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耀眼明星的坠落。
惋惜
一则讣告在无人机行业引起轩然大波。
讣告显示,张代兵先生,我国无人机领域的专家,原国防科技大学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长沙市云智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与董事长,于2025年1月3日,在长沙不幸离世,享年47岁。
引发震动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张代兵很牛。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读书牛:
张代兵1977年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高考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时,他参加全军“砺剑2000”军事演习,荣立三等功一次。
科研牛:
2001年,他带领4名硕士研究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蛇形机器人。2002年,他考上博士研究生,20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历任国防科技大学无人系统研究所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10多年里,张代兵先后参与承担国家、军队和部委科研项目20余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发明二等奖1项,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行业地位高:
经过20多年在无人机领域的专研,张代兵在无人系统平台设计、无人机飞行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仿生机器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市场主流大载重无人机还是100-300KG载重,但张代兵早在2019年就研发并量产交付载重500KG大载重无人机,技术领先行业好几年。
此外,张代兵团队首创专门应对高层建筑灭火设备——“空中水炮”智能无人机系统。
这个项目填补了百米以上高层建筑的消防空白。带着消防水带、电缆、光电侦察吊舱、破窗器、灭火弹、救援包等多种设备的情况下,“空中水炮”能持续喷射水、压缩空气泡沫、干粉等不同灭火剂,每分钟喷射流量500升-1000升,持续作业10小时以上,2020年第一型产品达到119米高度。
要知道,世界最高水平的芬兰博浪涛101型登高车也才达101米。
这背后,项目攻克了高压电力驱动技术、大载重无人机总体设计、超大功率系留技术、抗扰动矢量飞行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集成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消防装备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单这一个项目,就足以奠定张代兵的行业地位。
二是张代兵离世原因扑朔迷离。
官方讣告中的表述是“不幸离世”,没有提及具体原因。有网友发现,不久前张代兵还曾出去参观调研,从当时曝光的照片看,其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非常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说法流传甚广:
张代兵的企业出现了经营困境,公司一度资金链非常紧张,为了缓解压力,他四处借钱甚至还找了网贷公司,并变卖了自己的房产。最终因无法承受债务压力而跳楼。
但也有知情人求证了张代兵的家属,说他因为一场意外离世。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张代兵的离开,都让无人机行业损失惨重。一颗耀眼的明星就此坠落,令人惋惜!
遗憾
对张代兵而言,2018年是一个重要节点。
那年,张代兵以实际行动支持军队改革,主动提出自主择业,创办了长沙市云智航科技有限公司。
这是一个颇有勇气的决定。彼时的张代兵已经是行业专家,而且端稳了“铁饭碗”。为了创业,张代兵拒绝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高薪邀请,并拿出自己的全部退役金、卖掉房子。
工商信息显示,长沙市云智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一家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是张代兵。张代兵也是这家公司的最终受益人,最终受益股份91%。
该企业是非上市公司,从公开渠道看不到具体的财务状况。但从过往公开报道,也能大致窥见其发展历程。
这家企业有过高光时刻。
时间回到2018年8月1日,“第一届中国长沙无人系统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现场有三百多名全国各地赶来的无人系统领域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和爱好者。
这场大会的发起人,正是长沙云智航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代兵。
面对媒体,张代兵侃侃而谈,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也出现在公开报道中。
张代兵小时候,家里以开小工厂为营生。在那个汽车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张代兵从初中开始就学会骑摩托车并接送家中来往客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为张代兵后来研究无人机和飞行摩托埋下了伏笔。
张代兵的管理启蒙则来自学校。因为入党时间早,刚入学的张代兵就被委任做管理,这迫使他必须站在人前,学习如何妥善领导大家并根据不同场合安排各人各司其职。
浓厚的兴趣、过去的经历,加上家人的支持,让不惑之年的张代兵毅然离开学校自主创业。
仅半年时间,他就把500平米的办公场地扩张到2300平米工厂区域及5000平试验场地,成员也从初创3人翻倍增加到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团结协作、默契配合的三十余人工作团队。
短暂的高光过后,创业之路坎坷遍布。
2021年4月,长沙县融媒体中心的报道中,张代兵是天降“神兵”,是“脱下皮鞋穿上草鞋”的模范人物。
但创业的辛酸已然显露。在报道中,张代兵直言,随着疫情的到来,没多久公司的资金开始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张代兵辗转北京、深圳,找朋友、同学、有意向的老板去融资。
好不容易资金的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是试验的失败。他们是第一家涉足大载重无人机的企业,没有经验可参照,别人说摸着石头过河,但他们这个行业没有石头可摸,属于淌着水过河。
