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4年,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政策层面不断出台新规,积极引导市场资源向更具潜力、更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流动;另一方面,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求,或为拓展业务版图、或为实现技术升级、亦或是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等,参与并购重组的活跃度明显提升。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剖析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交易数量、涉及行业等多方面情况;详细梳理影响该市场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例如政策导向、经济形势、行业竞争格局等;精准提炼这一阶段并购重组活动所展现出的特点,如交易类型、标的选择倾向等;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力求为市场参与者(包含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全面、深入且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以便各方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做出合理决策。
二、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家层面政策梳理
2024年,国家层面出台了多项鼓励并购重组的政策,对市场活跃度、企业行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4月,国务院发布新 “国九条”,提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资本市场的产权定价和交易功能,拓宽并购融资渠道,丰富并购支付方式,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这一政策为全年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奠定了基调,引导上市公司围绕主业积极寻求并购机会,通过整合资源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9 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坚持市场化方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其主要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一是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包括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以及有助于补链强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二是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鉴于我国部分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状,资本市场在支持新型行业发展的同时,继续助力传统行业通过重组来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且对于上市公司之间的整合需求,通过大幅简化审核程序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利用锁定期 “反向挂钩” 等安排,鼓励私募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并购重组;三是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尊重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创新规律,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事项,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包容度,更好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四是下大力气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目前可用于重组的支付工具已比较丰富,除现金外,还有股份、可转债等,证监会支持上市公司根据交易安排的具体需要,采用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支付工具、分期支付交易对价、分期配套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交易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此外,还建立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重组,大幅简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时限、提高重组效率,同时引导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等功能,助力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的并购重组,并依法做好监管工作,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重组市场秩序,有序开展重组,有力有效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6 月19日,“科创板八条” 提出要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 “硬科技” 企业。在这一政策推动下,上交所发布数据显示,自 “科创板八条” 发布以来,科创板加速 “上新”,新增披露40余单股权收购交易,单数同比超2倍,金额合计超110亿元。截至10月底,已有多家科创板公司发布了相关并购重组方案,部分公司已完成并购重组,使得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
从市场实际表现来看,这些政策组合拳起到了显著的引导作用。Wind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部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重组事件数量较2023年全年有所增长,上市公司参与并购重组的活跃度明显提升。企业也更加积极地根据政策导向,围绕主业、新质生产力方向以及产业链整合等维度去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并购行为也愈发理性和规范,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逐步向注重协同效应、技术升级等高质量发展目标转变。
(二)地方政策跟进情况
在国家层面政策的引领下,上海、深圳等地积极推出支持并购重组行动方案,与国家政策相互呼应,助力地方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上海于2024年12月6日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2万亿元,集聚3 - 5家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并购基金管理人,中介机构并购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并购服务平台发挥积极作用,会市、市区、政企合力显著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协同发力,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并购生态更加健全、协作机制多元长效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先行区和示范区,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目标,上海采取了多方面举措:
聚焦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推动优质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加大对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支持上市公司收购有助于强链补链、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优质未盈利资产,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梳理重点产业上市链主企业名单。
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包括金融、物流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开展同行业、上下游并购和吸收合并,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围绕产业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开展跨行业并购,注入优质资产,提升投资价值,同时发挥国有上市公司引领作用,聚焦增强核心功能,围绕加快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高质量并购。
建立并购标的发现和储备机制:根据上海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网联车和新能源车、高端装备、新能源和绿色低碳、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梳理潜在重点并购标的企业清单,并组织优质上市公司与标的企业对接。
加强并购资源整合和投后赋能:发挥专业化招商队伍力量,围绕并购标的企业着力构建全过程跟踪、全链条服务的闭环工作体系,协助开展并购后资源整合,对并购后成功落地上海市的重点产业项目,市、区相关部门在用地、能耗、人才、研发、金融等方面加强配套服务、给予重点保障。
