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7)——九溪沟大桥跨径116米,当时世界第一!
文摘
2024-12-26 09:41
河南
古老秀丽的龙河,是丰都县境内最大的长江支流,位于南岸山区。九溪沟处于龙河的下游,距丰都县城24公里,是龙河沿岸交通要道的渡口之一。世界闻名的九溪沟大桥,于1972年竣工通车,已巍然屹立半个世纪多了。话说滔滔龙河水,它发源于四川(1997年以前重庆市隶属于四川省)湖北两省之交界处,从七跃山、方斗山出发,流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石家、悦来、黄水、下路,再淌过我县的江池、栗子、双路等地,在乌杨树渡口注入长江之中。龙河全长200多公里,其中丰都境内59.4公里,沿途接纳了大大小小的溪流近百条。从大山深处奔涌而来的龙河,蜿蜒曲折,滩多水急,两岸悬崖绝壁,自古交通险阻。新中国成立前的千百年间,龙河沿岸山区百姓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祖祖辈辈都在洪水期间用木船渡人,遇冬天河水枯浅则在乱石林立处搭树木过河。九溪沟是丰都县的厂天、三抚(合并后为南天湖镇)以及武隆县的桐梓、火炉、接龙等地进出丰都的必经之路。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磨,由于受河流阻拦,经常是交通断绝,只能隔河兴叹。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救星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丰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进行桥梁建设,先后在龙河各渡口架设浮桥、铁索桥、石拱桥,大大改善了沿河百姓的交通条件。群众要求修建九溪沟大桥的呼声日益高涨,引起了丰都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0年初,县上开始筹划修建九溪沟大桥,由县交通局“桥梁土专家”魏锡强主持完成了主拱净跨70米的桥梁设计方案。经现场踏勘,因地质状况差、设备简陋等原因,故桥位下移300米,原净跨改为125米。当初由于资金紧张,请不起专家,丰都县决定自己动手建桥。但上级技术部门不批准丰都县修建九溪沟大桥的申请报告:“修建这样大型的石拱桥,丰都根本不具备条件,特别是技术不行。”在这种情况下,丰都县修桥决心不变,借四川省交通局设计院关工程师出差万县之机,邀其到九溪沟实地考察,帮助验算完善大桥设计方案。经丰都再次申报争取,四川省交通局、涪陵地区交通局于1971年上半年批准建设九溪沟大桥,并由地区交通局拨款20万元,组织施工由丰都县自行负责。丰都县立即成立了九溪沟大桥工程指挥部,紧锣密鼓开展了大桥建设筹备工作,并于1971年7月1日破土动工。九溪沟大桥工程指挥部的挂牌,就是向省地上级和全县父老乡亲立下了军令状。指挥部由20人组成,总负责人梁文孝(原县革委副主任),行政组负责人黄光辉,技术施工组负责人魏锡强,后勤组负责人罗次于。作为大桥工程技术负责人,魏锡强年仅35岁,无专业文凭,尽管此前从丰都县养路队技术员、副队长,到县交通局工程股股长,他具有参与过20多座大小桥梁修建的实践经验,而眼下肩负九溪沟大桥这一规模难度空前的重大工程的建设质量把关之责,深感压力山大,如履薄冰!龙河的九溪沟河段,其河面宽度达100多米,在这里修造通行载重汽车的公路大桥,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安全风险更大,可称丰都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何况上世纪7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丰都县在桥梁建设上更是面临“缺专业技术人才,缺精密勘测仪器,缺先进施工设备,建设资金不足”的巨大困难和压力。然而九溪沟大桥的建设者们没有畏惧退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群策群力攻难关,开创了凭借“能工巧匠”“土法上马”“勤俭节约”建成单孔跨度世界第一的石拱公路桥的奇迹。建设大桥的首要问题,是工程施工队伍从哪里来?如今的人们无法想象,当时的丰都县根本没有成建制的工程建设施工队伍,只能靠指挥部临时招募人员组织起来。建桥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与九溪沟附近几个乡镇协同配合,走村社进院坝,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迅速组建了以青年民兵为主体、能工巧匠为骨干的修桥大军。大桥施工工地条件十分艰苦,四周是险峻的高山森林,方圆几公里荒无人烟。