样的打法和练法,一直被人们称为外家拳的少林拳中也有这种方法,这多少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少林功夫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外家拳的典型代表,黄宗羲先生提到内家拳也是以少林拳作为对比反衬的对象,其实少林武术也同样有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招数和练法。 如“少林罗汉十八手”中的“披身锤”、“拗鸾肘”、“劈柴势”、“僧推门”、“鹰掐嗉”、“挎篮势”、“扭缠丝”等十五手,都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的拳法。少林拳术也是这种讲究“软如绵,硬如丁,软能克硬,硬能克软”,“遇软须硬进,遇硬须软磨”,主于“刚柔相济”之家。【5】
蔡龙云《论武术之内家与外家》
被当做少林看家拳术的“少林心意把”,被认为是少林功夫绝学的“少林功”就是少林拳术中偏重于柔的绵体拳术。
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禅拳合一,是无上禅功“心意把”;心意把虽然只有一个动作,但是变化莫测又可应万变,是练心、练意、练气、练力、练法的无上妙法。一个动作又可以演变出十二种变化,达到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显于内,祛病健身的作用。
无论是擂台搏击还是街头格斗,试图达到防而不漏,无拳不心意,举手都是把的境界。
心意把不讲求形式架子,而是讲求实用,不尚花架,足练心意,气力的无上法门。正如少林拳谱中所说:“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夜静练式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少林寺一直把心意把当做内功拳,方法同内家拳的原理大同小异。少林寺唐代就闻名天下,心意把宋代时期就在少林寺了,可谓比传说中的内家拳历史还要久远。
所以有时候人们最初的直观印象阻碍了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
孙禄堂《论拳术内外家之别》
四、内外家辩之
这样看来,内家拳有柔有刚,少林拳有刚有柔;内家拳以静制动,少林拳并非总是以勇博人。
黄宗羲说内家拳“以静制动”,后来人言内家拳“以柔克刚”,其实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都是技击之心法,并非区分内家或是外家的根本原则,凡是习武的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
搏击术,类同于兵法,应敌之时,战术形势变化多端,哪管它是静是动,哪管它是柔是刚,能够克敌制胜则是无所不用,怎么会局限于某一种练法呢?
所以,武术史家唐豪认为:“能以即致用者,方是内家也。若一发手而当着必靡,一举腿而犯者即仆,则是内家之高手。其习技不能致用者,便是外家。”【6】意思是说,习武技者,能够在对敌人之时,灵活应用,克敌制胜者就是内家,不能够使用期技术者,技术外家。以此衡量,太极拳不必是内家,少林拳也不一定是外家。他是从武术的运用角度看待武术内外家的分法。
孙禄堂也从武术的“体用”谈了内外家之说,不过不是唐豪所说的搏击。
他说,“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他试图从他所谓的“道”的角度阐释内外家。守“道”,即使没有百斤之力,也可以称谓内家,背弃“道”,力举千均,不过是匹夫之勇,也是外家。有点深奥。
所以他认为,“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7】
是这样吗?
注释;
【1】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
【2】陈微明《太极拳术》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
【3】姚馥香、姜容樵合著《太极拳讲义》南京书局1931
【4】形意拳名家尚云祥徒弟靳云亭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大东书局出版1929
【5】见蔡龙云《论武术之内家与外家》
【6】见唐豪《内家拳》山西科技出版社2011
【7】见孙禄堂《论拳术内外家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