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取暖用的炉子)
对于外地人来说一提到煎饼,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煎饼卷大葱”,其实我们临沂本地人吃煎饼的方式多种多样。煎饼卷大葱一般是上个世纪物质缺乏的年代,干活图省事方便的吃法。我记得小时候印象中如果干活饿极了大人就会卷个煎饼卷根葱,撒点虾皮子,辣椒,吃几个就饱了。
在最早的时候煎饼都是用鏊子烙出来的,小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鏊子,甚至有的人家都不需要有专门放鏊子的灶台,直接搭几块石头把鏊子放在上面,然后和面,用麦瓤(麦秸)烧火就可以烙了。
记忆中我妈会把头上系上一个围巾,自己烧火自己烙煎饼(小孩太小,丈夫指望不上),因为麦瓤着火太快了,所以需要一直烧火,每次烙完煎饼都会一身烟一身灰,眼睛里被熏出来眼屎。这样烙出来的煎饼是面煎饼,一整张大饼,边缘脆,里面有嚼劲,全部烙完以后再叠起来。这种煎饼特别劲道,一般人嚼不动,但是对于干活的人来说特别撑饿。(我们山东人方脸比较多,可能和嚼煎饼有关)
现在的人很多人都吃不惯这种煎饼,太硬了,我丈夫就不吃这种面煎饼,可能因为从小吃饭太精细,牙口也不好,嚼不动。我非常喜欢这种煎饼,现在也有卖这种煎饼的,价格也贵,而且特别小,是小鏊子烙出来的。叫手工煎饼,在街上卖“卷煎饼”的用的就是这种,单买一个煎饼就得一块钱。特别小,一个根本吃不饱。这种煎饼在临沂都是横着卷的,而且有的人都不给绿豆芽这种配菜,只能炸串,所以量特别小。在临沭的卷煎饼全都是竖着卷的,煎饼大,菜也多。
现在的煎饼多种多样,都是机器的多,用料也多了,什么高粱面,玉米面,地瓜面。但是机器的总归不如手工好吃,机器的也分好多种。有一种煎饼叫“特产煎饼”,在超市卖的,我敢说我们本地人绝对不吃这个,巨难吃。我吃过一次是之前上班的时候去上海参加展会,我们带了好几箱煎饼,还给客户宣传我们临沂煎饼。我觉得给外地人吃这种煎饼,只能让别人对我们临沂煎饼产生深深的误解。有一种我们经常吃的,也比较有嚼劲,还算是好吃。村里卖的一种煎饼孔大一点,就是没怎么有嚼劲的那种,我不太爱吃。因为一卷菜就漏一手油,我是个菜篓子。
说到菜篓子我记得回家的时候,我妈都会专门炒菜,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炒菜就说“炒肴”“酒肴”,意思是下酒菜。就是在物质贫乏的时候,来客人才会炒好几个菜,农村平时的人家就是吃白菜、萝卜、地蛋(土豆)这些自个儿种的。所以小时候我爱吃菜,我妈就说我菜篓子,因为那时候条件不好,而且我父母也不是富养孩子的人。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家炒菜都是炒很多,我专吃青菜,现在没人说我菜篓子,而且还会集我吃(管够)
临沂的煎饼还有一种叫“塌煎饼”,我去日照上学的时候看到枣庄的“菜煎饼”,我一看,这不是俺这里的塌煎饼吗?其实做法都一样,就是两张煎饼,中间放上菜,放在鏊子上一起熟。特别好吃,但是看起来还是不一样的,可能我有故乡情节吧,我总觉得临沭的“塌煎饼”比菜煎饼好吃。
有小碗,放了很多配菜,客户可以自选菜,一碗装满能装多少装多少。配菜有:粉条,菠菜,白菜,橄榄菜,胡萝卜,洋葱,还有其他青菜。特别好吃。
这是烙完的“塌煎饼”,这样的煎饼有两半,一整个切开的,加鸡蛋8块钱。这是在外面吃饭比较“干净的饭菜了”,因为配料就是煎饼,青菜。也不会像卷煎饼那样一锅油一直用,我们本地有一个“山幺幺菜煎饼”,主打的就是用花生油,套餐里一个煎饼加一碗咸胡豆10元左右,管饱。他们家是连锁的,最贵的还有几十块钱的。但是还是觉得我们临沭的塌煎饼最正宗。
提到煎饼,并不是所有人都吃煎饼。我们德州的同学当时我们在日照聚餐,他很好奇这是什么,纸吗?可以吃吗?我们也很诧异,他们是山东人吗?居然不知道煎饼。可能吃煎饼最多的就是临沂和周围的城市,日照那边饭店里都是有的。
谈到好吃的,就不得不提“地瓜干”了,我最喜欢吃的小零食,纯手工,无添加,童年的回忆满满。就是地瓜煮熟了,切片,然后晾晒至干,不要太干,有嚼劲的时候,又甜又好吃,停不下来哈哈。这是我婆婆给我晒的,她还把皮给去了,还交代我不要嫌脏。哈哈,我小时候吃的都没有去皮直接在房顶上的瓦片上晒。特别好吃,我那几天中午都不想吃饭,起来就吃这个。而且那几天每天特别通畅,不知道是不是和吃这个有关,虽然我本来就比较通畅,每天定时定点。但是那几天特别像香蕉形状,而且一分钟就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