加快培育集聚并购基金:引入专业赛道市场化并购基金管理人,吸引集聚市场化并购基金,符合条件的纳入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快速通道,用好 100 亿元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并购基金,设立 100 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政府投资基金可以通过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参与并购基金出资,并适当让利,“链主” 企业通过企业风险投资(CVC)方式围绕本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并购重组的,将 CVC 基金设立纳入快速通道。
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证券公司合并,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引导投资银行组建并购重组综合服务团队,联动产业研究、投资、投行、投研、融资对接、法律服务、评估审计等板块,为并购交易相关方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对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其产业把控能力和并购专业服务能力。
搭建综合性并购服务平台:加强政府与市场间的协作,打造专业管理能力强、政策支持力度大、要素集聚程度高的并购资源集聚区,搭建 “一站式” 并购公共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市场化并购服务平台,集聚整合银行、证券、基金、资产评估机构等资源,提供需求挖掘、撮合交易、资产转让等全方位服务,定期开展并购沙龙,加大辅导培训、路演推介、融资对接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建立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经营主体的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支持优秀典型案例落地见效。
加强综合配套政策支持:对新引入的专业赛道并购基金管理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深圳在2024年11月27日,由市委金融办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 - 2027)(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推动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总市值突破15万亿元;推动并购重组市场持续活跃,完成并购重组项目总数量突破100单、交易总价值突破300亿元,力争将深圳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投融资活跃区、技术和产业并购交易集聚地、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示范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先行地、创新资本生态健康规范先导区;形成一批优秀并购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深圳打造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为实现目标,该《行动方案》也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建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标的项目库:为并购活动提供丰富的项目储备,方便企业从中筛选契合自身发展战略的标的。
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发展:鼓励上市公司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
持续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规范发展:通过规范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等方面,为并购重组营造良好的企业基础条件,确保并购后的整合能够顺利进行。
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打通境内外并购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并购境外资产标的,通过赴港上市等方式,提升并购重组效率,拓宽资源整合范围,鼓励深港合作设立并购重组相关的投资基金,支持境内外机构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
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并购业务 “走出去”:拓展上市公司的并购视野和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资源整合与竞争。
丰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融资渠道:解决并购过程中的资金难题,提高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能力和积极性。
打造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服务一流中心: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并购重组的服务环境,助力企业高效完成并购相关事宜。
培育壮大并购重组专业化服务机构:促进中介服务行业发展,让专业的机构为并购重组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支持。
强化并购重组联席会议机制和保障措施: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和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地实施,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两地的政策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在促进本地企业并购重组方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上海凭借强大的金融要素资源、较为清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众多的上市公司基础,更注重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打造并购重组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深圳则依托自身活跃的资本市场以及科技创新优势,着重推动境内外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加强与香港资本市场联通,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等。这些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共同作用,形成了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推动了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蓬勃发展,助力企业在产业整合、转型升级等方面不断迈进,为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现状剖析
(一)整体交易规模与趋势
2024年以来,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活跃度变化趋势。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包含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共披露5830起并购事件,交易规模约12606亿元,显示出并购市场的活跃度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不过,与过往历史阶段对比来看,此前也曾出现过如2014 - 2015 年间较为活跃的并购重组浪潮,当时在政策松绑、经济转型改革等多因素叠加下,A股市场并购重组迎来繁荣时代,而从2016年至2023年期间市场持续低迷,2024年目前处于一个转折的节点。
从交易金额角度分析,部分行业的大额并购案例对整体规模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医药行业中,华润双鹤拟以31.15亿元收购华润紫竹100%股权、迈瑞医疗拟斥资66.5亿元收购惠泰医疗控制权等。同时,在科技领域也不乏金额较大的并购交易,像一些半导体相关企业间的并购整合等,推动了整体交易规模的变化。
而交易数量方面,不同阶段呈现出增减变化。Wind数据显示,按照最新公告日统计,截至3月1日记者发稿,共有57家公司披露重大重组事件或进展情况(剔除重组失败案例),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2家公司大幅增长;截至11月10日,年内已有104家上市公司推出资产重组计划,188家公司披露重组动态,仅9月以来,就有118家公司发布重组计划,市场活跃度显著增强。
出现这些不同阶段表现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发布新 “国九条”、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以及科创板相关支持并购重组政策等,积极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等,为并购重组市场注入活力,刺激了交易数量的增多以及交易规模的扩大。从市场角度来看,IPO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并购重组有助于公司实现间接上市,同时经济仍处修复阶段,实体经济景气度减弱,一级市场估值承压叠加投资者退出诉求上升,为现金流充沛的公司和上市公司大股东带来了较好的战略并购机会。此外,不同行业自身发展周期和需求差异也影响着并购重组活动,例如当行业增长放缓或陷于下行周期时,像医药、半导体等行业的企业间并购交易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推动行业开启上升通道,进而带动整体市场活跃度在相应阶段的变化,影响交易规模和数量走向。
(二)市场主体参与情况
在2024年的并购重组市场中,不同性质的企业参与情况各有特点。
