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qq生活本色
分享一篇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老师分享的文章《接受孩子的平庸,认可孩子学习之外的能力,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功课》
以及杨太太的这篇在真理中所看见的发出的《与父母相处的一些反思》,强烈推荐!!!
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今天陪孩子听童谣的时候,小时候那首经典的:小丫么小二郎啊,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噢,无脸见爹娘。
没有学问,不应该是害怕自己以后的人生没有着落,自己没有傍身的能力吗?为啥害怕“无脸见爹娘”呢?我想起一句话,无颜见江东父老。
无颜见江东父老,汉语成语,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1]。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大多数父母养育孩子,好像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不用像自己一样受苦受累才能得糊口。希望孩子过的好,有错吗?没有错,很好啊,这是祝福。可是如果把希望孩子过的好,上升到自己的期望,并且涉及到颜面,这就是强加自己的欲望给孩子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有自己的爱好,他有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告诉他人生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教导他认识他生命中的掌权者,而不是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保障。我们只能托举,却不能为孩子负责,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为生命的保障。
二、父母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我发现作父母最重要的是学会放手,《婚后负债几十万,他们不敢告诉另一半》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个农村已婚男人欠了网贷里面写到:
好像在农村大多数男孩的父母都是愿意这样“无怨无悔”的为儿子付出一切。当然,也有很多不管不顾的家长,这只是一个现象。这种现象背后是父母把孩子当成“唯一的目标和意义”。除了为儿子奉献自己,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公公婆婆就是这样的人,其实我们总说不被爱的孩子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其实这种无限度的“爱”,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太过沉重的爱”。这种爱意味着孩子承受着父母剥削自己来爱自己,所以自己一定要去“回报”父母。
三、建立与至高者的关系
成年的孩子与父母难以分离,双方不只是背着自己的人生,还有对方的人生。成年人,最重要的一个功课,就是为自己负责,并且学会只背负自己的课题。就像以前的我很多时候其实内心也是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父母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期待。导致我很讨厌别人对我有期待,甚至无法承受别人对我好,因为我总觉得如果接受,就要还回去,甚至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你强塞给我,事实我并不需要啊。所以我真的很烦,我会逃避。
但是在我的经历中我又认识到,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对方做的不好,不够好。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感恩,也懂得拒绝。比如说之前我总受困于家庭之间的关系,觉得自己不能像父母期待的那样,就焦虑,就感到痛苦。甚至痛恨父母,远离父母。后来我才学会,我可以say no啊!他们怎么想的,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我改变不了他们,只能改变自己。
包括结婚后和我婆婆的关系也是,有了孩子以后,我是那种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她身上的焦虑的,所以我只想远离。哪怕现在孩子大了,只要是给她拍图片或者聊关于孩子的事情,她总会说衣服穿的不够,或者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水果啊,别不舍的。就是类似的叮嘱,方方面面。对于我来说,听到的感受并不是关心,而是不信任,我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焦虑。所以我就会很痛苦。(其实老人就是这样,有时候父母也会这样)
四、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其实这件事对于我们两个人都是一个功课,我的功课是我能够体会这种焦虑,并且不再排斥这种焦虑。而是接受,她就是这样的人,她也有自己的痛苦,无助。我学着理解,然后为她祝福。我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想改变她,我希望她不要把人生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不要把孩子当偶像,我总是对此无力,是因为我强行背负了她的课题。
有一次看到杨太太的一篇文章,忘了题目和内容了。大意就是,我们永远无法满足父母,也无法成为父母的满足,除非父母真正认识到他们需要的是🈸,而不是他们的孩子。
所以,无论我们与谁的关系紧张也好,有矛盾也罢。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就要去改变这个人,而是我们建立与🈸的关系。只要与🈸的位置摆正了,我们才能真正有一颗怜悯的心来看待这一切。我们不会再怨怼,不会再责怪对方为什么这样,而是看到到对方的缺乏与痛苦。发自内心的为对方祝福,🙌🏻。
当然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书上所说,天下万务都有定时。我们能做的,就是立定心志,摆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