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观雨大神经
作者 | 观雨者
责任编辑 | 包不同
天眼神器
随着我国前段时间首飞了两架第六代战斗机,“地球制空权争夺赛”正式进入了“群雄逐鹿、中国领先”的时代。
不过话又说回来,争夺制空权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战斗机厉害就一定能打赢。
你还需要很多其他单位的配合,比如说后勤保障、信息支持、武器供应......
其中最关键的单位,是预警机。
因为现实战场的环境就如同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参战者其实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
而预警机装备有大型雷达,它就如同一台巨大的探照灯,可以瞬间点亮夜空,让你的四周宛如白昼。
在这种情况下,仗才有得打。
不过战斗机自己不是有雷达吗?为什么一定要抱预警机的大腿呢?
因为受机体尺寸所限,战斗机的雷达只能做得很小,用起来就像个手电筒,“视野”不大。
而且它在技术上也不是为了大范围搜索而设计的,它更侧重于对目标进行精确跟踪。
预警机雷达则恰恰相反,它的波长较长,不适合精确跟踪,但特别适合进行大范围搜索,可以为战斗机指明一个大方向。
实战中如果没有一个大雷达在后方进行指引,战斗机就只能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去到处碰运气。
但是问题又来了:
大型雷达又大又重,为什么一定要安装在飞机上呢?安装在地面或海面设施上不行吗?
不太行,因为地球是圆的。
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只能走直线的雷达波无法看到地平线以下的目标,这就是“雷达盲区”。
对于地面或海面上的雷达而言,距离自己三四十公里远的地方就会出现这样的盲区。
这意味着对方只要保持超低空飞行,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冲到离你三四十公里远的地方。
这已经在大多数导弹的射程范围内,当年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就是这样在马岛战争中被击沉的。
而把雷达举到天上就没这个问题了。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当雷达被举到万米高空时,就可以无死角的“照亮”方圆数百公里的区域。
这是物理意义上的开天眼。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虽然人们在提到高空侦察装备时往往会联想到人造卫星,但实际上卫星并不能替代预警机。
因为两者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
卫星的主要工作方式是拍照,且运行轨道固定,一天只能路过同一个区域两次,还不能悬停。
所以卫星能不能发现一个移动中的目标,多少要看些运气。
而且就算发现了也没法进行跟踪和锁定,只能拍个照然后继续按自己的轨道飞走。
所以卫星更多的是用来监视固定目标,比如说对方的军事基地,对方的部队集结点...
至于高速移动的飞机或导弹就没办法了,甚至连低速移动的军舰都很难跟踪。
所以毫无疑问的,预警机才是现代大型战争的“神经中枢”。
在必要的时候,空军将领甚至会直接坐到预警机里进行指挥。
那么什么样的预警机比较厉害呢?
首先得个头大。
因为只有更大的飞机才能搭载更大的雷达并飞到更高的高度。
比如说美国现役的主力大型预警机E3,它的起飞重量达到了150吨,可以扛起一个直径达9米的巨型“蘑菇盘雷达”,飞到近万米的高空俯瞰战场。
大飞机可以说是大型预警机的“前置科技”,而仅这一个门槛就淘汰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目前大型预警机只有中美俄三家能独立制造(以色列的费尔康预警机也是依赖美俄的大飞机)。
不过俄罗斯正在逐渐淡出这条赛道,因为太穷。
该国现在只有几架老式的A50大型预警机撑场面,新研发的A100预警机压根就没钱量产。
毛子混成今天这个模样并不令人意外,但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美国现在的情况其实也没比毛子好到哪里去。
他们也出现了严重的“躺平倾向”。
退休?不存在的。
刚才提到的美国E3大型预警机,虽然起飞重量十分给力,但有个大问题:
年纪太大。
它使用的平台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波音707。该机油耗非常高,早已被民航市场淘汰。
机身上的雷达则是60年前研发的老式机械旋转雷达,就是开起来会原地转圈圈的那种。
这种雷达每10秒才能完成一次360度的扫描,效率和敏感度差现在的相控阵雷达好几个档次,在现代隐身战斗机面前基本就是个瞎子。
就算瞎猫碰到死耗子偶尔扫描到一次,等你下次10秒钟后再转回来,目标也早就没影了。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念旧”呢?
