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接处,境内地貌复杂,有深山、有丘陵、有平原、有盆地,河流众多,许多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旱季河水干涸,涝季山洪暴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下大乱,辉县大干”,辉县人民本着“先治坡,后治窝”的精神,决心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重新安排家乡河山。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其中一座桥梁的故事——愚公桥 !
在侯兆川西平罗乡太头村和南寨镇羊郊村之间有一条大河,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香木河”。
然而,香木河名字好听却不好惹,自古以来它就是隔断山区群众出行的天堑,由于河宽沟深,所以这里成了南来北往群众和商旅行者的老大难。尤其是夏季丰水期,香木河更是令人望河兴叹,难以逾越。
然而,再难也难不倒英雄的辉县人民,为了打通山区群众的幸福大道,彻底改变肩扛、手推的历史,辉县县委县政府本着“宁架桥不下滩,宁走直不走弯”的原则,着手在香木河架起一座大桥。
经过前期精心勘探设计和充分准备,1969年12月,愚公大桥正式开建。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当时没有一台机械,要想在如此大跨度的河上架起一座大桥,难度可想而知。
南寨和西平罗两个公社首先组织200名有经验的石匠和民工进驻施工现场,在这酷寒的冬季农闲时节,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劳动。这座桥设计是一座石拱桥,要建桥,首先是为桥的拱券搭胎。
常规的做法是用木料搭建,然而长久的战争和灾害早已把大山变作不毛之地,哪里还有什么树木。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山上没有木头河里有石头!民工们顶着河道凛冽的寒风,向冰冷的石头开战。他们就地取材,硬是河滩里挪动石头3万立方米,才算垒起了桥胎。
桥胎搭起来了,又面临着更大困难。按照设计预算,这个大桥全部石方需要1.54万立方米,需要投资70万元。
没有钱,我们有人!没有机械,我们有如钢铁般坚硬的双手!民工们手拿冰冷的錾尖、铁锤硬是一锤一锤加工出了全部料石,仅花费23万元就备齐了全部料石。
南寨公社革委又组织近千名群众,20天时间运来1.4万多方石子。浆砌拱券没有吊车,民工们便沿着桥墩筑起一条条3至4丈高的石梯,12个人一组用肩膀把一块块千斤重的石料抬上去,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把大桥建成。
桥的形状很像著名的赵州桥,但桥面更为平坦,桥的两肩上个各有五个桥洞,这十个桥洞的桥基上又有桥洞,节约了大量石料,也使整座桥梁更为美观。
该桥设计者是辉县市当时的土专家石宝庆,承建单位是辉县市愚公移山专业队,另外,当时的沙窑、南寨、西平罗乡的所有学生也参加了义务劳动,主要是搬运木料、抬土用来搭建桥基,历时10个月的时间。
现在,桥身上的“毛主席语录”还依稀可见,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觉悟。
经过1年零2个月的艰苦奋斗,1970年4月,大桥顺利通车!为了纪念这座全靠人力修建的大桥,人们给桥取名“愚公大桥”。
1945年6月11日,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作了《愚公移山》的著名讲话,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也诠释了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堪称马克思主义经典。对这篇被人称为“老三篇”之一的著作,很多人耳熟能详。
毛主席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至此,愚公移山完成了,从神话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升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刚健有为的象征。愚公移山也逐渐成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
愚公桥的名称一方面是因为修建者是愚公移山专业队,同时也表现了辉县人民决心向愚公那样艰苦创业,改造山河。
这是大桥得名的来源!是发扬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资料显示,愚公大桥桥长105米,单拱跨径102米,拱高10米,矢跨比1/10,主拱两端各有5个跨径4米的小腹拱,桥高14米,宽8.5米,桥面一侧附设通水渠道,由黄源文设计。
随即《人民日报》对辉县愚公大桥的建成通车进行了专题报道,载文激情洋溢地说:“辉县愚公大桥大桥坦度居世界之首,跨度居世界第二,是我国公路史上一项伟大创举。”对辉县人民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的伟大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褒扬。
从此,辉县这个名字开始通过愚公大桥走向天南海北,走向长城内外,名扬四海。
近年,随着车辆量的急速膨胀,愚公大桥满足不了现有承载,于是辉县市政府又在愚公大桥旁边修建了一座新的大桥。
经过五十多年滚滚铁流的碾压,经过五十多年风霜雪雨的剥蚀,如今愚公大桥更像一尊愚公石雕巍然屹立在香木河上,更像一位历经风霜却又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倔强地挺立在苍茫的太行山巅。
愚公也该歇歇了,但愚公没有歇,他每时每刻都在见证着辉县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欣赏着辉县青山绿水的大好风光,他已经成为辉县人民的一座精神坐标。
每当驱车经过,都要慢下来,慢下来,再慢下来,瞩目他卓越的风姿,聆听当年河道里呼呼北风中叮叮当当的锻石头声,回味蚂蚁一般群众齐心协力的打夯声。
历史不是过去,愚公不是故事。
今天我们走在历史的大道上,
去追寻愚公的故事,
应该倍感亲切和自豪!
想了解我,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