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桐寨铺出发,向南就是白秋街、张店镇。
而且近代南阳第一次武装起义就发生在白秋古镇。
白秋古镇
白秋,现在是张店镇下辖的行政村,古代是一座集镇。大概是在明代兴集。
相传,街北曾有一株开白花的大楸树,故名白楸店,后来俗读为“白秋”。
解放前称白秋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曾为唐西县爱国民主政府驻地。
今聚落成方形,主街“十”字形,逢单日集,在唐河县城西三十六里处,是桐河、桐寨铺南去郭滩的必经之路。
街北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泥河,河上有汉王桥横卧在清波之上,据说与光武帝刘秀有关。
河北岸地势峥嵘,视野开阔,桐寨铺镇从远处看,是四周的制高点,也是一个大岗。
向南十八里是白秋,正好到此形成下岗坡。
风水先生们,都说这白秋此处是一块灵气荟萃的宝地。
南阳第一次武装起义
1926年5月,河南省南阳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南阳城南的刘宋营村诞生了,创建了中共南阳第一支部。
而创建第一支部的第一人正是杨士颖。
杨士颖,南阳白河镇常庄人。
1921年,杨士颖不满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毅然与同学刘实中、崔琮钧一起,赴上海浦东中学学习。
1924年,杨士颖考入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在此,杨士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进步很快,同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间,他常为河南青年协社上海支社撰稿,宣传革命理论,并主办小报、编写小册子,寄往河南青年协社,对河南青年学生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192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特别会议,上海党组织遂派正在上海大学上学的中共党员杨士颖,率先回到河南开展工作。
杨士颖首先到了开封,找到在中州学院任教的同乡、毕业于上海大学的中共党员刘友三和朱冠洲,通过他们和豫陕区委取得了联系。
为迎接和支援北伐军做准备,豫陕区委随即派刘友三、杨士颖、朱冠洲三人即刻回到家乡开展工作。
返回南阳后,他们以不同职业作掩护积极开展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验,经杨士颖、刘友三介绍,首先发展杨士颖的同学刘实中入党。
1928年4月,南阳县委和刘宋营党支部研究决定发动农民起义。
刘福僧任政委,刘实中、刘协中任正、副指挥长,带领10余名队员,夜袭白秋镇税局,烧毁了税局的文件和账目,砸毁了箱柜桌椅,痛打了首恶人员。
并在白秋街上张贴“反对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宣传我党主张。
打响了南阳农民革命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此次起义的成功,发生在唐河,极大地鼓舞了共产党组织和农民自卫团成员。
根据这次的成功经验,他们又攻打土寨公所、桐河乡劣绅徐九太太和唐河县枣园村劣绅王仁甫。
这次农民起义,是共产党领导南阳县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的一次尝试,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震动了国民党反动当局,扩大了共党的影响。
为以后开展武装斗争培养了骨干,积累了经验,对推动南阳革命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宛西中学
宛南老荒坡
相传以前,老荒坡是白秋街大户人家的放马场。
日军侵华时期,为抵抗日寇和匪患,当地百姓从老荒坡取土修寨筑墙,因此老荒坡成了洼地,杂草荒芜,被人遗弃。
当地流行着“宛南老荒坡,到处坷垃多,种田苗不长,栽树树不活,兔子不打洞,鸡子不落窝,一到老荒坡,两腿便哆嗦”的顺口溜,可见老荒坡的凄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唐河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当地农民,投身农业生产建设,经过辛勤的奋斗,改变了老荒坡落后的局面。
老荒坡通过多年耕耘,是处绿荫葳蕤,花果馝馞。
当地又开始流传着,“旧日老荒坡,让人没法说,现在老荒坡,利民好处多”的顺口溜。
古镇张店
张店镇,位于唐河县西南部,河南油田腹地,紧邻省道,交通便利。
总面积124.4平方公里,排名唐河第10,耕地11.5万亩。辖24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354个村民小组,7.1万人。