其实他们也不想。
E3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美国人为它设计的服役年限是30年,年限到了就让更先进的“年轻人”顶上来。
结果一入美军深似海,一直上班到现在。
如今扛着美国空军大型预警机旗帜的仍是E3。它们的平均机龄已经接近43年,超出原定退休年龄的43%。
相当于一群原本计划65岁退休的老哥干到了92岁。
这种行为只能称之为“假装上班”:
看着工位上有个人,真来活了屁用没有。
在实战中派这些老骨头出去放哨就不要指望真能发现什么了,不被对手搞偷袭打下来就谢天谢地了。
难道美国就没有新的预警机了吗?
也不是没有,但新的都比较小。
比如说他们航母上用的E2预警机就比较新,在2000年刚刚升级了新式的雷达电子设备。
但它毕竟是个舰载机,个头的硬伤摆在那,只有20吨。其雷达的尺寸和功率跟大型预警机完全没法比。
当然了,比E2大一些的新预警机也是有的,比如说E737,其平台就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的窄体客机波音737。
不过虽然比E2大,但大得也有限,只有70吨,离150吨级的E3仍有巨大差距,只能算是中型预警机。
同时因为个头不足,所以背不动“大蘑菇”。
它现在用的雷达左右视野较好,但前后方向比较“近视”,做不到完美的“360度全景视野”。
对于这种“不上不下”的产品,美国空军是看不上的,所以该产品的主要目标客户并非美军,而是美国的盟友。
美国空军的“梦中情机”是一个吨位不输E3、技术更加先进的“E3接班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这可能只是一场“单相思”。
直至今日,那个传说中的“E3接班人”仍旧连个影子都没见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再等下去E3的工龄就要奔五了。
所以美军只好接受现实,在2022年拨款订购了E737中型预警机,自用的型号被命名为E7。
不过因为生产能力拉胯,到现在都还没拿到货。
最早的2架也要到2027年才交付,至于形成战斗力,那得等到2030年以后。
当然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E7什么时候服役,都改变不了美国在E3退役后就将彻底失去大型预警机的现实。
那么中国的预警机是什么水平呢?
“预警机自由”
我国预警机的研发开始得比较晚。我们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一度想用以色列费尔康的雷达技术,但被美国卡了脖子,只得作罢。
最终我国科研人员在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平台上,于2003年造出了自己的大型预警机--空警2000。
伊尔76的起飞重量高达200吨,远超E3的150吨,所以空警2000背上的那个“蘑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直径达到了14米。
除了大以外,技术也十分先进。
该雷达独创式的采用了三面相控阵雷达技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对周围区域进行360度无死角的扫描。
只有一个问题:伊尔76本身也是个老古董。
该型飞机是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设计制造的产品,性能落后不说,我国还只能买到二手货。
这些“老同志”不仅油耗很高,供电也不足,难以支撑大功率雷达的工作。
我们当年改装空警2000的时候,不得不自己额外加装了发电机,这才勉强能用。
另外二手货的使用年限也是个问题,这批“老同志”刚上岗没多久就要到退休年龄了。
当然了,俄罗斯倒也不是故意卡我们脖子,主要是苏联解体导致该国的运输机和预警机产业链全崩了,他们甚至连自用的伊尔76都供应不上。
该国一直折腾到最近才勉强恢复了伊尔76改进型的生产。
所以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我国当年只造出了4架空警2000。
这显然不够,因为我国的疆域实在太辽阔。
作为对比,美国E3预警机的累计产量达到了68架,目前服役的仍有31架。
差距是明显的、缺口是巨大的、条件是不足的,怎么办?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既然进口的二手伊尔76指望不上,那就找找自己的仓库里有什么。
当时我们能拿得出来的是70吨级的国产运输机运9。
70吨就70吨吧,先造出来再说,性能不够以后还可以继续升级迭代。
于是在2004年,我国就以运9为平台造出了空警200。
该型预警机搭载的是平衡木雷达。
这种雷达的优点是阻力较小,而且比“大蘑菇”轻便得多,放在70吨级的运输机上毫无压力。
