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交流会于上午10时30分许在文学院活水轩举行,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教授主持会议。
徐兴无教授致辞
内蒙古民族大学、辽宁大学于景祥教授回忆他在读书及工作期间与卞先生的交往,讲述卞先生在出版丛书等方面对他的指导。卞先生告诉他编好书的同时也是读书人,不用太看重利益得失,学术研究切忌意气之争,不要“金刚怒目”,要“菩萨低眉”。
于景祥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许云和教授忆及卞先生在做人及学术研究方面对他的教导,特别提到做学生要主动请教,善于言辞。大到确立魏晋南北朝段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小到文章的修改与发表、史料的运用、读书的方法等方面,许教授都曾受到卞先生一丝不苟的指导。他还指出卞先生不设门墙,教坛广设,因此门生遍及四海。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念及卞先生在教授唐代文化史时不持讲稿、腹为箧笥、如数家珍的教学经历,并谈到卞先生在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成立时对他的关照,以及卞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轶事。在日本留学时,卞先生提醒他要关注日本图书馆所藏历史文献。在工作安排上,卞先生主动推荐有关高校,对他关怀有加。哲人虽萎,音容宛在。
张学锋教授致辞
兰州大学雷恩海教授因参与《中华大典》编纂工作而与卞先生结缘,遂为私淑弟子。回忆九十年代在卞先生家中一起工作的情景,他指出卞先生博闻强记,对文献熟稔于心,在学业上亦对学生奖掖关怀。卞先生情性率真,直言不讳,夫妻伉俪情深,永葆赤子之心。
雷恩海教授致辞
南京大学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院史梅九十年代跟随卞先生攻读硕士学位,从事江苏方志中妇女著作的研究。回忆起卞先生对她的教导,史梅老师指出,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在潘重规先生藏书的入藏及程千帆先生印章的著录等方面,卞先生对其帮助甚多。
凤凰出版社副总编辑樊昕编审谈到,自己在读书时了解到卞先生的唐传奇研究,尤其是从小说证史的角度看待唐传奇等。到凤凰出版社工作后,亦有多次与卞先生交往的机会,询问卞先生问题,卞先生的回答总是“包你们满意”。
南京大学文学院巩本栋教授提及,卞先生曾担任其硕士论文答辩委员并鼓励将唱和诗词研究写成专著出版。读博期间,卞先生曾指导其写作论文并将其收入《六朝丛书》。在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工作时,两人亦时时交往,在《刘禹锡评传》的审稿问题上,卞先生曾要求不要顾忌。严杰教授回忆卞先生的仪容形貌,鹤发童颜,目光炯炯,声如洪钟,走路大步流星,虽年事已高,但气质犹存,于年轻人亦不遑多让。曹虹教授有感于卞先生对学术的敬业,她谈到卞先生以冰箱贮书的往事,并引用卞先生《现代国学大师学记》封底语:“青年有志于学者,当对此书爱不释手。”表达对卞先生执着于学术的敬意。
巩本栋教授致辞
曹虹教授致辞
会议主持人徐兴无教授作总结发言,言及卞先生曾是他硕士导师组成员,并回忆了卞先生的授课特点及逸闻趣事。
与A组交流会同时,B组交流会也在文学院221会议室举行,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周群教授主持会议。
周群教授致辞
西北大学郝润华教授忆及八十年代的求学历程,她到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便跟随卞先生学习,1995年又考入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由周勋初、莫砺锋两位先生共同指导。她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前曾向卞先生请教,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多次得到卞先生的指导。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景凯旋教授提及,他跟随卞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与历史学院胡阿祥教授同门,正是先生治学文史结合的实际例证。卞先生曾说,文科学术研究主张“质之有据,言之成理”,此语窥破了人文学科的最重要特征。景教授提出,早年文史研究领域,学科分野较为模糊,文史研究发展至今,学界对学科分类的严格界划似可再议,而文史融合传统的再回归也令人期许。
景凯旋教授致辞
东南大学邵文实教授从2007年访谈文章《“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说起。她提到,跟随卞先生读博时,更多是以学生身份单方面地接受卞先生的教导,却很少主动提出学术上的问题。那次访谈是难得的契机,不仅在学术交流中得到启发,更进一步在个人的敦煌学研究中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可谓受益匪浅。
邵文实教授致辞
山东师范大学程奇立教授将卞先生的成就概括为个人学术事业与教书育人事业两方面。他指出卞先生治学涉猎广泛,成就突出,在长期的学术工作中确立下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特色,即文史互通,以文、以小说证史。程教授又提及卞先生对后生晚辈的关心与提携,在学界可谓有口皆碑。他之所以由文学、文献学转向经学与理学的研究,也与卞先生的指导有关,而在转变研究方向后,卞先生也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
程奇立教授致辞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武黎嵩副教授在与卞先生交往过的学者中年纪相对较轻,他提及先生晚年仍然精力旺盛,乐于同晚辈交谈,曾同他谈及许多学人掌故。武黎嵩副教授回忆了2009年8月30日与卞先生最后一次相见的经历,对先生的猝然离世表示惋惜。
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卢康华特地为本次会议辑录卞先生信札十九通。他讲述自己读书时曾与卞先生讨论古人双名者以单名行这一案例,得到卞先生的点拨,先生的观点正与后续所见大量文献资料相契合。卢康华研究员还谈到卞先生为人厚道,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感怀在心,无论前辈学人还是后学晚近。这一风气传承到新一代学者当中,正有利于推进学术共同体的建立。
南京大学文学院前书记姚松老师,是古典文献研究所成立伊始就进所工作的老人,他讲述了卞先生对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学科建设的贡献。古典文献研究所从198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文献专业的硕士生基本由卞先生亲自负责。当时卞先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史”与“年代学”两门课程,在硕士培养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姚老师提到,卞先生对青年人的帮助与提携几乎是不遗余力,甚至不惜搁置自己的工作,并不计回报。
姚松老师致辞
凤凰出版社副总编辑林日波编审提及,自己就读于文学院期间未能向卞先生请教学问,仅在校园中远远地见过卞先生一两面。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林日波编审提议希望有机会将卞先生的信札汇辑出版。
南京大学文学院武秀成教授最后发言。武教授指出,虽然遗憾未能成为卞先生的及门弟子,但卞先生曾表示,读博的大门永远向他打开,他对此铭记在心。
文编:王修齐 张锋 尹菲阳
图片:李沙珂 张圣瓓
美编:陈嘉铭
责编:卞孝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