国有企业方面,尤其是央国企在并购重组市场中的占比显著抬升,表现抢眼,成为并购重组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中金公司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地方国企和央企在并购重组市场中的占比分别为35.1%和31.6%,而在2024年的并购重组事件中,央国企的占比明显上升,显示出央国企在并购重组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愈发突出。例如,2024年以来,中国船舶 、国药集团、华润集团、中国五矿、中国稀土等不同领域国资央企所属的上市公司正加速推进并购重组。从交易金额来看,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反映出央国企凭借自身资源优势、政策导向支持等因素,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来优化产业布局、聚合优势资源、打造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实现规模效益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提升,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同样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活动。以2024年上市公司参与情况为例,截至10月15日,民营企业参与重组数量最多,为46家,占比51.7%。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重组更多是基于自身业务拓展、产业链完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等需求。比如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同行业或者上下游企业,来强化自身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或者实现跨界进入更具潜力的行业赛道,借助并购重组的契机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和业务拓展。
对比分析各类主体在市场中的活跃度与影响力来看,央国企依托强大的资金实力、政策资源以及行业地位等,在大规模、战略性的并购重组项目中往往更具影响力,其一举一动对于所在行业的结构变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而民营企业则凭借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在一些新兴行业、细分领域的并购重组中活跃度较高,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挖掘有潜力的并购标的,虽然单笔交易规模可能相对较小,但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也对优化产业生态、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在部分行业中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实现发展壮大后,也在行业内具备了较强的影响力。
(三)行业分布特点
2024年不同行业在并购重组中的热度存在明显差异。
科技行业成为并购重组的热点领域之一。在半导体方面,有众多企业参与并购,例如富乐德收购FERROTEC集团下属半导体产业相关资产、双成药业拟收购100%奥拉半导体股份等,旨在通过并购获取先进的半导体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力,特别是随着国内对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需求不断提升,相关并购有助于整合资源攻克关键技术环节。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强化自身的技术储备和业务拓展,比如一些有实力的科技企业收购相关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公司,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
制造业的并购重组同样活跃。以汽车行业为例,既面临着行业景气周期下行、落后产能清退、行业集中度抬升的趋势,又有着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如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并整合,或者整车企业对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收购等,以此提升整体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传统制造业如今正承受着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重重压力,若企业借助并购重组这一途径,便能够迅速获取到全新的技术、开拓出新的市场,并且掌握新的资源,进而有效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制造业企业正在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所提供的各类工具,全力去达成自身所设定的发展战略以及目标要求。
医药行业并购重组动作频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展方向,有望成为并购重组交易最为活跃、政策获益最大的板块之一。既有大型本土药企之间的整合,像华润医药旗下华润双鹤收购华润紫竹股权等案例,也有创新药企之间以及与传统药企之间的并购合作,例如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合并重塑了生物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对于大型药企而言,通过并购和许可授权获取 “外部创新” 与 “内部研发” 同等重要,众多药企通过并购来拓展产品线、进入新的治疗领域、提升研发实力等,在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的驱动下,持续涌现出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并购机会。
各行业开展并购重组有着各自明确的动机与目标。科技行业主要是为了抢占技术高地、完善产业链、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应用;制造业更多是出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医药行业则侧重于获取创新资源、扩大业务版图、增强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力等,都是基于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和战略需求来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活动。
(四)区域分布特征
从区域角度来看,并购重组交易在我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中性,江浙沪等地区往往是并购重组交易的高发地带。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产融合作水平持续提升,企业间、城市间产业并购投资更加活跃,并购交易呈现出较高活跃度,且科技并购动能强劲,有助于长三角地区发挥好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长三角地区汇聚了大量优秀的企业资源,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制造业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众多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聚集,为并购重组提供了丰富的标的选择。
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强大的金融要素资源,能够为并购重组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无论是本地企业的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还是各类投资机构的参与,都保障了并购交易在资金层面的顺畅进行。而且,产业资源丰富意味着产业链相对完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明显,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产业协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营商环境方面,长三角地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政策的透明度高、行政审批效率较高、对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大,这使得企业在开展并购重组过程中面临的制度性成本较低,减少了后顾之忧,能够更加专注于并购交易本身以及后续的整合工作。
再比如上海,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等目标,并采取了聚焦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举措来促进并购重组。
而与其他区域相比,不同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政策重点等差异,并购重组的活跃度和行业侧重有所不同,比如一些中西部地区更多侧重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相关的并购项目,或者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整合,这种区域差异使得我国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布局特点,不同区域在全国的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四、影响2024 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因素探讨
(一)政策因素影响
2024年,政策层面对于并购重组市场的影响颇为显著,多项政策频出,持续深化市场改革,为企业并购重组创造了诸多机会并提供了极大便利。
从国家层面来看,4月国务院发布新 “国九条”,强调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强化资本市场的产权定价与交易功能、拓宽并购融资渠道、丰富并购支付方式等举措,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运用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发展质量。这一政策为全年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奠定了基础,引导上市公司依据政策导向积极寻求并购机会,围绕主业整合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
