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几天陪孩子们做小蛋糕的视频🧁,年底的感恩分享~
我们打算的就是让孩子们自己diy小蛋糕,自己感受做蛋糕的乐趣~
孩子们很开心,我们准备好了奶油,面包,果酱水果等~然后给孩子们看了几个图片作参考,然后孩子们就一组一组开始啦
做蛋糕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总是会用大人的眼光,我“认为好”的去给孩子提建议。比如说我们用的都是好的奶油,孩子们可以多吃,有个小孩子不喜欢吃奶油,我看他奶油太少了,就在一旁让他多加一点
或者看到有的孩子放的果酱特别多,我就说放新鲜水果多好吃啊。说出来就后悔了,但是自己怎么就忍不住呢?活脱脱一个热心市民小李本李。
有时候我发现自己真的热心过度的那种,可能是自带我爸那种热心肠自来熟的基因吧,又或者我本身那种心软。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一些人一些事,总带着一种“拯救”心理,会有很多失落,沮丧与无能为力
难道这就是讨好型人格重度?
我发现有的人特别没有主见,其实和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答应让孩子自由探索,但是沟通的时候总是带着自己的意思去和孩子表达,孩子其实还是会顺从父母的意思。因为孩子对父母是单纯的爱,是忠诚的爱。但是父母好像很难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尤其是我这样的人🥲
爱给别人提建议,热爱给别人分享经验其实是好事,但是强加自己的意思就有点非常没有边界感了。
还有一次就是对陌生的网友输出一通,其实人家年龄阅历都比我丰富,后知后觉察觉到自己话太多,太不谦卑
学习谦卑,这是新的一年的功课与挑战。
好为人师,并不好。
书上说不要多人作师傅,不要好为人师,喜欢指正别人。不要总是带着批评、审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自视过高,自己骄傲。
至高者的教导是需要我们去爱人,服侍人,不是作审判官高人一等。而是劝慰、辅导、帮助、指引。
一切的工作要真正有爱心,有感情的去爱人,对人。我终于理解书中的话语,若没有爱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为什么有时候有些软弱的心想得安慰的时候却更加受到伤害呢?
去年听到一句特别让自己受益的话,怜恤人的人有福了,怜恤是指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处于患难痛苦的时候所发出的同情心,并且愿意进一步去帮助对方,解决困难。而我们必须放下自己自私残忍的心,不仅不能幸灾乐祸,不能不耐烦,还要作一个雪中送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