境内有鸭河区二分干渠流经,水利设施完善。
北部和东部,岗沟相间,且有4条南北走向的山岗, 地势较高。
西部和南部,较为平坦,地势较低,占全镇面积的 60%。
绵延河的两支流分别流经东部和西部。
清代属桃园保。民国 10 年属寨铺区,民37年为唐西县第三区,民38年5月为张店区。
建国后,1951年8月属白秋区,1955 年9月属桐寨铺铺区,1956 年2月为张店中心乡,同年12月属桐寨铺区。
1958 年5 月为张店乡,同年10 月属桐寨铺人民公社,桐寨铺人民公社为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
1961年8月为张店人民公社。1983年12月为张店乡。
1985年10月为张店镇,之所以撤乡设镇,是因为当时张店经济发达。
当时大兴镇办企业,随当时油田开发日益兴旺,主要有建筑公司、电扇厂、砖瓦厂、猪毛加工厂、面粉厂、采煤队等。
当时张店镇产的电动吹风机,获得乡镇企业名优产品称号,远销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集市靠近河南石油勘探局机关,商业发展较快。今聚落呈块状,老街东西向,逢双日集。
1985 年扩建南北街一条,与老街交为“十”字形。为张店镇政府驻地。
元朝末年,有张姓自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市),迁徙到此地开设饭店,逐渐兴起为集市,因姓而得名。
除了白秋、张店,还有一个胡集街。
胡集街原名移河镇,只因该街胡姓势力较大,改名为胡集。
该街呈方形,主街东西向,与老街相交为“丁”字形,逢单日为集。当地有名的特产为胡集黄酒。
张店牛氏
在南阳市各县区,都有牛姓分布,而最为集中者要数唐河。
在唐河,牛姓的主要集中地在张店镇,其次是毕店镇。
张店镇有牛大门、牛二门、牛三门、牛四门、牛五门、牛六门、牛八六个村,成为牛姓的聚集地。
那牛七门在哪里?它在湖北省老河口市。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牛氏,商汤后裔也。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
宋微子后代司寇牛父败狄长丘,战死,子孙以王父(祖父)字为氏,故牛父为得姓始祖。
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
唐河牛氏自洪祖五子牛捷,元末打锅离散后,先在郑州东北牛家岗安家。
其第三子牛亮,明朝初年游学至唐河,于桐寨铺西三里牛庄,今曲岗村,兴家立业,其墓仍在该村。
唐河牛氏后裔尊其为始祖,此为唐河牛氏家族兴起之始也。
启世祖牛亮,二世牛祖德,三世祖牛从道携家迁居唐河南西岸牛埠口,娶万氏,生四世祖三子:牛顺、牛显、牛贞(少亡),故只有牛顺、牛显。
牛顺娶王、侯氏二妻,生五世祖七子:牛晟、牛昇、牛昶、牛春、牛昱、牛旻、牛景。
后迁唐河西南四十五里处张店以南境内,各居宅第,以门定村,则称牛大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村。
七子牛景跟母侯氏移居湖北光华县(今老河口市)陈堰落户,为牛七门也。
桐寨铺镇的东张营村,又叫“牛张营”?这是为什么呢?
牛张营分支祖为唐河亮祖后裔,其分支祖为张店镇牛氏四世祖顺祖第四子春祖后世孙,过继其舅父张公为子。
中兴张氏一族,因不愿改姓,为不忘牛氏本姓,后村名更为“牛张营”,后世繁衍兴旺,称为“张门牛后”,亦张亦牛,牛张不分”。
牛张营张门牛后支系实为牛家血脉,与牛氏同宗共祖,源流一本。
2008年,桐寨铺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东张营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著称。本村最有名的就是大鼓书,其源于唐朝的道情道曲。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大鼓书表演画面的描绘,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清代中期以后,历经打磨改造,凝聚成了独特风格的南阳大鼓,从此流传各县,为人熟知。
大鼓书艺人与其他艺术形式表演不同,他们独唱独演不搭班。
主要的道具就是一面直径为八寸的小鼓,开唱时,左手执钢板,右手执鼓槌,边击边唱。仿佛宋代勾栏瓦舍中的艺人,高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
大鼓书曲调,散文和韵文一起并用,其句式多以七字句演奏。
大鼓书的唱腔朴素无华,落落大方。表演洒脱自如,浑然一体,语言简朴、生动、形象、接地气,引人入胜。
其形式简单方便,随时随地一人即可演唱,颇受老百姓的欢迎。
厚重的中原文化,随着大鼓书越传越远。
东张营村,已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正所谓:
南阳首次起义地,古镇悠悠千载事。
欲知家乡古到今,先从文化了解起!
想了解我,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