9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更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在多方面发力。例如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鼓励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并购重组,涵盖跨行业并购以及未盈利资产收购等,推动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简化审核程序支持上市公司间的整合需求,还利用锁定期 “反向挂钩” 等安排,吸引私募投资基金参与;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尊重各类规律,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等关键事项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更多包容,更好地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下大力气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支持上市公司采用分期发行股份、可转债等支付工具以及分期支付交易对价等方式,增强交易灵活性与资金使用效率,并建立简易审核程序,提高重组效率,引导中介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做好监管工作,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6 月 “科创板八条” 提出加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推动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以及收购优质未盈利 “硬科技” 企业,使得科创板的并购重组加速推进,更多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汇聚。
地方层面同样积极响应,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上海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设定了到2027年的目标,并采取聚焦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建立并购标的发现和储备机制等多方面举措,致力于打造并购重组先行区和示范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 - 2027)(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底的系列目标,并通过建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标的项目库、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发展等多项措施,助力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等。
这些政策在审核程序方面,通过简化流程、建立简易审核程序等方式,缩短了企业并购重组所需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让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完成并购交易;在交易工具上,丰富了支付方式,如增加可转债等支付工具以及允许分期支付等,使企业在进行并购时能根据自身情况和交易特点灵活选择,减轻资金压力,优化交易结构。总之,政策因素全方位地推动了2024年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以及高质量发展。
(二)监管因素作用
在IPO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并购重组成为众多企业间接上市的重要途径,监管力度与方向对并购重组市场的规范性和活跃度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严格的IPO监管使得部分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募股进入资本市场的难度增加,而并购重组则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选择。例如,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但暂时不符合IPO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被上市公司并购,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业务拓展以及后续的发展壮大,进而达成间接上市的目的。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并购重组市场的监管力度把控,旨在保障市场的规范性。通过对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交易合规性、估值合理性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监督,避免出现虚假重组、操纵市场、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增强了投资者对并购重组市场的信心。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时如实披露标的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潜在风险等重要信息,确保投资者能够基于准确的信息做出合理判断。
同时,监管方向也在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并购重组项目,监管部门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引导,比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并购重组在审核等环节适当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而对于存在风险隐患或者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项目,则会加强审查,促使企业规范运作。这种监管方向的引导,使得并购重组市场的资源能够更合理地流向优质项目,提升了市场整体的活跃度和质量,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三)产业因素驱动
2024年,实体经济景气度、一级市场估值以及投资者诉求等产业现状共同作用,促使现金流充沛的企业积极开展战略并购,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资源整合。
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修复阶段,实体经济景气度有所减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压力,部分现金流充沛的企业便开始寻求通过并购重组来拓展业务版图、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通过并购同行业或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级市场估值方面,当前正面临承压的局面。这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和退出诉求上升,而并购重组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退出途径。对于那些早期投资了具有潜力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如果所投企业无法通过IPO实现退出,借助并购重组被上市公司或其他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就能够实现资金的回笼和收益的获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行业基于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也有着强烈的并购驱动因素。以科技行业为例,随着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抢占技术高地、完善产业链、加速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积极开展并购活动,通过收购相关的技术型企业,快速整合资源,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则更多是为了应对转型升级的压力,通过并购重组获取关键技术、开拓新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产业集中度,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医药行业在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驱动下,众多药企希望通过并购来拓展产品线、进入新的治疗领域、增强研发实力,大型药企注重通过并购和许可授权获取 “外部创新”,创新药企之间以及与传统药企之间也不断开展并购合作,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总体而言,产业层面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促使企业积极投身于并购重组活动,进而推动了整个产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对2024年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四)市场环境影响
A股市场整体走势、股价波动等市场环境因素,与并购重组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对并购重组的成本、意愿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A股市场整体走势来看,当市场处于上行阶段,企业的估值相对较高,股价表现良好,此时进行并购重组,收购方以股票作为支付工具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市场的乐观情绪也会增强企业开展并购的意愿,因为他们预期通过并购整合后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价值,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股价有望继续上涨。相反,在市场下行阶段,企业估值降低,股价波动可能较大,虽然此时收购资产在价格上可能更具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整合难度加大等问题,企业在开展并购重组时会更加谨慎,综合权衡成本与收益。