100多人的队伍,吃住都要自己动手。工人们上山割毛草砍树木搭建工棚,架设高压电线和电话线,以供施工、生活之需。附近村民送柴火、运粮食,支援大桥建设。没有搅拌机,就用人工搅拌混凝土;没有吊车,石头全用人力抬;没有经纬仪,就用森林罗盘和水平仪代替。在梁文孝、魏锡强等人的带领下,全体建桥民工长年吃住在工地,战斗在工地。酷暑寒冬,日晒雨淋,九溪沟里叮叮咚咚的施工之声连绵不断,一直传到了大山之外。古人自发修桥补路,乃行善积德。修建九溪沟大桥,为人民政府之举,更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桥建设是百年大计,工程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从大桥工程开工上马,到合龙竣工,工程建设者们遇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工程建设难关面前,工程技术负责人师魏锡强坚守工地第一线,亲自带着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细心查看地形地势,坚持因地制宜、质量第一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确保了大桥工程进度和质量。大桥开工建设不久,就遇上第一个施工矛盾。工程原设计为70米的跨径,但因山形和河流情况特殊,在河流之中挖不到基础而不能建桥礅,导致70米跨径方案行不通。经工程技术人员集体反复论证,工程指挥部大胆同意修改工程原设计方案,将大桥跨径增大为116米,不在河中修桥礅,利用两岸稳固的石岩作桥礅。桥基桥位选址解决之后,又出现了没有经纬仪的问题。净跨长达116米左右的桥梁,要测量它准确的净跨距离,没有经纬仪是无法解决的。若用皮尺测量100多米距离,因其伸缩性,根本行不通。若用钢卷尺度量,既没有那么长的钢卷尺,即使有也拉不直,挠度太大。对此工程技术人员开动脑筋,摸索出了一个好办法。先用两个紧线钳固定在拱座位置上,再用铁丝拉一水平直线。结果无论怎么拉,都有一定挠度,再一拉铁丝就断了。后来就在挠度大的地方用木棒支起几个三角架,将挠度抬起用水平仪控制其高度。然后在铁丝上仔细反复地分段度量,就精确量出了大桥的净跨长度。在大桥基础和拱座的处理上,原设计方案使用钢筋混凝土,施工用钢筋需要十多吨。可是当时国家钢铁产量低,钢筋严重缺乏。若照原设计执行,大桥只有停工待料。眼看洪水季节快到,不抓紧施工安好拱座,已挖好的基坑将被洪水带来的泥巴埋没,大有前功尽弃的风险。工程指挥部紧急召开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诸葛亮会,同时借鉴外地的实践经验,慎重修改拱座处理方案,把钢筋混凝土拱座改为条石基础拱座。经过精心设计施工,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抢过了汛期,而且节省了钢材和劳力。经过整整一年轰轰烈烈、紧张有序的施工建设,勤劳智慧的丰都人民自力更生,终于在龙河的九溪沟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全长140米,桥面宽7.5米,主拱净跨116米,净矢高14.5米,拱上左右腹拱对称各六孔,净跨5米,承重负荷60吨的石拱公路大桥。1972年7月1日,九溪沟大桥竣工通车典礼隆重举行,成为丰都人民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一周年献上的生日厚礼。丰都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九溪沟大桥建成后,国内不少桥梁专家、新闻工作者前来考察,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时誉为桥梁界的神话。1977年,全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所著《桥梁史话》中称“四川省丰都县九溪沟石拱桥,跨度达116米,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1978年,九溪沟大桥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荣获国家交通部和四川省政府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11月1日,国家邮电部向全国发行了一枚8分面值的邮票《公路桥——丰都九溪沟桥》。1992年,魏锡强荣获全国“五一”奖章,进京出席了在人民大礼堂举行的表彰大会。几十年来,九溪沟大桥经历了无数次特大山洪的洗礼,一直安然无恙,依旧稳固地横卧于陡峭的绝壁之间,向人们展示它那强健伟岸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