但也有缺点:
只能探测自己的左右两个方向,在前后方向有盲区,做不到360度无死角扫描。
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持续太久。
得益于之前在空警2000上积累的“蘑菇盘雷达”经验,我们很快就对空警200进行了迭代升级,用一个缩小的“蘑菇盘”(直径约8米)替代了之前的平衡木。
这就是空警500。
当然,因为尺寸缩水,雷达性能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不过好在我国的电子技术进步得足够快,所以最新的缩小版雷达在性能上已经不比空警2000身上的那个大家伙差多少了。
空军表示很满意。
于是我国一口气就列装了大约50架空警500,数量超过了美国的E3和其他国家的E737,是当今世界现役数量最多的中大型预警机。
至此,我国实现了“预警机自由”。
不过空警500并不是运9平台的终点,工业大国对产品性能的压榨永远不会停歇。
后来我们又继续升级了空警500的雷达技术,同时还在后机身上贴了两片大型相控阵雷达。
这就是全球第一款既有蘑菇盘雷达又有机身贴片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空警700。
不同类型的雷达可以发射不同波长的雷达波,因此两款雷达实现了功能互补:
既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大范围搜索,也可以进行中近距离的跟踪凝视和精确定位。
所以在实战中,空警700既可以为本方部队提供大方向的指引,也可以精确跟踪特定目标。
如果仅对比雷达性能,空警700已经对美国的E737实现了降维打击,站到了全球预警机领域的顶峰。
但它也有一个先天不足:作为平台的运9运输机是一架螺旋桨式飞机。
尽管最新的涡桨发动机已经可以把运9带到1万米的高度,但距离美国E737的1.2万米还是有差距。
想进一步突破,就只能靠大型喷气式飞机了。
所以,我们仍在等待一款全新的预警机。
从今往后,点亮地球
进入2020年代,换装了新式国产大直径涡扇发动机的运20B实现量产。
该飞机的起飞重量达到了220吨,飞行高度从运9的1万米提升到了1.3万米。
这一刻,所有的瓶颈都不存在了。
2024年底,就在我国的第六代战斗机首飞后没多久,以运20B为平台的空警3000也低调的进行了首飞。
该预警机的“蘑菇”直径刷新了空警2000的纪录,无论是尺寸还是技术都是目前预警机赛道的老大。
除此之外,空警3000还和空警700一样在机身上安装了大型贴片相控阵雷达。
同样是双波段,同样是兼顾大范围搜索和精确跟踪,不同的是搜索范围和强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它不仅能直接引导友军导弹的攻击,甚至还可能在自己身上安装激光炮。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堡垒,预警机的定义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
至此,中国预警机相对美国预警机的优势已经不是领先几个身位的问题了,而是直接套圈了。
不过这还没完。
空警3000首飞后没多久,我国的天空中又飞来了“一扇门”。
这款造型非常放飞自我的飞机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神雕”无人预警机。
该机长25米,翼展达到了夸张的50米。
要知道波音737的翼展也不过30多米;即使是运20,翼展也才45米。
如果只比较翼展轮廓,那么“神雕”就是全球最大的预警机。它要是跟空警3000摆在一起,一时半会还真看不出谁是大哥。
当然,“神雕”的吨位肯定比不上空警3000,它只有20吨。
不过因为不需要装人,所以该飞机的外形可以完全按照雷达安装的需求来进行最优化设计:
“门框”的两边都是相控阵雷达,连巨大的机翼上也镶嵌着米波反隐身雷达。
同样也是“双波段”。
而得益于超大的翼展,这货能飞到2.5万米的高空。不仅比空警3000的1.3万米更高,也比大多数战斗机都高。
更夸张的是,它的续航时间长达35小时,无需任何轮班就能实现对战场的24小时全天候监控。
除此之外,“神雕”还拥有一个所有无人机都具备的优点:不怕死。
不同于只敢待在本方防空区域里的传统预警机,无人预警机可以直接飞到本方防区外甚至敌方防区内进行侦察。
这下不仅点亮了本方周围的地图,连对方周围的地图也给你一起点亮了。
在实战中,我们可以派出多架“神雕”对目标区域进行广撒网。
这些预警机之间可以互相联网,同时也可以和坐镇中枢的空警3000共享视野。
至此,整个战场对我方单向透明,“战争迷雾”不复存在。
俗称“地图全开”。
站在敌方的角度上看,这个时候出现在自己头顶的就不是一个“探照灯”那么简单了
它是一张巨大的“探照灯网”。
在这张巨网下,你的任何行动都无所遁形。
那么把这些飞到自己头顶的无人预警机打下来行不行呢?