股价波动同样影响着并购重组活动。对于收购方而言,股价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其在以换股方式进行并购时,面临对交易对手吸引力变化、换股比例调整等复杂情况,增加交易的难度和谈判成本。而对于被收购方来说,股价波动影响其对自身企业价值的判断以及在并购交易中期望获得的对价,若股价处于低位,可能更倾向于等待合适时机或者寻求其他更有利的交易方案。
此外,市场环境还影响着并购重组的融资成本和资金可得性。在市场资金充裕、融资渠道畅通的情况下,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更容易获得所需资金,无论是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还是股权融资等方式,成本也相对合理;而当市场资金紧张时,融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会限制部分企业的并购能力和意愿。
反过来,并购重组活动的活跃程度也会对市场环境产生影响。大量的并购重组案例能够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稳定性,对股价走势等市场表现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一些成功的产业并购整合案例,能够带动相关行业板块的估值提升,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之,市场环境与并购重组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发展态势。
五、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呈现的特点总结
(一)聚焦产业链整合
在2024年的中国并购重组市场中,聚焦产业链整合成为一大显著特点。众多企业积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并购重组活动,旨在通过整合实现协同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与产业附加值。
例如,在科技领域,半导体行业内有富乐德收购FERROTEC集团下属半导体产业相关资产、双成药业拟收购100%奥拉半导体股份等案例。富乐德通过收购相关资产,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布局,获取更多关键技术与生产环节,增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能力,同时减少对外依赖,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双成药业对奥拉半导体股份的收购,则有助于其跨界进入半导体行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并且利用自身在其他领域的资源优势,助力奥拉半导体拓展市场渠道,双方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半导体业务的发展。
再看制造业中的汽车行业,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选择合并整合,或者整车企业对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收购。如一些整车企业为了保障核心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提升零部件的适配性以及降低采购成本,会收购优质的零部件供应商,从而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实现生产环节的高效协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整合,则可以集中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在细分领域的市场话语权,更好地服务于整车企业,提升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
还有医药行业,大型药企之间以及与创新药企之间频繁开展并购合作。像华润医药旗下华润双鹤收购华润紫竹股权,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实现销售渠道、研发团队等多方面的协同共享,提高运营效率,丰富产品线,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创新药企与传统药企的合作,则能让创新药企借助传统药企成熟的生产、销售体系快速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传统药企也能借助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不断补充新产品,双方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优势互补,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在医药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总之,产业链整合式的并购重组在2024年各个行业广泛开展,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并购重组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科技等相关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例,随着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借助并购重组来推动自身发展以及加速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成长。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些有实力的科技企业通过收购相关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公司,实现技术储备的快速扩充。比如,某大型科技企业收购了一家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算法研发的初创公司,将其先进的算法融入自身的智能语音助手产品中,极大地提升了语音助手的理解能力和交互精准度,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客服、智能家居等多个行业的落地应用,进而提高了企业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竞争力,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迭代与应用拓展。
在半导体行业,面对国内对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并购重组活动有助于整合资源攻克关键技术环节。例如,有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收购了具有先进芯片设计技术的公司,双方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制造企业利用自身的生产能力将设计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设计公司则获得了更充足的资金和生产资源支持进一步研发,共同提升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力,助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这也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要求。
同时,政策层面也积极引导和支持此类并购重组行为。如 “科创板八条” 提出要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鼓励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 “硬科技” 企业,众多科创板公司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使得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为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通过并购获取技术、资源,实现加速发展,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三)交易类型多样化
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交易类型多样化的特点,涵盖了同行业重组、跨界收购等多种形式,且每种类型在市场中都有着不同的体现、目的、风险及适用场景。
同行业重组方面,在很多行业中较为常见。例如在医药行业,大型本土药企之间的整合,像华润医药旗下华润双鹤收购华润紫竹股权,就是同行业重组的典型案例。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行业内的优势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扩大市场份额,优化销售渠道以及研发体系等,增强在医药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综合竞争力。风险主要在于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企业文化差异、人员冗余等问题,需要合理进行资源调配和团队融合。适用场景通常是在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有待提升,且企业自身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希望通过整合同行来巩固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开展。
跨界收购在2024年也愈发活跃,尽管产业整合依然是并购重组活动的主旋律,但跨界收购展现了企业寻求转型升级、探索新增长曲线的决心。比如友阿股份收购半导体企业深圳尚阳通,钢结构公司富煌钢构收购光电测量仪器企业中科视界等案例。企业进行跨界收购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借助其他行业的发展机遇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过,跨界收购面临的风险相对更大,由于进入陌生行业,对行业的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可能出现整合困难、业务协同性差等问题,像文化冲突、技术对接不上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收购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适用场景多是企业在自身所处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或者看到其他行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自身有一定资源和能力可以进行跨界拓展时选择实施。
