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理解撒拉让婢女夏甲给自己的丈夫同房生子一事,当时查考的时候资料里写在当时那个地方这是一个风俗,好像事情变得可以理解了对吧?就像我们看旧 🈷️的时候不理解为何一个敬畏至高者的人还要妻妾成群,不禁让我们怀疑至高者设立婚姻之初难道不是一夫一妻吗?
其实这就像“离婚”一样,并不是至高者允许的,而是因为人的心刚硬。而人做了错的选择,也要承受当受的后果。就像撒拉的软弱之时做的选择,夏甲生出来以实玛利,她生以撒,她们的子子孙孙后代都要承受这种争战,彼此相杀的痛苦灾难。
其实我们活在世上,何尝不是也受各种世俗影响呢?前几天jh的时候有人反映现在的姊妹地位可了不得了,太强势了。我们都知道过去的几千年,女性都是被压迫剥削的对象,在婚姻中要照顾公婆,丈夫,生儿育女,伺候家务这是基本操作。不仅是这样,还要被各种封建礼教规训,裹小脚。女性作为附属,不能接受教育,就好像阿猫阿狗一样,婚后成为原生家庭中“泼出去的水”,进入到夫家燃烧奉献自己的一生。
而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甚至在家庭中丈夫感到妻子太“强势”了。我想到真理书中强调丈夫要爱妻子,妻子要顺服丈夫,要我们彼此相爱。但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我们的家庭为什么不能成为荣要他名的家庭呢?
婚姻不是谁压制谁,无论是丈夫压迫妻子,还是妻子压迫丈夫,这都不是真理中所指引我们的道路。而始祖犯罪以后,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就是这样彼此为仇,相恨相杀的。哪怕在家庭中也是,该隐为什么杀亚伯?因为嫉妒,以至于发怒杀了自己的弟弟。
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彼此压制,现在流行girls help girls,可是女性很多关系中仍然是女性压迫女性的。比如说家庭中婆媳关系,我发现很多人潜意识里就认为婆婆应该无限付出,出钱出力。方能弥补女人怀孕生孩子之苦,因为孩子是为丈夫所生,冠丈夫之姓。
这种思想背后是怎样的逻辑呢?还是古代的那一套,就是女人用自己的子宫生孩子,换取自己在夫家的地位巩固。而随着社会发展,男多女少,男性结婚成本高。很多男性貌似成了“弱势群体”,女性貌似地位提高。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仍然没有走出来古代那些规训,婚姻仍然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绑定。
有时候听到有些婆婆受到的委屈,我在心里都想为她打抱不平,可是我知道很多人其实是心甘情愿的被“剥削”的。甚至看似可怜,实则可恨。这种人通常是以儿子为人生的目标,为了儿子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并不是“智慧”的去付出。她们想要的是调教另一位女性去为自己的儿子服务,所以看不得儿子爱自己的妻子。甚至觉得儿媳妇抢走了她的儿子。
《2024.12.23 有多少婆媳矛盾,是因为带孩子产生的?其实不干涉就是最好的帮助!》
而一些生女儿的父母给女儿所灌输的思想呢?就是你需要通过结婚去争取别人家的家产,要让你婆婆帮你带孩子。而我们养你不容易,你一定要多孝敬我们,要多帮你哥哥弟弟。
我发现很多女性生孩子以后容易陷入婆媳矛盾,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一定要看人帮忙的话,自己的母亲岂不是更容易相处一些。如果说自己的母亲都容易不好相处的话,又何必让不是妈妈的婆婆与自己同处一室呢?因为很多女儿是得不到父母帮助的。
比如说很多女生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需要像男生的父母一样为自己买车买房,或者默认家里的财产都是弟弟或者哥哥的。因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重男轻女家庭中出生的女生结婚后,也是默认公婆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为自己的小家付出。有些女性在自己的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也会看不惯自己丈夫的姐妹被公婆疼爱有加。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小被父母灌输孝顺思想的女性,会默认自己要帮助贴补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哪怕自己的父母就是重男轻女偏爱弟弟,愿意为弟弟家呕心沥血,她仇恨的对象只会是自己的弟媳妇。
我们如果听一些家长里短,其实就是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为难,婆婆压迫媳妇,媳妇剥削婆婆,嫂子看不惯小姑子,大姑子看不惯弟媳妇,妯娌之间因为利益问题生出嫌隙。
尽管这些女人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男人可能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但就是因为同一个男性所衍生的关系,就会成为“仇人”。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父权制下,女性都是“竞争者”。
你仔细想想,在这种思想下,结婚的房子,土地,财产都是以男性往下继承的。女性只能通过生孩子来使用男方家的财产,一旦婚姻破裂,女性仍然一无所有。自己父母都不给你的,指望别人的父母给你,可能吗?
其实并非女性之间,因为女性是弱势群体,其实归根究底就是强者欺压弱者,弱者对弱者之间的剥削。很多的家庭矛盾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受世界的影响,以及我们本性中的老我,私欲。所以我们当回到真理中,去处理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
所以每当想到书上的话,你们中间最大的,倒要成为最小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侍人的。世界告诉我们,要变的更强,不要被欺压,要去统治别人。可是他告诉我们的话,永远与世界是相反的。
难道他不知道我们想要的“完美的”丈夫,父母,儿女是什么样的吗?难道他不知道我们所处的关系,心里一切的愁苦吗?
他都知道,并不是父亲不明白我们的心意,而是我们不体贴他的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散尽家财,恨不得拿喂猪的豆荚充饥的小儿子,当我们痛苦无助的时候才想起来父亲的家有那么多的食物,我们何不选择回去呢?他就在那里,每天左顾右盼,在远远的地方准备迎接自己的孩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