没那么简单。
人家成群结队的飞在2.5万米的高空,打起来非常麻烦。
而且你一旦真的开火,就等于暴露位置,马上就会招来在附近隐身巡逻的歼20或“银杏叶”的追杀。
其中“银杏叶”是可以在几百公里外开火的。
所以放弃吧,这把是碾压局。
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中国的新式战斗机和新式预警机已经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战场闭环。
所以当它们亮相后,列强看我们的眼神就突然变得清澈了许多。
难道美国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中国把自己越甩越远吗?他有没有可能在未来重新夺回最强预警机的宝座呢?
理论上问题不大。
上文提到过,美国手上有很多现成的先进大飞机。
所以只要他们下定决心支棱起来,不再继续躺平,完全可以用这些新平台去打造全新的预警机。
然而中国在2024年12月3日宣布的一个政策,给美国这个“理论上的希望”浇了一大盆冷水。
因为这个政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现实:
全球雷达产业链的发展节奏已被中国掌控。
雷达升级的奥秘
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我国商务部在2024年12月3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
(注:两用物项即军民两用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其中有一条事项的内容是这样的:
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
其中对镓的管制会对雷达产业链造成巨大影响,甚至锁死它的科技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雷达本质上是一种半导体产品,而镓的相关化合物就是目前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材料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化到第三代,正在向第四代迈进,其中:
第一代是纯硅;
第二代是砷化镓;
第三代是氮化镓/碳化硅;
第四代是氧化镓(实验阶段,还未普及)。
现在最先进的雷达就是氮化镓雷达。
那么这个材料有什么厉害之处呢?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会记得:
多年前我们的手机充电器是比较笨重的,并且功率很低,只有几瓦;充满一次电可能需要好几个小时。
而现在的快充充电器不仅轻便小巧,还能达到几十甚至上百瓦的功率;半个小时就能把电充满,还不怎么发热。
这里面的奥秘就是氮化镓的应用。
该材料的优势是可以用更小的体积和重量承受更大的功率,也被称为“半导体工业的新粮食”。
这种“又轻又小功率还大”的特点,简直就是为机载雷达量身定制的。
因为雷达也讲究一个“力大砖飞”,只要功率够大,就能靠蛮力把隐身飞机“照”出来。
现在装在空警3000上面的蘑菇盘雷达,就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机载数字阵列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
(注:现有的相控阵雷达分为四代,分别是第一代无源相控阵雷达、第二代砷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第三代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第四代数字阵列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未来还会有数字阵列氧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
空警3000的这个“蘑菇”也会旋转,但跟美国E3的机械扫描雷达完全不是一回事。
它并不需要持续的每10秒转一圈,而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稍微调整角度即可。
一旦调整完成,它就可以对天空完成每秒数万次的扫描。
在这个过程中它会一直保持对目标的跟踪,同时还可以把雷达波分成数百个独立波束,分别跟踪上百个目标。
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示意图:
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就把这些波束聚集在重点目标上。
这就好比舞台演出时把所有灯光都打到主角身上一样。
在这种“强势围观”下,就算是F-22或B-21来了也躲不掉。
其实雷达技术和隐身技术这对矛与盾的较量从来都是动态的,不存在绝对领先的一方,主要是看谁升级得更快。
雷达技术升级得快,就能更早的发现隐身战机;
隐身技术升级得快,就能让自己更晚的被发现。
而如果有个国家的两项技术都在快速升级,那就比较BUG了。
这个国家肯定不是美国,因为他这些年来基本是在原地踏步。
该国现在不要说预警机的大雷达了,就连战斗机的小雷达都还没能普及氮化镓产品。
即使是F-22和F-35这样的绝对主力,主要用的还是上一代的砷化镓雷达。
这待遇还不如我们的手机充电器。
如今中国都已经开始在六代机身上尝试全新的氧化镓雷达了,美国F-35升级氮化镓雷达的项目还在“磨洋工”。
按他们的计划,这些新雷达要到2026年才能装上。
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氧化镓雷达估计都已经成熟,而且他们是不是真的能赶在2026年前生产出那么多氮化镓雷达还是个未知数。
大概率够呛。
为什么呢?
因为含镓的雷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产品。
洛马公司前段时间给全球的F-16推出了雷达升级服务,仅仅是升级为上一代的砷化镓雷达,费用就高达5000万美元一台。
韩国也想给自己的F-15K升级砷化镓雷达,结果洛马公司的报价接近一亿美元一台。
砷化镓尚且如此,氮化镓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贵,所以升级就慢。但电子产品发展的节奏可不会顾及你存钱的速度。
我们都知道普通手机两三年不换就会落伍,而美军的主力战机却还在使用二十年前的雷达。
不着急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成本高,更糟的是就算有钱也未必造得出来。
因为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中国把最核心的镓供应给卡死了。
没有镓,就没有包括氮化镓在内的所有镓化合物;
没有镓化合物,包括预警机雷达在内的所有雷达都得歇菜。
于是雷达科技树,锁死。
(注:有少数雷达走碳化硅路线,不过该产业链也主要被中国把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一家禁止镓出口就能锁死全球的雷达科技树呢?
因为中国的镓产量占了全球的96%。
美国整天叫嚣要限制半导体出口,其实自己的半导体命根子都掌握在中国手里。
中国的镓产量占比如此之高,是不是因为镓这个金属只在中国的矿产里有呢?
那倒不是。
虽然靠着祖宗的地理严选,中国拥有全球种类最丰富的矿产资源,天生就是打高端局的料,比如说60%的镓储量都在中国。
但60%不是100%。
其他国家虽然没那么多,但也是有的。
尤其是美国,他的镓储量在全球的占比也有6%的水平,做雷达是够用了的。反正他们也没那么多其他产品需要生产。
但他们愣是提取不出来。
难道镓提取的技术含量太高,美国人不会?
当然也不是,镓金属的提取只是最基本的工业项目,但凡有点工业基础的国家在技术上都没问题,更不要说美国了。
那美国的镓供应怎么就被卡脖子了呢?
这是因为横亘在美国面前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庞大到让他们绝望的体系、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结语.“工业克苏鲁”?
这些年有网友给中国的工业体系起了个外号,叫“工业克苏鲁”。
这个外号当然是非常不严谨的,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体系的一些特点。
那么这个“克苏鲁”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实是美国作家霍华德·洛夫克拉夫特在上世纪20年代创造的一个怪兽形象,其关键词是“不可名状的恐惧”。
在他的小说中,这个怪兽来自于一个古老而强大的神秘力量,体型庞大如山,平时安睡在海底,一旦苏醒,就将吞噬地球上的一切。
该怪兽的思维和行为无关善恶,也不是有意和人类过不去,它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而已。
而人类在它面前的挣扎毫无意义,人们每次对克苏鲁发动的攻击都只会收获更严重的反噬。
作者通过这部小说生动的表达了“人类在宇宙中无比渺小”的哲学思想。
那为什么会有网友引用这个概念来形容一个工业体系呢?