此外,还有如资产剥离等交易类型,一些企业会将非核心业务或资产出售,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目的是优化产业布局,聚焦主业,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和管理复杂度。风险在于资产定价是否合理、剥离过程中的业务衔接等问题,适用于企业业务较为繁杂、资源分散,希望通过精简业务结构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情境。
总之,多样化的交易类型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企业在开展并购重组时需要充分考量自身战略、行业特点以及各种交易类型的利弊,谨慎做出决策,以实现并购的预期目标。
六、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典型案例分析
(一)华润集团收购长电科技案例
在2024年的中国并购重组市场中,华润集团收购长电科技的案例备受关注,对半导体行业格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交易背景来看,半导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发展意义重大。长电科技是中国大陆第一、世界第三的外包半导体(产品)封装和测试(OSAT)厂商,仅次于中国台湾的日月光控股和美国安靠科技,在5G通信、高性能计算、消费类、汽车和工业等领域芯片的封装测试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力。此前长电科技通过收购星科金朋等举措,不断拓展业务、优化资产财务状况,成长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中国企业。而华润集团在产业布局方面有着长远规划,希望进一步拓展在半导体领域的影响力,增强核心功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为我国芯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力量,因此盯上了长电科技这一优质标的。
交易过程方面,2024年3月20日,长电科技出资6.24亿美元,收购了西部数据所持的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80%的股权。仅7天后,华润集团设立的磐石香港有限公司,以116.91亿元收购了长电科技前两大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大基金”)、芯电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简称 “芯电半导体”)所持绝大部分股权。其中,大基金所持的9.74%股份,收购价为50.5亿元;芯电半导体所持的12.79%股份,收购价为66.36亿元。8月22日,大基金、芯电半导体分别与磐石香港及磐石润企(深圳)信息管理有限公司(下称 “磐石润企”)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上述交易涉及的股份受让方由磐石香港变更为磐石润企。直至11月13日,长电科技公告显示,公司股东大基金和芯电半导体转让给磐石润企的公司股份于2024年11月12日完成股份过户,磐石润企成为公司股东,持有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2.53%,根据交易双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拟对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改组,股份转让后,大基金、芯电半导体和磐石润企持股比例分别为3.50%、0%、22.53%,华润集团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未来华润旗下将拥有华润微和长电科技两家芯片龙头。
此次收购涉及金额高达116.58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对半导体行业格局、长电科技自身发展以及相关产业链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半导体行业格局层面,华润集团入主长电科技后,旗下将坐拥两家芯片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助于提升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话语权,在面对国际竞争时,能更好地集中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朝着高端化、自主可控方向迈进,改变现有的行业竞争格局。对于长电科技自身发展而言,有望获得更多来自央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直接提升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技术水平。同时,作为央企背景的企业,长电科技可能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包括税收优惠、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其在芯片封测领域深入发展和市场扩张。并且华润集团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与管理优势,帮助长电科技进一步优化运营管理,提升效率。在相关产业链方面,长电科技处于半导体产业链的封装测试环节,华润集团的入主能够强化其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保障产业链的稳定性。向上游可以与芯片设计、制造企业更好地协同合作,确保原材料供应、技术对接等方面更加顺畅;向下游则能助力其拓展市场渠道,加强与终端应用企业的合作,使半导体产品能够更高效地从生产环节走向市场应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二)温氏股份收购筠诚和瑞案例
温氏股份收购筠诚和瑞这一案例在2024年的农林牧渔行业并购中较为突出,有着其独特的动机、方案以及重要意义。
温氏股份收购筠诚和瑞的动机主要源于多方面。一方面,环保是养殖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温氏股份作为畜禽养殖的重点龙头企业,此前频频遭受环保处罚,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也成为固定支出,比如2024年半年报披露其环境治理投入2.6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0.59%,并且曾因项目周边用地紧张、租赁污水处理用地困难等环保风险而终止养殖小区建设。而筠诚和瑞聚焦农牧业污染治理、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主营业务包括环保工程、环保装备研发与制造、环保项目运营以及有机肥生产与销售,能为温氏股份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难题提供专业支持。另一方面,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观的挖掘空间,温氏股份有着粪污资源优势,收购筠诚和瑞后,双方的业务可以紧密协同,有助于公司降低养殖成本,还能提供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助力温氏股份打造养殖环保核心技术能力,将环保打造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推动农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
收购方案上,温氏股份12月13日披露,拟以16.1亿元现金收购筠诚和瑞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1.38%股权。此前,温氏股份已通过全资子公司广东温氏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筠诚和瑞8.62%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合计持有筠诚和瑞100%股权,使其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本次交易计划使用可转债募资16.07亿元,不足部分将使用自有资金。标的公司筠诚和瑞创立于2014年,是服务三农环保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农业农村环保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生产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在生物质能源领域有前沿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优势。
从对温氏股份业务拓展、行业资源整合等方面来看,此次收购意义重大。在业务拓展上,温氏股份的主要产品为肉鸡和肉猪等,收购筠诚和瑞后将新增环保技术与服务的业务,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不再局限于养殖主业,拓宽了盈利渠道,增强了公司应对市场变化和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在行业资源整合层面,温氏股份作为畜禽养殖龙头企业,收购专注于农牧业环保领域的筠诚和瑞,能够更好地整合养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把养殖过程中的环保环节与养殖主业深度融合,形成更完整、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例如可以通过筠诚和瑞的环保工程、装备研发制造等业务,优化养殖场的环保设施与流程,提升整个养殖产业的环保水平,进而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为其他养殖企业在环保与业务协同发展方面提供了示范案例,引领行业朝着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国企改革中的并购重组案例(如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等)