夏天,他们经常冒着接近四十度的高温做实验,但很多次,无人机因为某种意外、设计缺陷、某种故障,直挺挺地坠毁在他们面前。
面对巨大的挫败感,张代兵依然要安慰大家没事,“晚上好吃好喝,咱们继续想解决办法”。
一边是融资不断耗尽,一边是试验不断失败;一边要承受巨大的失落,一边还要为团队加油打气,张代兵的压力可想而知。
创业之初,张代兵曾为公司设定一个目标:到2025年“成长为世界新型航空器领域知名科技公司”。
直到离世的前一天,张代兵的账号还发布了2条动态,有关无人机高空清洗。
只能说,太遗憾了。
趋势
张代兵生前心心念念的无人机已经渐成趋势,一片广阔蓝海已经浮现。
一方面,低空经济已经是国家战略。
2021年2月,中央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这是“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另一方面,多地在争相打造“低空之城”。
例如深圳,号称“无人机之都”,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 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 50%。这里拥有大疆、丰翼科技等 1730 多家链上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再如广州,已然成为低空经济企业的“大本营”。这里聚集了超过30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69家核心企业,形成了一条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全链条的完整产业链。
还有上海,《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明确,2027年底前,要全面形成全市低空公共航路网络架构,累计划设低空飞行航线不少于400条。
此外,成都、合肥、重庆、杭州、武汉、西安等城市,也在加码低空经济。
更引起轰动的是去年11月,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招标信息显示,项目招标人为平阴县发展和改革局,项目为出让平阴县低空经济30年特许经营权,合同履行期限为30年,中标金额为9.24亿元。
这是全国首例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出让招标项目,被网友调侃为“卖天”。
热度背后,是低空经济的可观前景。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预测,到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0644.6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1.4万亿元,2035年突破4万亿元。
低空经济产业涵盖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生产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以及低空飞行保障四个核心板块,产业链条长,价值潜力大。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全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已达187.5万架。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无人机操控员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到2035年,中国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将达到2600万架,产业规模预计达6万多亿元。
▲低空经济产业链
更重要的是,低空经济远不止造无人机。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政策的跟进,无人机可以和无数行业融合,就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农林+无人机”“体育+无人机““电力+无人机”“公安+无人机”“娱乐+无人机”……
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城市都在搞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从节日庆典到巨星演唱会,无人机都能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去年沙特阿拉伯国庆日,来自深圳的表演公司带着6000架无人机,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进行了一次飞行表演。看到中国无人机在空中拼出三尊沙特国王头像的时候,信教的沙特人顿感神迹再现,激动无比。
如果张代兵还在,假以时日,他或许也能缔造一家伟大的无人机制造企业,为中国的低空经济筑起一道坚实壁垒。
尾声
张代兵的遗憾背后,引申出另一个现实问题。
人们常用一串数字来概括民营经济的作用“56789”:
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在民营经济主体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又占据90%以上。张代兵的长沙市云智航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一员。
尽管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但社会对创业者依然是“严苛”的。
数据显示,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0%-23%,中国大学生创业率只有3%左右。
是因为美国的创业成功率高吗?倒也不是,美国初创企业的失败率在90%左右,同样是九死一生。关键在于:宽容。
美国文化对创业失败者格外宽容甚至鼓励,美国3M公司就有一个口号:
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
“与青蛙接吻”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他们把失败视为一种宝贵的经验,有些投资者甚至偏向于投资那些经历过失败的创业者。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创业者失败后有合理的保障机制,可以破产,资产重整和收并购更是非常普遍。而且,对于创新创业失败者,就算他们破产后一无所有,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这样的氛围与机制下,无数人踊跃创业,失败了没人笑话你,大家会鼓励你再来一次,也许你就是下一个马斯克!
事实上,纵观很多企业家的经历,基本都遭遇过多次失败,黄仁勋的公司两次差点倒闭,马斯克的SpaceX差点破产,乔布斯也曾被踢出苹果公司。在屡败屡战中,他们最终才等来了成功。
如果我们能多一分宽容和保障,张代兵这样的遗憾,也许能更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