我们站在美国人的角度上看就明白了。
上文提到过,对于美国来说,无论是储量和技术,生产镓都没有难度,但现实就是他们生产不出来。
这是因为镓产业链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要建立在电解铝产业的基础上。
镓实际上是电解铝的副产品,所以你首先要建立庞大的制铝产业,然后才能生产出大量的镓。
当然,电解铝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这条产业链同样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建立在超级供电系统的基础上。
因为它非常耗电。
我国的电解铝产量占全球的六成左右,该产业每年的耗电量达到了5000亿千瓦时,超过了法国一年的发电量。
而我国之所以能撑起这样的产业,是因为我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2倍以上、日本的9倍以上、法国的16倍以上......
如果单看工业用电量,我国是美英法德日韩六大工业国之和的2.5倍。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占统治地位的镓生产国,其关键词并不是“资源丰富”、“吃苦耐劳”...
而是“顺便”。
在中国,超级电网是现成的、电解铝产业链也是现成的。
镓产业链?那就是多双筷子的事。
省去了一大堆前置成本,做出来的产品当然是价格便宜量又足了。
而有了充足的镓供应,中国的氮化镓产量也节节攀升,甚至高大上的氮化镓相控阵雷达都被用来照野猪。
其实工业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
首先技术突破,然后大规模生产。
最终再高大上的产品也会以白菜的身价飞入寻常百姓家,过一段时间甚至还会沦为普通人眼中的“牛夫人”。
但所有的这一切,并不是因为这些产品天生便宜,而是因为这是中国制造。
如果美国一咬牙一跺脚,非要投下巨资,把包括发电站在内的相关产业链全都强行搞起来,行不行呢?
当然行。
但这样搞出来的成本肯定会远高于中国的“顺便生产”,因为所有的开销都要算到最终产品镓身上。
当然,现在中国对镓出口严格管控了,美国有钱也买不到,客观上来说,他们的产业发展空间确实是出来了。
这个时候美国资本确实可以投入巨资,哪怕造出来的产品是天价,也依然可以卖掉,因为中国不卖了嘛。
但是别忘了,限制镓出口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我们手上的。
限还是不限,那就是我们一句话的事。
我们完全可以等美国人往这个产业投入巨资后,又突然放开,直接把你的高价产品摁死在仓库里,让你的天量投资在一夜之间打水漂。
所以,你做还是不做呢?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无论你怎么选择都摆脱不了这个庞大体系的影响。
无处不在、无法摆脱、无法战胜、不可名状...
确实颇为“克苏鲁”。
但站在我们的角度上看其实也很无奈,因为我们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努力搬砖而已。
把我们视为对手完全是美西方霸权单方面的选择,原因仅仅是我们拒绝在他们的威胁面前束手就擒。
事实上我们的工业体系从来就不是什么“怪兽”,而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大型协作体。
它从不阻碍任何人的进步,只追求建立更多的合作、创造更大的繁荣。
如果不是美西方霸权咄咄逼人的施压,我们也不至于被迫做出反制动作。
而真正讽刺的是,尽管他们现在恨不得把所有的锅都甩到我们头上,但实际上他们的衰败跟我们毫无关系。
就拿本文提到的军事雷达来说,其实早在我们管制镓出口之前,美国的氮化镓雷达研发就已经进入拖拖拉拉的“磨洋工”状态了。
这和他们在汽车、造船、航空...等等领域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锅虽然可以甩,但生产力不会陪你演戏。
如果美西方霸权未来继续对我们保持敌视的态度,那么他们就只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像预警机领域一样:
被我们追上、超越、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