在2024年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推进的进程中,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并购重组案例涌现,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筹划换股吸收合并事宜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在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国资布局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在船舶制造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此次合并有着深厚的背景和明确的目标。从历史角度来看,20年前,两家公司是由同一个集团分拆而成,当时希望通过强化内部竞争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拆分虽然强化了竞争,但也分散了资源,造成了无序竞争甚至不良竞争,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国内市场,在国际项目投标时,国内企业相互压价等问题频现,而造船行业属于全球竞争,主要是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竞争,央企合并有助于集中资源增加外部竞争的能力。从国企改革以及产业链整合等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需求来说,国资委2024年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推动战略性重组,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组整合,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通过重组合并优化资源,进而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过渡,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
此次合并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符合当下国企改革朝着专业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方向迈进的大趋势,是落实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两家企业合并后,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对研发资源、生产设备、人才队伍等进行统一调配与整合,例如在船舶研发方面,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我国船舶制造整体的技术水平;在生产环节,可以对船厂等生产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而言,合并后的中国船舶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造船上市公司,成为船舶总装行业世界级旗舰企业,进一步解决中国船舶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问题,提升整体造船能力、供应链管理水平,在国际船舶市场竞争中,以更强大的实力去争取订单、拓展市场份额,代表中国船舶制造产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竞争。
在国资布局方面,这一合并案例引导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船舶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关乎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建设以及对外贸易等诸多重要方面,通过整合两家大型央企的资源,使得国资在该领域布局更加合理、高效,强化了国资在船舶产业的主导地位,为后续进一步发展高端船舶制造、海洋装备等相关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国企在深化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了借鉴样本,推动国有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类似这样的国企改革中的并购重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青海省国资委、盐湖股份控股股东青海国投与中国五矿拟共同组建中国盐湖集团,广晟有色实控人由广东省国资委变更为中国稀土集团,华润集团拟超百亿元入主长电科技,保变电气控股股东兵器装备集团与电气装备集团进行输变电装备业务整合等,它们都在各自领域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国资布局优化等方面贡献着力量,共同推动我国国有经济朝着高质量、高效能方向持续迈进。
七、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一)政策落实与执行问题
在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中,尽管政策层面给予了诸多支持与引导,但部分政策在实际推进并购重组过程中,确实面临着落实方面的难题。
首先,不同地区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对政策解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导致在落实国家层面并购重组政策时出现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对于鼓励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开展并购重组这一政策,一些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可能更侧重于引导企业围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进行并购,且能较快出台配套细则推动实施;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可能受限于当地产业基础和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在理解和把握这一政策时,更倾向于结合本地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在具体执行上对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兴产业并购支持力度和执行速度相对较慢。
其次,不同企业对政策的执行也存在差异。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往往有着较为完善的内部决策机制和政策对接体系,能够较快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并购重组中积极围绕主业进行资源整合、开展战略性并购等,并且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较强的执行力,较好地将政策要求融入到并购项目中。但对于部分民营企业而言,可能受限于资金实力、信息获取渠道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在执行政策参与并购重组时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虽有意响应 “科创板八条” 等鼓励并购的政策,去收购优质未盈利 “硬科技” 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但可能因融资难题、对复杂政策流程不熟悉等原因,导致无法顺利按照政策导向开展并购活动。
再者,政策执行还涉及多部门协调的问题。并购重组往往需要发改委、证监会、国资委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在项目审批、监管执法等环节,若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容易造成政策执行的延迟或出现漏洞。例如,某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并购项目,在涉及产业政策审核、国有资产转让审批以及资本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时,可能因部门间的衔接问题,导致项目推进受阻,影响政策落实的效果。
(二)企业整合与协同难题
并购重组并非简单的企业合并,其后的整合与协同工作至关重要,而这方面往往存在诸多挑战。
在文化融合方面,不同企业有着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并购后若不能有效融合,极易引发矛盾。例如,一家有着传统国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并购了一家年轻的、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民营企业,前者强调层级分明、稳健经营,后者注重灵活创新、快速响应市场,双方员工在工作方式、决策流程等方面可能产生较大冲突,若不能妥善协调,会导致员工归属感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业务协同也是一大难题。并购双方可能处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或从事不同业务领域,如何实现业务的有效协同是关键。比如一家制造企业收购了一家科技研发企业,初衷是希望将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推向市场,但在实际整合中,可能会面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生产流程与研发周期难以匹配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市场拓展目标。
管理对接同样不容忽视。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和管理风格,并购后进行管理整合时,若强行统一,可能会破坏原有的高效管理模式;若保留各自体系,则可能出现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情况。例如,有的企业在并购后试图将自己的财务、人事等管理系统全面覆盖被并购企业,却因忽视对方企业的实际运营特点,导致管理成本上升、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整合不利对企业发展的阻碍十分明显。以曾经的一些并购案例来看,部分企业因文化冲突严重,导致核心团队离职,业务陷入停滞;有的因业务协同不佳,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仅未能提升竞争力,反而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还有的因管理对接混乱,出现内耗严重、决策迟缓等问题,错失市场机遇,业绩下滑,甚至最终导致并购失败,给双方企业都带来了巨大损失。
(三)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2024年的中国并购重组市场面临着诸多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源于宏观经济波动以及行业竞争变化等因素。
宏观经济波动方面,尽管整体经济处于修复阶段,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通货膨胀压力、利率波动等都会影响并购重组活动。例如,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不振时,企业的盈利预期下降,在进行并购重组时对标的企业的估值会更加谨慎,交易规模和交易意愿可能受到抑制;而利率的上升会增加企业并购融资的成本,使得一些依赖外部融资进行并购的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可能被迫调整并购计划或者选择更保守的支付方式,影响并购重组的顺利推进。
行业竞争变化同样给并购重组带来风险。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演变,各行业的竞争格局不断变化,新兴技术的出现可能使某些原本具有优势的企业瞬间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在并购重组时对未来收益预期难以准确判断。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近年来发展迅速,新的技术路线、品牌不断涌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在并购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时,未能准确预估未来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续航里程等方面的要求变化,可能导致收购的资产在后续发展中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达不到预期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目标,进而影响整个并购重组项目的收益情况。
在交易估值方面,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准确评估标的企业价值变得困难。一方面,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预期,增加了估值的难度;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变化可能导致标的企业的市场地位、技术优势等关键因素发生改变,若并购方不能及时准确把握这些变化,容易出现估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估值过高可能使并购方付出过高成本,影响后续整合和盈利能力;估值过低则可能导致并购谈判破裂,错失优质并购标的。同时,对于未来收益预期,受市场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很难精准预测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发挥程度、市场拓展情况等,这也给并购重组带来了较大风险,使得企业在决策时需要更加谨慎权衡利弊。
八、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归纳
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在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活跃且多元的发展态势,整体发展成果显著,展现出诸多特征。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层面出台了如国务院新 “国九条”、证监会 “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 等多项政策,地方上上海、深圳等地也紧跟步伐推出相应行动方案,形成了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些政策通过简化审核程序、丰富支付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市场交易效率,鼓励企业围绕主业、新质生产力方向以及产业链整合等维度开展并购重组,为市场活跃度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引导资源向更具潜力、契合国家战略的领域流动。
在市场主体参与方面,国有企业尤其是央国企凭借资源优势、政策导向支持等,在并购重组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愈发突出,积极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业布局、聚合优势资源、引领产业升级;民营企业则基于自身业务拓展、产业链完善等需求,活跃度也较高,在新兴行业、细分领域发挥着灵活创新的优势,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对优化产业生态、激发市场创新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业分布上,科技、制造业、医药等行业成为并购重组的热点领域,各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特点和战略需求有着明确的并购动机与目标。科技行业聚焦抢占技术高地、完善产业链;制造业旨在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中度;医药行业侧重于获取创新资源、扩大业务版图等。区域分布呈现出集中性特点,江浙沪等地区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大的金融要素资源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并购高发地带,而不同区域又依据自身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差异,在全国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此外,2024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在交易类型上更加多样化,涵盖同行业重组、跨界收购、资产剥离等多种形式;在特点上聚焦产业链整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典型案例的成功实施也进一步验证了并购重组对于企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2024年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在政策、市场、企业等多维度因素相互作用下,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并购重组市场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持续的发展趋势:
政策走向方面:政策预计将继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进一步鼓励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开展并购重组,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方向的支持力度可能会不断加大,引导更多资源向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集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政策的细化和配套措施有望持续完善,在并购重组的审核程序、监管方式等方面不断优化,提高市场效率,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可能会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并购项目提供便利;还会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等方面的规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行业热点方面:科技行业仍将是并购重组的重点领域,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会通过并购整合来加速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完善产业链布局,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制造业的并购重组将持续围绕转型升级展开,传统制造业企业会更积极地寻求与新技术、新产业的融合机会,通过并购获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所需的技术和资源,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医药行业在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增长等背景下,也将不断涌现出并购整合机会,药企之间的合作、跨界整合等模式有望增多,以实现创新药研发、医疗服务拓展等多元化发展。
主体行为方面: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战略协同和长期价值创造,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聚焦于通过整合实现技术升级、业务拓展、成本控制、市场份额提升等实质性的发展目标。央国企可能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依托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重大战略性并购项目中担当主力军,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则会凭借灵活的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新兴产业细分赛道以及跨界整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寻找差异化的发展机遇。同时,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专业服务能力和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它们需要不断提升在并购交易撮合、尽职调查、估值定价、方案设计以及投后整合等环节的服务水平,助力企业实施高质量的并购重组。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需求,提前布局、精准筛选并购标的,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整合规划,以更好地把握并购重组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来源/壹圆财税)